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3)

洪荒時期的文明之謎

按照通常的規律,文明的呈現是複合的整體。這意思是說,複活節島上不應當僅僅隻有這些巨石人像,而應當包括宗教信仰、神話傳說,以及文字等文明產物。

據羅格文等的回憶錄介紹,當他們登上複活節島時,曾在石人像附近發現大量刻滿奇異象形文字的木板。

這種象形文字的確非常奇怪,它不同於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於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圖案更超於符號特征。它的筆觸的粗細、深淺,似乎都表示著某種含意,而且整個如同密碼似的書寫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現出某種波動般的節律感。

由於後來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這種為複活節島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燒毀。這些傳教士說木板文字是“魔鬼的咒語”。這種愚昧絕頂的行為,使今天的研究者們大感遺憾。因為迄今為止收藏於世界各博物館中的這種木板文字,總共不超過10塊。其書寫的內容,各國科學家運用了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先進手段,都未能解讀。

複活節島這個遠離大陸的火山岩堆成的孤島,似乎不可能有大陸文明光臨過它,島上居民居然能創造出令今人還難以破譯的古怪文字,這不能不讓人們感到奇怪。按常規來理解,一個能創造出文字的民族,它應當具備伴隨文字出現的其他文明來,可惜除了難以解釋的巨石人像之外,誰也找不出與創造文字相適應的其他文明的痕跡。

島上居民的膚色還頗複雜。說明這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小島。可是羅格文記述這些見聞的時候,島上總共才有數百人口。數百人口又混雜著許多種族的人,真是讓人疑竇叢生。

現代研究太平洋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的巨石人像應屬於波利尼西亞文化,其根據就是庫克船長說到的島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語言,保留著南太平洋群嶼的音韻。說明複活節島居民的種族,應源自波利尼西亞群島。反對這種觀點的學者指出,複活節島遠離亞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作為整體情況而言,波利尼西亞是人類較晚遷入室居的地區之一,據研究波利尼西亞的曆史不可能早於公元九世紀,而複活節島的考古調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十四世紀之後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學者認為複活節島隻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後,才有人遷入居住。這距1722年荷蘭人首次到來僅100多年時間,如此短暫的時間,島民不可能完成如此龐大的雕石工程。

這顯然太荒謬了。

的確,從人種學角度入手,似乎可以找到解開複活節島之謎的途徑。

從宗教比較方麵入手的學者們發現,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頗似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表現的鳥“人”,也是鳥首人身,大而圓的眼睛,長且彎的嘴啄。同時,從生活習俗方麵加以比較,又能發現複活節島與所羅門群島的相似之處。複活節島舉行慶典時,主持人必須把頭發剃光,把頭染紅。所羅門群島也有染發習俗,而且由來已久。並且相當普遍。而複活節島隻有在舉行慶典時這樣做,這部分學者因此指出,複活節島的鳥人崇拜和染發習俗,是受所羅門群島的影響。

此外,複活節島居民和所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都有把耳朵拉長的習俗。羅格文就曾看見複活節島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這種習俗也表現在雕刻藝術上,譬如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長長的耳朵。而長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羅門群島就更常見了。

然而,這些零星的材料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有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應起源於南美大陸,拉長耳朵的習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傳。

而像托爾·海雅爾達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遠洋,他則堅持認為複活節島的先民應來自秘魯。

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聳立在複活節島四處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於安第斯山脈的蒂亞瓦納科。因為那兒發現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遜的造型,麵目清苦的麵容,與複活節島上的雕像如出一轍,但兩地隔著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裏的路程,這種空間的阻礙如何進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弗朗西斯科·皮紮羅,率兵進犯印加帝國(今秘魯境內),當他向當地印第安人詢問蒂亞瓦納科的情況時,他們告訴他誰也沒有見過這座燦爛的文明古城——蒂亞瓦納科毀滅之前的情形,因為它建設時,整個人類尚處在漫漫長夜的洪荒時代。

從這個殘存的線索中,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倘若複活節島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亞瓦納科的影響,那麽,是誰把設計藍圖,加工辦法和吊裝設備帶往遙遠的太平洋中部,一個小小的荒島?很顯然的是,原始的士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麽,傳播這種文化的又是誰呢?

複活節島留給世界的是一片啞謎。

複活節島上僅生活著一千多居民,而在羅格文來到之前,小島僅有數百人,島上沒有樹木。無法以采集度日。狩獵也不可能,因為島上除了零星的鳥類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島上的惟一動物。

島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撈為業。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視野內,除了大海、太陽、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別無他物了。愚昧當然和蠻荒有關係。

然而,複活節島上的居民稱自己世居的地方為“特—比托—茨—特—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臍”。

多麽令人驚奇的一種叫法!

假如我們能遠離地球,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我們將驚訝地發現,島上居民對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沒錯。複活節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臍!

難道,島上的居民曾經從高空俯視過自己居住的地方?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麽肯定有人曾經從高處俯瞰過小島,並把這些告訴島上的土人。問題是這些人又是誰呢?

問題似乎已經清楚了。要離開地表,從高處俯視地球,必然要搭乘飛行器。古代人是不可能擁有飛行工具的。能擁有飛行器的隻能是那些來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

如果人們不相信是外星球智能生命創造的話,那麽,複活節島的文明是從哪裏來的呢?他們現今又在何方呢?

改寫曆史的史前文明

位於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城市瓦爾納,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它有著連綿數裏的沙地海灘,是東歐著名的避暑勝地。這座海港城市有著悠久的曆史,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它建於公元前572年。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個估計太保守了。瓦爾納的曆史確切些說,已有6000多年!這座古城重現於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亞的文明發展史大大提前,並使之可與蘇美爾、埃及、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曆史觀的這一重大變化,卻是由現實生活中一件極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爾納城郊一家工廠的一位名叫雷科·馬裏諾夫的拖拉機駕駛員在為鋪設地下電纜挖溝時,在地下1.5米處意外地發現了一些亮閃閃的金屬碎片(它們各有4寸見方),和因生鏽腐蝕而呈深綠色的銅製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斷片。馬裏諾夫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把這批發現物送到瓦爾納的國家博物館。經測試鑒定,其中一把銅斧是保加利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遺物,而發亮的金屬碎片是黃金打製的手鐲等裝飾品的殘物,隧石工具斷片也是史前時代的。這樣驚人的發現在保加利亞從未有過,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瓦爾納博物館和索菲亞大學聯合組成了考古發掘隊,由年輕的優秀考古學家伊萬諾夫負責組織和指導,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探查發掘出一處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許多是製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工藝品,人們看後很難相信它們竟出自於史前時期的工匠之手。經初步測定,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伊萬諾夫和他的同伴們為此萬分欣喜,他們自豪地認為,在瓦爾納所從事的發掘工作,其曆史價值完全可以同德國考古學家海因利希·施裏曼在19世紀中葉發現特洛伊古城遺址的意義相比。

但在發掘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的考古學家們注意到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工藝裝飾品。在斯塔拉·紮戈拉城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代銅礦遺址,以及熔銅的坩鍋和鑄型的石模。可見當時的居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翻鑄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這種技術是保加利亞人的遠古祖先自己發明出來的,還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區的外來者導入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保加利亞和其它國家的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是:冶金術的基本技法最早是從埃及和蘇美爾產生的,其後傳到愛琴海地區。在19世紀發掘的特洛伊、邁錫尼、倫梯斯和克裏特等愛琴文化遺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銅時代的銅製工藝品。而保加利亞的冶煉術,則可能是從愛琴海地區傳導過去的。

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科林·倫弗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1978年,他來到保加利亞做實地挖掘考察。通過對瓦爾納地區和馬裏察河穀地區墓穴隨葬品的發掘和鑒定,他提出保加利亞的青銅時代要早於愛琴海地區的同一發展階段,這裏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了熔冶技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古文明地區有它自身的獨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東和愛琴海古代文明區域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倫弗羅的觀點提出以後,立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此說一旦成立,不僅保加利亞的曆史,而且全世界的曆史都將重新大大改寫。

與保加利亞史前文明的起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地區的最早居民是當地的土著人還是外來移民?這些人在漫長的史前時期是在什麽樣的社會結構中生活的?

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分析,多數學者認為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從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遷移過去的,他們以小股移民的方式散居在巴爾幹地區。保加利亞的最早居民以經營農業為生,但在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生產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斯塔拉·紮戈拉城在石器時代的一個定居點遺址中,就發現了用不同顏色的海灘貝殼串連而成的項鏈和色彩斑斕的陶器製品,其產生年代約為公元前5500年。而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時,由於青銅時代冶煉業的出現促使手工業和采礦業生產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整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麵貌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在公元前1200年後的數百年間,保加利亞古代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即色雷斯人統治的民族部落時期。

在現今保加利亞西北部的瓦拉察一地發掘的色雷斯人部族首領的墓穴,向人們展示了當年色雷斯人的一些生活場景,它包括三外墓葬點,其中主要一處陵墓由兩間墓室組成,在前室入口處停放著一架裝飾豪畢的四輪馬車。引人注目的是,三匹拉車的馬連同銀製的馬具也成了殉葬品。在馬的骨骼旁邊還有一位女子的骨骼,肋骨間插有一把已生鏽的利矛,這顯然是當殉葬人反抗時有意加害的。主墓室內擺放著部族首領和他妻子的棺材。部族首領年為30歲,身上配有全副盔甲、短劍以及裝有70支箭鏃的箭筒。其中頭盔做工尤為精細,樣式也與隻露有兩眼的希臘式銅板頭盔不同,它依照人的五官位置雕刻成麵形圖案,甚至頭發、眉毛也清清楚楚。首領妻子的隨葬物品,其工藝精湛更是令人叫絕。其中金製的月桂樹葉花冠,恐怕隻有中國古代的皇後之冠可與之相比。但這位年約18歲的“王後”竟也死於非命,一把利刃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骨!據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們考察,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色雷斯人部族實行一夫多妻製,首領或武士在預感到死神將至時,命令族人殺死他們最寵愛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位妻子作為陪葬者。從這種非常荒謬和野蠻的規定中,人們也不難看到色雷斯人部落首領的權威性和父係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

奇怪的是,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亞史前文化的舞台上做了一番頗有光彩、頗有建樹的曆史活動之後,卻不知何故地突然中斷了他們的英雄業績。有人猜測他們可能遷徙到歐洲其它地區去了。也有人推斷是外敵入侵戰禍所致。但這些說法都缺乏可信的證據。相比之下,倒是希臘大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意見,對探討這個問題有些啟發。他說:“色雷斯人是繼印度人之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如果他們由一人統治,或如果他們內部一致的話,那他們將攻無不克並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他們卻不能團結一致從而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色雷斯人衰落的原因。”

保加利亞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僅瓦爾納一地發現的金製或銅製器物,已達2000多件。人們還在烏爾奇圖姆發現了歐洲大陸青銅時代最大的黃金儲地。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一定還會有更大的奇跡出現,到那時人們也許才能夠對保加利亞史前文化成就在世界曆史上的地位做出準確的評價。

耶穌死而複生之謎

如果真有耶穌其人,那麽關於他的死,又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據《聖經》、《新約》中的“四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3天,重新複活,並一再在門徒麵前顯現,因此使四散的門徒重新鼓起勇氣,聚集起來,獲得了耶穌之死不是終結而是死而複活的信念。不過這樣說法自近代以來一再引起人們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學者大衛·F·施特勞斯就在《耶穌傳》中指出:“耶穌之死的真實性,不可能從他被釘十字架這一方麵得到充分證明,而隻能從他之複活缺乏證明予以說明。說耶穌還繼續活著是沒有曆史資料可證明的,但如果認為他真的死了,那邊隻好把十字架之死認為是真的死了。”英國學者卡本特認為:“有關耶穌處死的情形,福音書的記述大都是為了顯示其如何在細節上都實現了《引日約》的預言。美國《聖經》文學專家萊肯指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類贖罪的使命,是《新約》中福音故事的基礎,也是整部《新約》神學思想的基礎。”也有不少神學家和科學家用各種方法對意大利都靈大教堂的一塊墳布進行測試與檢驗考證(據說這塊墳布曾包過耶穌的屍體)是真是假,眾說紛紜。

不過,在20世紀出版的兩本書卻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他們都另辟捷徑,對耶穌的身世作出了標新立異的解釋。1982年英國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聖族與聖杯》一書,由英國人H·林肯、美國人R·利以及新西蘭人M·貝京三人合作撰寫。作者曆經數年的實地考察及查閱了大批文獻資料後認為:耶酥並不是一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個覬覦以色列王位的猶太貴族,其娶了一個名叫瑪麗·瑪格達琳的女子為妻,並生有子女數人。因為參與貴族爭權鬥爭遭到失敗後,被迫流亡到高盧(法國古稱)。為了防備政敵的謀害,他將妻子兒女留在高盧,並捏造自己被判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隻身潛返祖國。他的後代在高盧生活繁衍,並在公元5世紀時成為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統治者。至公元11世紀末,耶穌的後裔參加了十字軍東征,創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戈德費魯瓦·布隆即為耶穌後裔,關於耶穌家族的血統就被稱為聖杯——血統,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會錫安山隱修會所保存。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達·芬奇、波義耳、牛頓、諾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該地首領,甚至戴高樂也是該會成員。錫安山隱修會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穌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聲稱懸掛於天主教堂的聖母像,並非耶穌母親之像,而是其妻瑪麗·瑪格達琳的畫像。此書所披露的耶穌身世轟動了歐美,被西方書評界稱之為“20世紀最有爭議的著作”。該書至1986年便已連續印行了6版,仍暢銷不衰。

與前書天方夜譚式的奇論不同的是,一位年輕的德國學者H·凱斯頓在1983年寫出了《耶穌印度》一書,提出了一種值得重視的說法。該書是作者自1973~1983年間數次在東方(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遊曆、考察和研究的結果。作者認為,耶穌在幼時為躲避羅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亞曆山大城,並在那裏學習佛教教義,12歲以後又到印度繼續深造,10年以後(約公元6年)才重返故鄉以色列,自稱拿撒勒人耶穌,並從事創立基督教及傳教活動,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恐慌,後被總督彼拉多逮捕,判處受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罰。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後,受盡了折磨,為了營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給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藥物,造成了耶穌假死(如同莎翁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假死的情節一般。而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深諳此道)。後由富商約塞夫買通了當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穌“屍體”,並用解毒藥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複活”。耶穌治好傷病之後,曾多次在其門徒麵前“顯現”。此後便在敘利亞、波斯、土耳其一帶秘密傳教,直到16年之後,攜其母親一起到印度克什米爾定居,以“約茲·亞薩夫

”之名著稱。據說曾到北印度、中國新疆等他講道授經。以年逾八旬的高齡在克什米爾的斯利那加善終。至今斯利那加舊城中央仍保存耶穌的陵墓,名為“先知約茲·亞薩夫之墓”。每年還迎來成百上千的香客朝聖。

爭論了2000年,仍是耶穌的同時代人所提出的一個問題:那穌是否真的死後又複活過來?

沙皇的未解之謎

亞曆山大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13位沙皇,後人稱他為“神秘沙皇”、“北方的斯芬克斯”。他統治的時間盡管不長,卻給後世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亞曆山大一世的父親保羅是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與情夫薩爾蒂柯夫一夜風流後的產物。保羅出生後,女皇就對這個不該出生的兒子極其冷淡。保羅成人後,母子關係更加緊張,相互都避免在公開場合見麵。孫子出生後,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身上的母性突然複蘇,給了他連自己兒子保羅都沒有得到過的母愛,百忙之中還親自製定詳細的培養計劃。她認定這個新生兒將取代保羅成為真正的皇位繼承人,因此她親自為孫子取名為亞曆山大,希望他將來有俄國古代名君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和功業。

亞曆山大長大後,逐漸察覺到父親與祖母間的嚴重不和,從而被迫在兩人之間周旋。他很清楚,頭戴皇冠的祖母可以給他一切,所以他努力討取祖母的歡心,常常以自己的聰明和機智博得祖母的誇獎。

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到了垂暮之年,更將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看成大事。她在宮中曾公開表示:“隻有孫子亞曆山大繼位才能善掌朝綱。”亞曆山大知道此事後,立即給祖母寫信表示心領神會。同時他也給父親保羅寫信,在信中提前稱他為“皇帝陛下”,表示宮中所傳,實為謠言。

女皇私下秘密起草一份詔書,宣布廢除保羅的皇位繼承權,立亞曆山大為未來沙皇。她準備在1796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詔書,曉諭天下。然而突然的事變使亞曆山大的希望落空,荒**無度的女皇突然於1796年11月4日中風,命在旦夕。保羅聞訊後立即趕到宮中,到處搜查傳聞已久的秘密詔書,最後在女皇梳妝台找到詔書,並付之一炬。11月6日,顯赫一時的葉卡特琳娜女皇去世,保羅在苦苦等待34年之後,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俄國在保羅的恐怖統治下,全國上下怨聲載道。

1801年3月11日晚11時,朱波夫、本尼格森帶領親信殺氣騰騰地衝進保羅臥室宣布:

“陛下無力掌管國家,請在退位書上簽字。”

保羅死命拒絕,燭光熄滅,黑暗中,有人將軍緩帶套在保羅脖子上,幾分鍾後,保羅就一命歸西。俄國開始了亞曆山大統治時期。

保羅一世死於非命已屬公認,但亞曆山大是否參與卻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認為亞曆山大直接參與密謀策劃活動,甚至其弟君士坦丁還親自參加了3月11日晚的暗殺活動。這種說法屬傳統說法。

其二,亞曆山大事先了解謀殺活動,但未加製止,置身事外,靜觀其變。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其三,認為無論出於人倫綱常,還是出於父子親情,亞曆山大都不可能參加密謀活動。理由是亞曆山大與保羅父子關係一直不錯,而且保羅即位初就頒布嫡長子皇位繼承法,並已在法律上確定一了亞曆山大的首席皇儲地位,因此亞曆山大沒有理由違反天條。

亞曆山大執政後,最大的功績莫過於擊敗拿破侖入侵,這使他聲名遠揚。可是,衛國戰爭勝利不久,他便走向反動。在國內,他任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日益推行極端專製主義的政策,以致國家動亂不已。在國外,他夥同奧、普組織所謂“神聖同盟”,充當鎮壓各國人民革命的劊子手。

在生活中,他逃避現實,篤信宗教。但痛苦似乎總是糾纏著他,使得他思想日益陰暗。這時,恰適莫斯科洪水泛濫,房屋嚴重損失,500多人因此斃命,與此相似的洪災,在亞曆山大出世那年也曾發生過。這種巧合,在他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視為“上帝對自己的懲罰”。因為,父親的死多年來就一直是纏繞在他心頭的心病。

精神瀕臨崩潰的亞曆山大,為了擺脫內心憂懼,於1825年9月同皇後伊麗莎白去亞速海海岸的一個叫塔岡羅格的小鎮去休養。不久,俄國皇室發出訃告:沙皇陛下在休養地因病駕崩,終年47歲。

他的死,引起了一連串的疑問。

第一,為什麽沙皇會選擇此處為休養地?這個塔岡羅格的小鎮一側與風沙不斷的大草原毗鄰,另一側緊挨著臭氣熏人的亞速海。

第二,在皇後到達前,亞曆山大什麽體力活都幹。他說:“要習慣於過另一種生活。”所謂“另一種生活”作何解釋。

第三,10月末,亞曆山大喝了杯滾燙的伏牛花果子露,從那以後,他便一直覺得身上有些發燒。11月初,病情略有好轉,但還有種說法是他的病清正日趨嚴重。19日,突然傳來了沙皇駕崩的噩耗,他是怎麽死的?

第四,被召去治病的10名醫生中,隻有兩名在證書上簽字。病情報告中所述亞曆山大病況,又多處與實際情況相悖,證明書中說他患的是間歇熱,因而肝脾腫大,但沙皇實無此病,兩天後即21日,人們參加了他屍體防腐典禮,然而,死者的麵目已經完全腐爛,人們已無法辨認出這位昔日沙皇的儀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開,而且靈樞遲遲不能運回首都。當沙皇家人向遺體最後告別時,普魯斯親王對死者的模樣大吃一驚……種種情形都不合情理,這是為什麽?

就在沙皇死後不久,傳說和猜測不脛而走:有人稱,沙皇已乘一艘英國船去聖地巴勒斯坦朝聖去了;也有人傳聞,沙皇被哥薩克人劫走藏匿起來了;還有人透露,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盡管眾說紛紜,但都一致認為沙皇未死。1921年,蘇聯發掘亞曆山大的棺材,發現裏邊竟空無一物。曆史學家設想,這位“替身”的屍體已被悄悄搬走了。

沙皇死了10年以後的一天。在烏拉爾山區的一個村子裏突然出現了一個雍容高雅,儀表超俗,自稱費道爾·庫茲米奇的老人。他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和經曆,警察問他,他對自己一無所知。據說他的外貌極似亞曆山大。按法令,他被罰20大板,隨即流放西伯利亞。先是不斷遷居,最後由一位富商克羅莫夫的資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

這位庫茲米奇博古通今,對重大政事了如指掌,他常談論莫斯科大主教菲拉雷特,修道院長福狄斯,曆數庫圖佐夫元帥的赫赫戰功,描述俄軍開進巴黎的盛況,甚至還記得當時沙皇的左右人員。人們相信,這位名叫庫茲米奇的老人一定曾與政界要人有過密切的交往。有人說,他在某一段時間內常收到一個名叫瑪麗·菲歐多果夫娜(亞曆山大一世的母親)的女人寄來的錢和衣物。還有一位農民說,伊爾庫茨克的主教曾親自來看望他,並同他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他的舉止也酷似沙皇,喜歡將拇指插入腰帶中間。亞曆山大一世的長子以及亞曆山大三世的幼弟,曾前來拜訪這位長者。一位隨行的老兵曾當著庫茲米奇的麵失聲喊出:

“這是我們的沙皇。”

還有一件事情,令人們百般迷惑。他收養了一個孤女,很像亞曆山大與其情婦的孩子。當村民為她說媒時,庫茲米奇總是拒絕。

他說:

“你的身份高貴,將來可以嫁一個軍官。”

他介紹養女走訪名門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見了她,並詢問了她養父的諸多情況。後來,這位養女果然嫁給了一位軍官。

庫茲米奇死於1864年1月20日。直到臨終前,他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遇到有人懇求他透露自己的身世時,卻總是用“上帝會認出自己的親人的”這句重複無數遍的老話,來回答別人的期待。

死後,人們為他建了一個小祠堂,墓碑上寫著:“這裏安葬著上帝的選候——費道爾·庫茲米奇。”“上帝的選候”,正是亞曆山大一世戰勝拿破侖後正式接受的稱號。

此外,還有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問題一,一位曾參與治療亞曆山大的醫生,從不參加每年11月19日紀念亞曆山大之死的禱告儀式:而1864年1月21日,他卻為亞曆山大的亡靈祈禱,他流著眼淚說:“沙皇這下可真是死了!”

問題二,在亞曆山大二世的辦公室的牆壁上,有人看見不知何故,卻掛上了庫茲米奇的畫像。

一切似乎很清楚了,但也有相當多的人持與上述看法截然不同的見解,提出許多疑問。

(1)當時伊麗莎白皇後身患嚴重的肺病,已離死期不遠,亞曆山大一世同她重修舊好後,對她一片深情,十分體貼,絕不可能出於一時衝動將她棄之不顧。就算要走,也要等皇後去世後再作打算。

(2)如果沙皇出走是醞釀已久,為什麽未在離去前妥善解決繼位人人選問題呢?

(3)沙皇如果施行掉包計,運回一具與他外表相似的屍體,一定得有許多人相助,其中必須包括軍官、醫生、秘書以及伊麗莎白皇後本人,皇後在最後時刻一直守候在病人的床前,沙皇死後,她即給母親和皇太子等親人寫了悲拗欲絕、令人肝腸寸斷的信件。她不可能會如此鎮定地演出這樣一場令人心碎的鬧劇,也做不到僅僅為了避免外人懷疑而整天以淚洗麵。

(4)亞曆山大一世的侄孫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大公,在仔細翻閱了皇宮秘密檔案之後,也斷定亞曆山大一世確實在塔岡羅格駕崩。他認為,以亞曆山大性格特點,他不會有如此雅興,演出這一鬧劇。沙皇當時已經人到中年,如此不計代價,無牽無掛地去苦修苦行,實在與他性格不相符合。

如果掉包計純屬奇談,那麽勢必要辨明那位突然出現的長者費道爾·庫茲米奇究竟是何人。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大公曾經就此問題進行過研究,他傾向於認為這位長者原是保羅一世的私生子、海軍軍官西蒙·維利基。但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原是禁衛軍騎兵隊的軍官烏瓦洛夫。據說烏瓦洛夫於1827年離家出走,下落不明。還有一些人認為,這位長者隻是一個為了改換環境而背井離鄉的俄國貴族。

費道爾·庫茲米奇果真是亞曆山大一世嗎?沙皇靈樞裏躺著的隻是他的替身嗎?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示巴女王之謎

世界上有史以來再版次數最多、印數最多的書,恐怕要屬《聖經》了。它既是文辭優美曉暢的文學佳作,也是讀來饒有興味的曆史故事集。尤其是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舊約全書》,還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獻價值。但是,它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些頗為難解的曆史謎團,其中之一就是關於示巴女王是否確實存在的問題。

《舊約·列王記》第10章和《舊約·曆代誌》第9章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前10世紀中葉,當以色列王國在國王所羅門治理下國泰民安、興盛至極的時候,異國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羅門的智慧和聲名,在龐大的護衛隊陪同下,帶著香料、寶石和黃金,浩浩****地抵達耶路撒冷,拜見以色列國王。她向所羅門表示敬意,獻上厚禮,並提出一些難題讓對方回答。所羅門機智的回答,更讓示巴女王欽佩不已。所羅門對示巴女王也熱情相待,並在她回國前回贈了禮物。這段簡短的記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現引人注目。但是,這位女王來自何方?出身於哪個民族?《聖經》裏對她再無其它描述,甚至她的名字叫什麽也無從得知。但從女王攜帶的禮物來看,她統治的示巴王國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度。《舊約·以西結書》第27章也明確提到,示巴王國是以從事香料、寶石和黃金貿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聖經》中偶然閃爍的神秘色彩,引起了曆代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和民間藝人的極大興趣,由此而產生的種種臆想、傳說,更顯得浪漫離奇甚至荒誕不經。

在中世紀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裏,示巴女王被說成是預曉耶穌將受難於十字架的女先知。據傳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見所羅門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橋。她的幻覺中突然閃現出救世主將被人用這座木橋上的板木釘死的可怕圖景。於是她繞道而行,並虔誠地向這座橋祈禱祝福。所羅門得知這個不祥之兆後,立即命人把橋板取下深埋地底,以為就此萬事大吉了。卻不料後來仍被人挖了出來,成了惡人加害耶穌時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除了這種神乎其神的傳說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宗教藝術中,時而作為美麗的女王形象出現,時而又作為醜陋的女巫形象出現。在西歐許多國家的哥特式教堂裏,人們仍可以看到表現內容截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國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還令人不解地被塑成一位跛足者。這究竟是有史實依據的人物特征描繪,還是隨意的藝術處理,就無從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裏,示巴女王的形象基本上是被醜化了的。在猶太教的傳奇故事中,示巴女王被描繪成有著毛茸茸雙腳的惡魔形象,並把她比喻為古代亞述和巴比倫神話中誘人墮落的**婦。而在伊斯蘭教的傳說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貶斥,她被稱為“比爾基斯”(意為妖怪),說她所行之事對人類來說大都意味著災難。

在近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對示巴女王的想像與描寫,但同樣是褒貶不一。在19世紀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的筆下,示巴女王是**隱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紀著名詩人葉茲的詩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讚美的主題。

不過,在許多國家的民間傳說中,示巴女王更多地還是被描繪成天生麗質、聰穎不凡的動人形象,並傳說所羅門在耶路撒冷見到她的時候,為其美麗的外貌和端莊的儀表所傾倒,兩位互相愛慕的君主還結成了金玉良緣。埃塞俄比亞的民間傳說中說,雖然所羅門對示巴女王一見鍾情,卻無奈女王對他無意。後來,所羅門設計引誘.才逼迫女王成婚。他們在婚後生下一子名叫曼尼裏克,以後隨示巴女王而去。曼尼裏克長大後到耶路撒冷拜謁父親,並被封為埃塞俄比亞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這個非洲古國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爾·塞拉西皇帝在位時,還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的嫡傳後裔自居呢。

有關示巴女王的這種種傳說盡管充滿了傳奇色彩,但顯而易見的是它們都缺乏可靠的依據。示巴女王是否確有其人,至今還是一個謎。

埃及豔後死因之謎

伊麗莎白·泰勒在《埃及豔後》中飾演的埃及女王的原型為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位女王——克裏奧帕特拉。她令人傾倒的姿色,狡黠的手腕,傳奇風流的一生,統統讓人難忘。

克裏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裏奧帕特拉五世的女兒,生於公元前69年,從小在宮廷中長大。她是馬其頓人的後裔,美貌出眾,姿色超群。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按照遺詔和當時法律規定,21歲的克裏奧帕特拉和比她小6歲的異母弟弟結成夫妻,共同執政。由於在宮廷鬥爭中失敗,公元前48年,她被其弟逐出亞曆山大城。她野心勃勃,在埃及和敘利亞邊界一帶招募軍隊,準備回埃及跟弟弟爭奪王位。

此時,適逢愷撒追擊其政敵龐培來到埃及,他以羅馬國家元首的身份,對埃及王位之爭進行調停。在此過程中,克裏奧帕特拉的一個黨人想出了一條巧計:把女王包在毛毯裏,然後派士兵化裝成商人,把女王抬到愷撒的行館。當時愷撒還以為是行囊,打開一看,使愷撒又驚又喜,出現在他麵前的竟是一位具有維納斯女神般的黃金身段、嫵媚綽約的風姿、甜美豔麗的女子——克裏奧帕特拉七世。愷撒立刻為她的美貌所傾倒。兩人一見鍾情,為後世留下了知己**的國際政治佳偶。

克裏奧帕特拉夜闖軍營的“壯舉”,後來自然得到了滿意的回報。她成了大權獨攬的埃及女王。不久,克裏奧帕特拉為愷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愷撒或愷撒·裏昂。

公元前47年9月,愷撒在平定小亞細亞的戰亂和龐培餘黨後,回到羅馬,但他無時不思念克裏奧帕特拉七世。公元前45年,克裏奧帕特拉七世就應愷撒之邀來到羅馬。當她進入羅馬城時,愷撒親自去迎接,同時也轟動了整個羅馬上層社會,一些羅馬達官貴人都以瞻仰豔後的風姿而感到榮幸。據說,連一代高士西塞羅也來到豔後麵前頂禮膜拜。不料愷撒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她悵然離開了羅馬。

愷撒死後,安東尼稱雄羅馬。當他巡視東方殖民地時,在小亞細亞的塔爾敬馬城,派人傳達召見女王的命令。為了取得這位新貴的歡心,她刻意將自己打扮起來,顯示出動人心魄的魅力。這位早在羅馬時已使安東尼垂涎欲滴的美人,很快便投入了他的懷抱。安東尼毅然放棄了他到東方的使命,乘坐女王的豪華遊艇。一起回到了亞曆山大城。從此,他倆如膠似漆,恩愛非凡,在埃及王宮廝混了漫長的5年。這期間,安東尼也曾回過一次羅馬,為了政治需要,他違心地與政敵屋大維的姐姐成婚,但不久便找到借口回到東方,遺棄了他的妻子,與克裏奧帕特拉舉行了婚禮。

這種違反羅馬婚俗的舉動,自然遭到了輿論的譴責,加上他擅自將羅馬帝國在東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給了被他尊奉為“眾王之女王”的克裏奧帕特拉,這就更加激起了羅馬人的憤怒。在屋大維的煽動下,羅馬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撤消了他的執政官職務,並剝奪了他的一切權力。

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屋

大維會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上,從實力看,雙方各有優劣,不相上下。然而,正當酣戰之際,克裏奧帕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艦隊退出戰鬥,結果使安東尼海軍陣容大亂,當此勝敗存亡的緊急關頭,身為全軍主帥的安東尼,一看見豔後已率艦逃跑,居然丟下為自己血戰的10萬將士,乘一隻小船追趕豔後而逃亡埃及。1年後,屋大維兵臨埃及,由於埃及軍隊叛變,安東尼見大勢已去,解下披甲,抽出佩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52歲。

克裏奧帕特拉被屋大維生俘後,她還抱著一絲幻想,想以美色再次迷惑屋大維,但沒有奏效。一天,當她得知她將作為戰利品被帶到羅馬遊街示眾的消息後,便懇求屋大維讓她為去世的安東尼祭奠。她寫了自己的遺書,沐浴後,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此後,便悵然地進入自己的臥室,安詳地平躺在一張金**,從此再沒有醒來。

慌忙趕到的屋大維展開了她的遺書,女王懇求讓她與安東尼埋葬在同一墓穴裏,詞情懇切,哀婉動人。屋大維對她的自殺雖然感到失望,但不能不欽佩她的偉大,便下令將她的遺體安葬在安東尼身邊。

克裏奧帕特拉女王自殺了。這位絕代佳人的死,不僅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而且為古今中外史學家留下了一個至今不解之謎:她究竟是用什麽方法自殺的呢?

一種傳統觀點認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農民帶進墓堡一隻盛滿無花果的籃子,裏麵藏有一條叫“阿斯普”的毒蛇,讓它咬傷了自己的手臂,導致中毒昏迷而死。或者是,女王早就把蛇喂養在花瓶裏。用一枚金簪刺傷它的身體,引它發怒,直到它纏住她的手臂。

另一種意見認為,女王不是死於毒蛇,而是用一隻空心錐子,刺入自己的頭部所致。

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對上述兩種意見,因為死者屍體上沒有發現有刺傷和咬傷的痕跡,在墓堡中也末找到任何有毒的小蛇。他們認為是服毒而死。

堅持是毒蛇咬死的人根據考證材料提出:墓堡朝向大海的一側開有一個窗戶,受驚的毒蛇是可以從這裏溜走的,另外,女王的醫生認定:“在她的手臂上,確實有兩個不大明顯的疤痕。”但截止目前為止,豔後的死因還不能大白於天下。

聖女貞德殉國之謎

曆史書對聖女貞德的描述得最清楚不過。名望卓著的曆史學家一致認為她的死完全沒有疑點:1431年5月一個早上,貞德在廬昂一個公眾廣場被燒死。當時有數以千計的人親眼看見這樁慘事。通往火刑台的通道擠滿大群觀眾,800名英國士兵把人群跟火刑台遠遠隔開。在審訊之中,貞德雖然提出強硬有理的申辯,但審判結果早已擬定。當日貞德臨刑之際,自頂至踵罩著布,在兩名教士陪同下,步向生命的盡頭。這個19歲的農家少女曾率領法國抗拒英國侵略,一度是萬人累仰的民族女英雄。如今圍睹的群眾快要看到她悲慘的收場;不過在英軍眼中,這才一了百了,斷絕後患。

在一萬多人注視之下,這個體型纖小,被宣判為女巫和異端信徒的少女,迅即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圍觀者聽到她喊出耶穌的名字,並且呼叫那些激發她率領義軍、把英軍逐出法國的聖徒名字。烈火燒了一段時間,她還沒有氣絕,最後聽到她低吟一聲:“耶穌”,便離開人世,群眾看見行刑者耙開火堆,露出一具燒焦的屍體。不過有個時期,很多法國人相信一個言之確鑿的傳聞,認為貞德根本沒有在火刑台上燒死。到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認為在1431年5月那個早上死去的,並非貞德本人。

當然,這個虔信宗教的年輕牧羊女,易釵從戎,帶領法國軍隊打敗英軍,正足以令群眾相信上帝創造奇跡。在她領導下,法國軍隊解了奧爾良之圍,而且在其他戰役裏把英軍一路逐出法國,當時的王太子顯然勢孤力弱,但貞德激發起群眾愛國情緒,效忠於王太子,結果1429年他正式加冕為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時,貞德亦站在他身旁,不過這已是她最得意之時了,其後,她要收複巴黎,可惜徒勞無功,而翌年春天,便落入英國軍隊的手中。英國人決意要把貞德公開處死,隻因她能創造奇跡,提高士氣,令法國士兵奮不顧身投入戰鬥。英國人因此視她為最危險的敵人。

行刑人向群眾展示奧爾良姑娘(當時的人喜歡這樣稱呼她)燒焦的屍體之後,再度燃起烈火,將屍體燒成一堆灰燼、然後把這些灰燼扔進塞納河去。不過,有些目睹行刑過程的人,自此就談起當時的神奇景象。一名英國士兵說,貞德的靈魂離開肉身時,他親眼看到一隻白色鴿子自火堆飛升,部分人說看見火焰中出現“耶穌”字樣。不久,又有傳說貞德的心和腸髒保持完整,沒有給燒掉。過了一個短時期,更有人說火焰沒有傷及貞德。她仍然活在人間。

貞德的兩個兄弟知道法國人樂於相信這位女英雄仍在世間,發覺可以從中圖利,於是決定布置一個令人齒冷的騙局。意圖乘機賺上一筆,這兩兄弟早已因貞德的名望而得享寬裕生活,到1436年,即貞德死後5年,兩人把貞德仍在人間的傳聞再加渲染,結果使傳聞繼續流傳了數百年。兄弟兩人突然在奧爾良的街頭出現,身旁還有一個披甲策馬的年輕女子。他們說那女子就是貞德,在施行火刑之前最後一刻由另一個女子頂替受刑。事實上,那披上盔甲的女子是個名叫安梅絲的女騙子,她在冒充貞德之前,在意大利教皇的軍隊裏服役,有過一段軍旅的經曆,當時她的威武外型和嫻熟的馬術,甚得群眾喜愛,使看到她的人不假思索就相信貞德仍然在世。

奧爾良市民對貞德兩位兄弟的說法完全相信,甚至廢止了自貞德犧牲後一直為她舉行的紀念儀式,貞德的兄弟和女騙子的騙局處處得逞,無往不利,先後在奧爾良及其他法國城市。享盡美酒盛筵,並廣受尊敬。然而好景不常,4年後他們的騙局終於給揭穿了。1440年,安梅絲在巴黎原原本本供認她參與那出無恥的鬧劇。不過,冒充貞德的事件影響深遠:貞德在廬昂一個公眾廣場逃出生天的傳說,雖然已證實為無稽之談,但是有些法國人卻始終深信不疑。

1456年,聖女貞德救國的使命終由後繼的人完成,查理七世亦差不多完全統一法國,貞德那兩名善於欺詐的兄弟這時候又理直氣壯地支持他們母親,請求重新審訊,為貞德洗脫異端信徒和女巫的汙名。那場為恢複貞德名譽而舉行的審訊,終於把1431年的判決推翻,但法庭並沒有傳召貞德的兄弟作證:他們早期利用貞德名譽謀利所作的那彰惡行,大概已令精明的教士和政府當局深惡痛絕。至於女騙子安梅絲,卻能安享餘年,其後結婚生兒育女,而後嗣始終相信她才是真正的奧爾良姑娘。

人間第一古城耶利哥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究竟在哪裏呢?據考古學界的論證,死海北麵約旦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耶利哥古城位於耶路撒冷和安曼之間的約旦河穀平原中央,是地球上最低的城市(低於海平麵244米)。據《聖經》記載,早在約書亞接替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率領以色列人攻陷和摧毀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就已經是一座名城了。

《聖經》上說,耶利哥城牆是被以色列人攻城的呐喊聲和號角聲震塌的。城牆倒塌後,以色列人一擁而上,攻入城中,除了妓女喇合一家之外,全城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全被殺死。最後,以色列人在掠奪了城裏的金銀財寶後,又縱火焚燒了房屋和其它建築物,顯赫一時的耶利哥城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

自19世紀60年代起,考古學家們開始搜尋耶利哥古城遺跡。可是經過近百年的發掘,仍沒有找到被以色列人摧毀的城牆遺址。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項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英國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博士在1952年到1958年間,發掘出一些更古老的城牆遺址。經測定,這些城牆建於公元前7000年。史學家們認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在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250年之間。因此,耶利哥古城在被以色列人摧毀以前至少已經存在了5500年。

古城耶利哥遺址在現今耶利哥城市郊一個綠洲旁的土丘下。凱尼思博上發掘時,挖出了一層又一層古城遺址。曆代古城大多數都是這樣層疊而建的。從發掘出來的各層城址的情況推斷,幾千年來,幾乎世世代代都有人在這裏居住。

建於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耶利哥古城牆用雕鑿整齊的小石塊砌築而成,沒有用灰泥。牆基厚達1.8米,斷垣高低不一,最高處超過6米,一般高過3.65米。在城牆外的岩石中還發現了一條掘開的大溝,寬達6.44米,深2.43米。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塔,類似歐洲中世紀時期城堡的主壘。此外,還發現了防禦工事一類建築物。

考古學家們估計,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耶利哥城區的麵積大約有10英畝,居民近3000人。考古學家們在這裏還找到了一個最早的城市居民的顱骨。頭蓋骨上覆有一層粘土,眼窩裏嵌有貝殼。這件“雕塑品”式的人頭骨可能與耶利哥人祭拜祖先的習俗有關。

學者們認為,耶利哥古城的第一批居民是屬於“那圖夫文化”時期的巴勒斯坦人。“那圖夫文化”存在於公元前8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陶瓷器期之前。起初,居民們住在用曬幹的拱背形土坯砌成的圓形房舍裏。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居民們建造了長方形房屋,但仍然襲用幹土坯。不過,這時已改用扁平狀的幹土坯,在地麵和牆上還開始有了石灰粉飾。

從已經露出真麵目的兩層耶利哥古城遺址來看,房屋不論是圓形還是長方形,麵積都很小。房屋唯一的開口就是大門。而且,這些房屋彼此靠得都很近。

以前人們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是5000年前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建造的。耶利哥古城的發現,推翻了這一結論,把人類建城曆史提早了2000年。耶利哥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那麽,還有沒有比它更古老的城市呢?

“永恒之城”的滅亡之謎

公元410年8月的一天,有一個奴隸,把彈盡糧絕的羅馬城城門打開了,日爾曼蠻族大軍在哥德人首領阿拉裏克的率領下,攻陷了這座八百年來無人攻占的“永恒之城”。雖然羅馬城失守,但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還是在哥德人肆虐後收複了失地,並且苟延殘喘到公元476年,末世皇帝奧古斯圖拉斯被他麾下的日耳曼司令官罷黜。公元395年建立,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一至到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滅亡。

導致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原因不止一端。410年羅馬城池慘遭搶掠隻是帝國衰落的一個征狀,並不是衰落的原因。事實上,哥德人隻是想分享羅馬人的逸樂生活,並非要毀掉這座永恒之城。許多年來,阿拉裏克隻是要求羅馬人封他為聯合統帥,給他的部下劃出一些土地。後來,他看到羅馬人言行不符,故意拖延,失望之中,才決定攻打羅馬,幾年後,哥德人在阿拉裏克繼承人阿瑟爾夫領導下,在土魯斯朝廷被一位羅馬訪客譽為具有“希臘的典雅、意大利的優美和高盧的遵健一爐共冶”的特色。甚至在410年攻陷羅馬城以前很久,哥德人就在漸漸地沿用羅馬人的風俗習慣。住在邊遠地區的羅馬人,也不斷受到蠻族文化的影響,同時,從日爾曼族募來的羅馬士兵也越來越多,他們對羅馬當然並非忠心耿耿。

羅馬城失陷,對羅馬的政權並非致命的打擊。不過,因為那是羅馬帝國八百年來的首次失敗,心理上的打擊難以承受,甚至比建築物受到破壞的打擊更大。所以,曆史上一直認為永恒之城的陷落就是羅馬帝國滅亡的象征。

1969到1976年,在英國南部賽倫塞斯特一座4世紀末5世紀初的羅馬人墳場裏,發掘出四百五十具骸骨。經化驗,多數骨頭內所含鉛量高出正常值十倍,兒童的含量更高。這些人中,有的可能死於鉛中毒,雖然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根據當時的記載,羅馬帝國的許多人患有四肢麻痹和頭痛病,而這些都是慢性鉛中毒的病症。賽倫塞斯特是羅馬統治英國時期的第二大城市,也許能代表大部分羅馬城市的情況。

羅馬人有良好的供水係統,飲用水通常都用鉛管輸送。他們喝水用鉛杯,烹調用鉛鍋,沒有糖甚至用氧化鉛調酒。一個人一生中飲食了大量的鉛,就會無精打采,甚至喪失生殖能力。後期的羅馬皇帝鼓勵生養更多子女,大概是為了防止人口減少。即使吸收少量的鉛,也會影響生殖能力,因此,這些也可能是帝國滅亡的原因吧。

另外,東羅馬帝國能夠延續一千年,除了其邊疆較短,易於防守,國泰民安外,就是境內的鉛礦較西羅馬少,國民不得不使用陶杯和瓦鍋。

底比斯王國之謎

在尼羅河中遊,北距開羅700千米,南距阿斯旺200千米,有一座4000年前的都城底比斯。它便是古埃及文明的發祥地。

底比斯建城於4000多年前,到公元前1555年進入鼎盛期。公元前663年亞述(今伊拉克兩河流域)人入侵,城毀。後又遭希臘人、羅馬人的**,再加上盜賊的挖掘和偷盜,珍貴文物被劫掠一空,僅剩下若幹搬不動的建築物留在地上。從殘存的柱、廊、碑、牆基、墓室上,約略可以看出底比斯顯赫的曆史。

底比斯是古代埃及帝國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國都,曆代帝王辛勤經營了1000多年,是一座“生者與死者奇妙結合”的城市。城跨尼羅河兩岸。東岸是“生者的樂園”,是法老(國王)居住的地方,規模壯闊,號稱“百門之城”,擁有200座城門,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內有豪華的王宮、陰森的神廟、大臣和奴隸主的府第、外國使節的賓館、手工作坊、監獄、兵營、奴隸們的地洞、茅舍、等等。西岸是“死者的天堂”,曆代帝王及其親屬、大臣都葬於此,營建了連綿不絕的陵墓群,號稱“國王穀”。

“國王穀”峰峰相連,懸崖相對。從第十八王朝開國國王為自己建造第一座陵墓開始,曆經500多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開鑿,高低錯落,布滿崖坡。已發現國王墓62座,據史載還應有幾座。

墓道中常見這樣的文字:“你死之後,必將複生,靈不離軀體。你在人世所為,猶如一場夢。”帝王們將自己的墳墓建得極其豪華、神秘和隱蔽。墓成之日,即將建陵匠人悉數處死。

1911年人們發掘出一座從未被人觸動過的陵墓,從中取出國王完好的木乃伊和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從出土到運往開羅博物館,整整花了9年時間,可見財寶有多麽多!這位圖坦卡芒國王(約公元前1371~前1351年)用的是黃金棺材、黃金麵具、黃金寶座,還有殉葬財寶2000多件。而他不過是個毫無作為的傀儡皇帝,20歲便夭折的末代君主,那些有功有勢的國王,墓中寶物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由於千百年來盜墓者的挖取,“國王穀”珍寶散失殆盡。現在開羅博物館收藏的王陵文物,隻不過是“國王穀”財寶滄海中的一粟而已。

如今“國王穀”中已有好幾座陵墓清理出來供人參觀。通往墓室的甬道深入地下從幾十米到百餘米不等,兩壁凹凸不平,空氣稀薄,光線昏暗,令人感到窒悶、恐怖。而墓室則非常敞亮,四壁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美不勝收,左右廳室和頂壁的彩繪眩人眼目,石棺精雕細刻,複製的死者雕像栩栩如生,殉葬品比比皆是,再現了幾千年前的輝煌。

除去帝王陵外,還有後妃區、大臣貴族區的墓葬群,這些陵墓數來也有四五百座。它們的規模沒有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麽陰森恐怖,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裏的壁畫充滿了生活情趣,再現了當年的人們吃喝玩樂、舞蹈歌唱、談情說愛等生活場景。

為了管理保護好底比斯遺址,在遺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山城盧克索,人口僅有4萬,它完全是為了底比斯的旅遊業而興建的。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底比斯“國王穀”將會有更多的秘密被人們揭開。

王國為什麽突然消失

在土耳其境內、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安納托裏亞高原,距今3100年以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強盛的奴隸製王國——赫梯王國。

赫梯王國建立後,經濟、文化發展迅速。赫梯人對蘇美爾楔形文字改造後,很快地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涅西特楔形文字。他們很注重軍事力量的發展,還將土著居民的馬車改造成實用的戰車,使戰鬥力逐漸增強,為他們四處征戰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公元前16世紀,他們攻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消滅了古巴比倫王國。並且他們還吸收了巴比倫的文化,在國內進行改革,製定新的法典,使赫梯王國進入了曆史上的強盛時期。

又過了100年的時間,赫梯人率先進入了鐵器時代,這使他們的軍事實力和生產水平大大地優於他們的鄰國。

赫梯人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製鐵器技術載入史冊。考古學家從波加茲克伊附近的五陵遺址中挖掘出的含鎳短劍及其它鐵器和鐵渣等實物,都充分證明它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文明的古老王國之一。

強盛了500多年的赫梯王國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是誰滅亡了赫梯,並且徹底摧毀了它燦爛、悠久的文明成就,使它對後世毫無影響?對這些科學家們甚至連個猜測或假設都沒有,隻能等後人去找出圓滿的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