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3章第1節石油權利與經濟神話(2)

兩次石油危機使20世紀60年代末每桶1.8美元的油價提高到1980年底的38.63美元。與第一次石油危機由OPEC提價的方式完全不同,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價格上漲完全是由市場的賣方力量哄抬而起。高油價引起石油消費和進口的萎縮,觸發了遍及世界的經濟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世界石油生產從1973年的28.1496億噸降到1975年的26.6155億噸,降低5.45%;第二次石油危機後,從1979年的31.1519億噸降到1983年的26.0433億噸,降低16.40%。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西歐和北美的石油消費量1975年比1973年降低9.22%;第二次石油危機後,西歐和北美的石油消費量1983年比1980年降低10.36%。從西歐和北美的石油進口量來看,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即1975年的石油進口量比1973年下降10.36%;第二次石油危機後,1982年的進口量比1979年下降了27.99%。三組數字對比所顯示的結果是越往後降幅越大。這是因為西歐和北美不僅減少了消費量,而且也加大了本國的生產量,使得進口量的降低幅度更大。由於西歐和北美的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和南美的OPEC國家,其進口量大幅度下降的直接後果就是使這些出口國的出口量大減,市場份額降低。

油價的大幅度增長,一方麵使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大降,石油需求減少;另一方麵也刺激了條件險惡地區的油氣勘探和邊際性油氣田的開發,從而使非OPEC國家的油氣儲、產量大增,削減了OPEC的地位和市場占有份額。如北海產油國英國和挪威都加大了投資和勘探力度後,英國1981年的石油產量為1972年的200倍,天然氣產量是1.5倍;挪威的石油產量比同期增加13倍。北海石油產量的激增,使英國和挪威都由石油進口國變為石油出口國。英國的石油出口量1979年是1970年的35.8倍,挪威是28.2倍。與北海類似的地方還有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墨西哥。墨西哥在國有化後被外國製裁和已有油田趨於枯竭的雙重打擊下,由世界主要出口國變成了少量進口原油的國家。

在石油價格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墨西哥經過長期勘探後,石油產量迅速上升。1980年墨西哥石油產量超過了委內瑞拉,成為僅次於蘇、美、沙特的世界第4大產油國,出口量高於OPEC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兩國同年出口量的總和。此外,80年代非洲石油也有了迅速發展,利比亞、尼日利亞以外的非OPEC國家也占有相當的份額。由於非OPEC國家產量的上升和出口的增加,使得OPEC在世界石油產量和國際貿易量中的份額減少。60年代至70年代,OPEC石油產量占世界的比例曾高達80%以上,但經過兩次石油危機,其比例降到1980年的76.6%和1985~1995年的54%左右。OPEC占世界原油出口比例在1981年到1984年期間的大幅度降低恰好發生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期。

在70年代初期鬥爭的基礎上,經過兩次石油危機的巨大動**,石油輸出國進一步壯大了力量,多數實現了石油的國有化。以主要石油輸出國和主要石油消費國為代表的兩極之間經過激烈的搏鬥,不僅改變了世界石油生產和貿易的總格局,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經濟與政治格局,世界石油史掀開了新的一頁,開始了一個與其前100多年不同的新時期。

金融和石油,當今世界兩個最為生動的表情

說到金融集團對石油的控製,不得不承認在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中,金融集團的支持和影響是普遍的現象。為了尋求增值、得到利潤,資本,特別是遊資總是向容易獲得更多利潤的方向流動。由於石油是壟斷價格(而且是壟斷高價),由於它對國民經濟的巨大影響,金融向石油業的投資長期相對偏熱。

在發達國家,石油危機促使能源投資加大,美國1977~1985年能源投資占全部投資的22%~30%。發展中國家能源投資所占比例也在不斷擴大,由1966~1975年占總投資5%到1986年增至10%。不言而喻,能源投資主要投向石油工業。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石油危機及一係列政治經濟因素的衝擊下,國際石油的投資需求導致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依賴加強。80年代石油工業接受的貸款額雖受油價起伏的影響較明顯,但總的看來仍不斷增大,1980~1989年平均每年達497億美元,仍以美、歐各國的公司為重點流向,占總數的77.8%。有的國家,如挪威,為了加強金融對石油的支持而將國家石油公司和國家金融集團合並。但多數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利用石油潛在的收益和巨大的資產作擔保較容易地取得了銀行、銀團聯合貸款(或稱辛迪加貸款)。如1991年世界能源企業取得銀團聯合信貸項目478項,獲貸860億美元,其中油氣占565億元。1985~1991年的7年中,BP一家公司就獲130億美元貸款。

金融集團的支持在大公司的並購中更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使之能在短期內完成數額巨大的金融運作。由於石油公司背後總有一定的金融背景,或直接受控於財團,因而可以說,大公司的並購行為實際上是財團間互相競爭和並購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世界金融市場上也有相當多的遊資,有些巨頭和銀行也進行投機性的運作。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通訊技術在金融、石油市場上的運用,可以使這些遊資和投機性運作達到巨大的規模,短期內形成巨大的金融流動,這不僅增加了金融市場本身的風險和起伏,而且也直接影響了石油市場、石油價格的起伏。石油現貨,特別是期貨市場上的風潮中,四處活躍著這些投機性金融運作的影子。國際金融集團、大型跨國公司、油氣生產和消費大國這些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集合體通過金融和石油市場的運作,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互相聯係著和影響著,使全球石油市場既有其日趨成熟的一麵,又有著充滿起伏和風險的一麵。

石油貿易,經濟動**背後的推手

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在一國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國際石油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表現為近十幾年來國際石油貿易增長速度持續加快。為了減小和規避貿易風險,在現貨交易的基礎上,世界石油市場逐步發展成為包括中遠期市場和規避風險能力更強的石油期貨等衍生品市場在內的多層次市場體係。

現代期貨市場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美國芝加哥,從糧食期貨發展起來的。石油期貨市場,是期貨市場的重要一員,主要交易各種石油期貨合約。現在的石油期貨已經成為財富博弈的工具。資源類的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石油期貨市場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期貨的風險管理和商品定價功能對國民財富具有保值作用之外,期貨業專家研究認為,石油期貨及石油期貨市場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工具。首先,金融資本介入石油期貨,石油貿易定價權易主。以前石油定價是靠歐佩克官方的牌價來確定原油期貨的交易架構,隨著20世紀90年代金融機構和基金大舉進軍石油期貨市場,迫使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和石油貿易市場的力量易手。

其次,石油期貨交易增大了發達國家的調控能量,成為發達國家應對國際政治經濟波動和調控經濟危機的新途徑。比如說日本在利用石油期貨保值方麵就有成功經驗,在國際油價高達60美元的時候,日本人仍然享受著十幾美元的原油,從而增加了日本調控經濟危機的能力。總結美國經濟20世紀90年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成功經驗時,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說,期貨業對美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借助期貨市場和衍生工具,美國政府的手段增加了。通過控製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美國影響著全球資源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和間接地從國際市場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再次是影響全球利益分配,改寫國家安全理念。19世紀以來,利用金融衍生物這一新的投機方式來掠奪更多的財富逐漸興起。199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導致了世界經濟下滑,但是全球的金融資產總額卻上升了30%,外匯交易同貿易額的比率從8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60∶1。通過控製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美國影響著全球資源和經理利益的再分配,直接和間接地從國際市場獲取了巨大的利益。隨著期貨交易的飛速發展,期貨市場和衍生工具成為西方少數國家建立新型“價格體係”,實施經濟霸權和掠奪的“尖端武器”,改寫了國家安全理念。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區域結構變化正推動國際石油貿易持續快速增長。一方麵,國際石油貿易的區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隨著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和對石油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國際石油貿易規模會持續增長;另一方麵,與石油貿易量逐步擴大和石油貿易日漸活躍相伴隨的是貿易主體的多元化和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國際石油貿易將成為石油公司贏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石油貿易方式不斷向多樣化、體係化方向演變。主要表現為,一方麵石油實貨交易中心的規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現貨合同、遠期合同、中長期合同等在內的體係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麵石油紙貨交易規模增長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貨在整個石油市場交易體係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金融市場、金融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套利交易、現金交割以及期貨轉現貨、期貨轉掉期和差價合約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第二,國際石油貿易基準油價格形成過程中的金融屬性日益突出。盡管現貨市場仍是形成國際石油貿易基準油價格的基礎,但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並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動性,通過標的原油品種的交易,對世界原油價格變化起到了主導作用。金融屬性在世界原油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價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價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