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3章第1節石油權利與經濟神話(3)

第三,期貨市場越來越成為投機者的獲利天堂。近兩年來國際油價瘋漲,已接近150美元一桶。美國國會的一個委員會2008年6月23日說,投機者已成為美國石油期貨市場的最大買主。由於油價高企,他們在過去8年美國石油期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差不多增加了一倍。2000年1月,投機者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還隻控製著37%的購買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的合同,其餘63%的份額是由煉油商和航空公司控製。據日用品期貨貿易委員會提供給國會能源和貿易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到2008年4月前,投機者控製石油期貨合同的比例已提高到了71%。美國國會能源和貿易委員會主席約翰?丁格爾2008年6月23日在小組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說,能源投機已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現在已是政府出麵進行幹預的時候了。向聽證會提供證詞的還有美國日用品期貨貿易委員會代理主席沃爾特?盧肯以及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道格?斯廷蘭德。據美國國會能源和貿易委員會所準備的一份備忘錄所說,美國日用品期貨貿易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石油期貨市場的根本變化是從原來主要被買賣雙方使用的一個市場變成了一個大部分參與者是投機者的市場。

第四,亞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競爭將日趨激烈,亞洲有望成為全球三大原油定價中心之一。隨著國際石油市場中重質高硫原油市場份額的不斷增加,建立一個有別於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和布倫特油能反映重質高硫原油市場供求關係的、相對獨立的石油市場交易機製和價格形成機製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圍繞這一新的定價中心的爭奪將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

在當今石油供求關係中,在可預見的將來,石油需求不斷上升將是一個大趨勢。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將達9000萬桶,2030年將達1.21億桶,此間石油需求年增長率預計可達1.6%。

為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原油需求,歐佩克正在增加勘探和開發新油田的投資,擴大產量,向國際市場供應更多的原油。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正在擴大,它表現為以下幾方麵:

穩步增產減輕油價走高的影響。歐佩克以產量為杠杆積極調控油價,實際上,歐佩克成員大都在超配額生產原油。歐佩克計劃到2010年將石油日產量增加600萬桶以上。從長遠看,增產仍是主流。歐佩克發表的報告表明,2008年國際市場對歐佩克的原油日需求量為3080萬桶。為了增加後備儲量,在歐佩克成員中,科威特最大的石油項目——“北方油田開發”項目在逐步開展;伊拉克的油氣行業可望吸引多達400億美元的投資;阿聯酋計劃通過大型項目建設來提高原油產量,預計其原油日產量將會超過300萬桶;阿布紮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對一些項目每年投資15億美元,其中40%用於石油行業。

平衡對衝基金,加強合作對話。近年來,在世界石油市場由供過於求向供需緊張轉變的形勢下,對衝基金大量投入石油期貨市場,其中參與短期石油期貨交易的基金對短期油價波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參加能源市場交易的基金大都源於美洲,代表了北美資本市場石油投機商的利益。為平衡對衝基金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消極影響,使油價保持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水平上,歐佩克力圖在製約市場投機力量方麵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此,歐佩克正在積極與俄羅斯加強和深化合作,以使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利益更加均衡。對於歐佩克而言,與俄合作可擴大其市場影響力。在全球石油利潤中,歐佩克獲取的利潤不及世界石油投機基金的一半,歐佩克與俄合作,可產生強強聯合的效應,有助於歐佩克不斷提高其在全球的經濟及政治話語權。

鑒於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石油生產穩步發展,從總體看,2008年全球石油總產量略有上升。從石油期貨市場看,目前跨國公司已將關注焦點轉移到公司股價和收益,致使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油價變化的頻率和幅度都將高於迪拜原油市場,迪拜原油市場將進一步發揮穩定油價的作用。鑒於保持穩定的油價和充足的石油供應已成為歐佩克成員、非歐佩克產油國和石油消費國的共同目標,歐佩克成員國在石油領域擴大開放、更大程度利用外資的進程中,將進一步擴大石油外交的回旋餘地。

石油與商品,其實它們是一回事

首先,在全球化條件下,石油經濟越來越向上下遊一體化發展。

一方麵,石油輸出國、消費國的互相滲透、互相依存日益加深。從20世紀70年代以OPEC為主體的石油輸出國開始反擊西方石油公司多年的壟斷和掠奪開始,這一階段國際石油市場中最為突出的現象是以OPEC為一方的石油輸出國集團,以OECD為另一方的石油消費國集團之間尖銳的對立、衝突,互相將對方視為敵人,展開了拉鋸戰。80年代後期以來,上麵所列舉的種種現實使人感到情況已經逐漸地發生了變化。鬥爭的結果使雙方逐漸明白了誰也不能離開誰,誰也不能置對方於死地而長期控製石油市場,必須以合理的價格使雙方都能接受或在事實上可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70年代,尖銳對立著的雙方本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OPEC成員國多數不再是簡單而貧窮的石油輸出國,他們自己已經變成了消費大量油品的“富國”。隻有少數國家因戰爭(如伊拉克)和內亂(如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而相對貧窮,有的國家因出口石油不多而退出了OPEC(如加蓬和厄瓜多爾),有的國家不久將因國內消費劇增而成為進口國(如印尼)。

其以中東為主體的石油輸出國富國,已在本國建立了日益強大的煉油和石化企業,並在世界其他各地(包括歐美等消費國)以參股收購和建立合資公司等多種方式滲入下遊企業,甚至直接擁有了大批加油站。反之,石油生產國的非國有化和開放也使西方的各大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了他們在石油生產企業裏的地位。雙方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將隨時間推移而加速發展。20世紀末,無論是西方的大型跨國公司,還是產油國的國家石油公司,甚至某些規模較小的獨立石油公司,都在不同程度地向上下遊一體化企業發展,世界已不再是簡單地劃分為被剝削的輸出國和掠奪石油的消費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分損害石油消費國的經濟將直接危害到在這些國家有下遊企業和大量金融投入的OPEC國家利益。同理,過分損害石油生產國的利益,反過頭來也將最終使石油消費國家遭受巨大的損失。

另一方麵,世界石油貿易流向越來越複雜化和多元化。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向歐美的石油運輸是石油貿易的主流,其次尚有日本的進口和蘇聯—東歐體係不大的出口。但到20世紀末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政治的多極化,石油貿易的流向複雜化,進出口貿易雙方都出現了多元化。從出口方來說,北海石油產量的迅速提高和出口量上升是重要事件;即使在21世紀初北海石油減少,非洲和獨聯體地區的出口將在21世紀有較大的增長。從消費方來說,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和中國的消費量越來越大,從中東及世界各地向這一地區的石油出口所占份額增大。這種多元化和複雜化的趨向使產油國和消費國雙方都有了更靈活的空間,使之可能實現出口去向或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使石油市場真正實現全球化。此外,日益增長的天然氣貿易,特別是擬議中將在21世紀初基本實現的若幹洲際(或洲級)天然氣長輸管線,將使天然氣在更大程度上代替石油,更增強了貿易多元化和全球化趨勢。

以上的發展趨勢使20世紀70年代對立雙方的鬥爭性減弱,而互相依存、互相滲透的同一性增強。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正轉向另一個時代,新時代裏應該有新的矛盾鬥爭的主體和新的鬥爭方式。

其次,石油市場主導因素趨向多元,石油越來越向商品回歸。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使我們認識到“石油危機”前西方石油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麵,早已是曆史的陳跡,就連此後的西方消費國與OPEC雙雄相爭的格局似乎也有了很大變化。世界石油市場已進入多元化的格局,當然,多元化的各方麵力量是不均衡的。

新格局與舊格局間不可避免地仍有著相當多的聯係或承襲,其主要表現在最大的兩種勢力仍是以OPEC為主體的國有石油公司和經過並購後更強大的西方超級石油公司(以“新七姐妹”為代表)。前者依然是油氣(特別是石油)上遊的“頭號力量”,後者則仍在下遊,特別是油品銷售上居強有力地位。這兩類勢力的聯合與競爭、互相依存又互有利益的對立,構成了世界石油市場的“重頭戲”。

在OPEC之後是“其他國家石油公司”,像墨西哥、挪威等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在決定油價上對雙方都有相當的影響,是雙方鬥爭中努力爭取的盟友。俄羅斯及中亞及其他地區的一些有出口潛力的大國也將在世界石油市場上顯示其分量,並努力從出口(特別是高油價期)中得到經濟利益。中國的三大公司和馬來西亞、印度等石油公司在石油市場上都占有相當的份額,這使得世界石油市場日益變得多元化。世界石油市場的多元化與世界經濟、政治的多元化之間互相影響。世界經濟、政治的多元化顯然有利於世界石油市場的多元化,這使得任何一方要想獨自左右世界石油市場,特別是違背市場規律而長期地使之僅對自己有利,都是很難辦到的。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兩次石油危機及其前後的激烈鬥爭孕育出一個與過去有重大不同的新格局。以OPEC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和以OECD為代表的石油輸入國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這一側麵得到更清晰的體現,與二者間的相互鬥爭的另一側麵共同存在、互相製約,任何一方想在明顯損害對立利益的情況下單獨、長期控製油價都是不可能的。這種市場上的特點與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與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趨勢相結合,使石油作為商品的本來麵目得到更大程度的凸現,強加在石油頭上的“外在”屬性(如石油武器)被淡化、弱化,石油的商品屬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彰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似乎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都隨著石油價格而波動。石油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物資的特點被強化到似乎超過世界大戰時的程度。“石油武器”一詞形象化地表達了這種概念,好像用石油可以達到常規武器,甚至核武器所不能達到的政治和軍事目的。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石油作為“武器”使用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被用來達到某種政治、軍事目的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弱,影響的時空範圍有逐漸縮小的趨勢。這樣看並不排斥石油仍然是關係國家經濟和戰時命運的一種帶有戰略性的物資,而是說加在它上麵的這種“外在”屬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石油市場逐步走向成熟而越來越被淡化、弱化,石油作為商品的本來麵貌正日益凸現出來。因為石油作為商品,其價格主要還是受市場因素製約。作為商品,石油的價格本來就受市場因素如供需關係的控製,任何過分偏離市場的價格扭曲都隻能是相對局部或短暫的,甚至可能引起向相反方向的“反彈”。石油向商品本來麵貌的回歸意味著它將在更大程度上受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而決定其中長期價格或價格走勢。從長遠看,石油的價格決定於其替代物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