三、中國模式的主要內涵與特點

中國發展道路與西方有著根本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新“現代化模式”的崛起。30多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4億中國人擺脫絕對貧窮,成為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先例。中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實現了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人類曆史上還從未有過在如此短的時間、在這樣大規模的國家推進現代化的先例,“中國奇跡”創造了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經濟實力提升最強的記錄。中國發展經驗表明,那種認為世界上隻有一種現代化即西方現代化的觀點,是一種謬論。

(一)中國模式的經濟製度及其優點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是中國模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中國模式在經濟製度方麵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第一,公有主體型的多種類產權製度,即在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包含資產在質上和量上的優勢),發展中外私有製經濟。這種產權製度不僅是單純注重資本的質和量的關係,而且在其他結構性方麵有著自己的規定性,即它還要同時體現在資本結構、就業結構、GDP結構、稅收結構、外貿結構等多方麵。中國模式下的經濟發展,核心是在多種所有製共存的動態發展中,維護和保持好“主體—輔體”的宏觀所有製結構,保障全體人民的共同和長遠利益。第二,勞動主體型的多要素分配製度,即按勞分配為主體,多要素所有者可憑產權參與分配,經濟公平與經濟效率呈現交互同向和並重關係。在具體實踐中,我國開始注重采取產權和分配上的雙重措施,以“提低、擴中和控高”等方式促進分配和諧。第三,國家主導型的多結構市場製度,即多結構地發展市場體係,發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資源的作用,同時注重政府的廉潔、廉價、民主和高效,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調節方麵的主導型作用。第四,自立主導型的多方位開放製度,即處理好引進國外技術和資本同自力更生地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效利用本國資本關係。在對外開放中,我國注重實行內需為主並與外需相結合的國內外經濟交往關係,促進追求引進數量的粗放型開放模式向追求引進效益的質量型開發模式轉變,從而盡快完成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和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型。

(二)中國模式的政治建設架構

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之路,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

國有機統一是中國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質要求。黨的領導在“三個統一”中起著核心作用,黨的領導提供了人民當家作主最基礎的條件和最廣闊的空間,它體現為“四個確保”:黨的領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科學架構,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高效運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有序參與。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管理國家的重大事物,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選舉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一切政府官員,一切權力要服從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意味著人民群眾有權監督所選舉出來的一切國家工作人員,一切權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監督。這“三個意味著”就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不是離開黨的領導的依法治國,也不是離開人民當家作主的依法治國。離開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就會變成少數人的統治。依法治國體現了黨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的基本思想,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有序性。在實踐中,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的。黨的領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依法領導人民實現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在黨的領導下和法律基礎上的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下和人民群眾監督下的依法治國。

(三)中國模式的文化建設格局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訴求。在中國模式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在構建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文化發展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大力破除製約發展的體製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在具體舉措上形成了“六個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一手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全麵協調發展。在這一基礎上,文化建設形成了“公有製為主體、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兩主體格局。總之,我國在文化發展格局的目標,是要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文化建設上服務於奴役人民和新殖民擴張的本質有著巨大的不同。

(四)中國模式

的社會體製特征

社會體製的發展和完善也是中國模式成功的要素和重要內容之一。建設和諧的社會體製,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取得一定進展。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其次,要創新社會管理體製,“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製同社會協調機製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製、訴求表達機製、矛盾調處機製、權益保障機製”。一個格局的不斷健全,三個互動的建立,四個機製的形成,說明在社會建設上正在出現中國自己的模式。

(五)中國模式的獨立自主特征

全球化是並非任何國家都可無條件獲益的曆史進程。在改革開放中,中國自始至終都采用了正確的全球化戰略。中國的全球化戰略可以概括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也就是充分理解和深刻認識國內國際因素的相互影響,切實把握和妥善運用國內國際條件的相互轉化,周密考慮國內政策的國際效果,敏銳應對國際事件的國內反應,善於在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善於在國內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優化外部環境,有效調動和充分發揮國內國際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各種積極因素,努力消解和遏製阻礙我國發展的一切不利條件。

“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成就,與我國成功應對和消除全球化的負麵影響密切相關。一方麵,如果不是中國成功克服了全球化的負麵影響,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或許就會像其他模式如美國模式、英國模式、萊茵模式、瑞典模式、東亞模式一樣,成為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創造出適合本國情況的普通發展模式,而不會引起全球如此大的關注。而全球化的任何一項負麵影響,如金融危機或者社會動**等,都會中斷中國的複興曆程。另一方麵,中國顯示了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和駕馭全球化的能力,這打破了所謂的“華盛頓共識”,豐富了世界發展的多元化道路,為中國道路真正贏得了世界性讚譽。從曆史來看,在應對全球化戰略方麵並非所有的國家都很成功。相反,很多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卻是失敗了,被邊緣化了。非洲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執行的是西方主導的結構調整方案,導致非洲18個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遭到徹底失敗,經濟難有起色,導致社會動**不安。俄羅斯、東歐國家同樣如此。相比之下,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始終依托和打造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比較強勢、比較有效的政府,並且注重製定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長遠戰略和政策,從而提高了參與全球化的戰略水平和駕馭全球化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