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5章第2節能源政策是雙刃劍(1)

進入21世紀,隨著高位運行的國際油價給俄羅斯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俄羅斯經濟在很短的時間裏迅速得到恢複,並連續7年高速增長。俄羅斯重新崛起已經成為世人公認的事實。經濟自主、政治獨立、軍力走強使俄羅斯重新以強國的麵目出現在世界舞台之上,這讓十多年來習慣了不把俄羅斯放在眼裏並將其視為“二流”或“三流”國家的西方感到震驚。俄羅斯不再極度渴望融入歐洲,做“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員”,甚至是西方的“小夥計”,而成為令國際社會必須加以重視的堅持本國經濟利益的“能源超級大國”,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俄戰略,製定對策。近幾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糾紛不僅使歐洲體驗到了俄羅斯“能源武器”的威力,而且俄羅斯在“後蘇聯空間”的一係列舉措也使西方看到了俄羅斯“帝國野心”的重現。

利己遭到排擠

普京早在1997年撰寫經濟學博士論文之時就已經認識到,在當今世界,戰略性自然資源舉足輕重,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籌碼。執政以後,普京將這一理念運用得遊刃有餘:在獨聯體地區,利用油氣供應的閥門,打壓親美派,拉攏親俄派,遏製獨聯體內部的離心傾向;在世界範圍,俄利用美國、日本與中國的矛盾,在遠東石油管道問題上大做文章,左右逢源,拉一個,疏一個,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俄羅斯利用美國急於減少對中東石油依賴的心理,通過全麵運籌能源外交,牢固確立了其全球最大能源供應商的地位之後,大國心態迅速得到複蘇、發酵、膨脹,決心要在外交的各個方麵動用石油和天然氣武器以及它們帶來的財政和外交好處,全力以赴地重新采取攻勢。這一點可以從普京在2006年5月11日發表的國情谘文中得到解讀。俄羅斯以能源作為外交武器,聲東擊西、待價而沽、變化無常的做法,在給自己帶來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招來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疑慮和抨擊,增加了國際能源合作環境的不確定性。因此,認清俄羅斯胡蘿卜加大棒的能源外交本質,對於能源進口國來說很有必要。

據預測,到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出口額將增長45%~60%。為了保持這樣持續的快速發展,俄羅斯需要實現供需兩方麵的利益均衡。為此,俄政府采取了重新審視國家在東部地區的能源利益,逐步將外國公司排擠出局和西部地區多“管”齊下,使歐洲難以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戰略。

俄羅斯的東部是俄能源的重要生產地,在這裏,俄羅斯與國際資本在能源資源控製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俄把對能源產業的全麵控製視為自己能源戰略的基礎,而俄天然氣公司在這一戰略中則扮演著國家利益代表的角色。2006年,在俄政府以環保不達標為由多次發出取消經營執照的威脅下,殼牌及其日方合作者不得不將自己在俄遠東能源項目“薩哈林二號”中的股份出售給俄天然氣公司。

“薩哈林二號”油氣項目簽署於1994年,是俄羅斯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之一,控股方英荷殼牌石油集團股份為55%,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各占25%和20%的股份。根據當時簽署的產量分享協議,隻有在投資方收回全部成本後,俄政府才能與其分享利潤。2005年殼牌公司宣布該項目成本將增加一倍,接近220億美元,引起俄政府強烈不滿。當年9月,俄方以當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由,收回了對該項目的環境許可證。對此,國外輿論嘩然,西方的批評絡繹不絕,國際組織也相應降低了在俄投資安全係數,警告國際投資者謹慎對待在俄羅斯的投資。對此普京曾多次表示,在類似“薩哈林二號”這樣簽署於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政治最動**年代的國際協議中,國際資本獲得了不合理的優惠待遇,因此並不排除出於國家利益考慮重新審視這些協議中的具體條款。正是在這樣的能源戰略上,俄天然氣公司隨後又插手英國石油公司在俄羅斯的科維可塔天然氣田項目。如果俄天然氣公司最終能如願以償,它就基本上將俄東部外國公司掌握的油氣大項目全部收為己有,俄東部能源產地的外國資本大部分將被逐出。

中、美、日利益平衡難保證

在俄羅斯大力拓展能源外交的過程中,一方麵俄羅斯分別與中、美、日等國發展雙邊能源外交,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展;另一方麵,俄羅斯與上述三國也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多邊能源關係結構。俄欲獲得最大利益,必須表現出高超的戰略協調能力,否則,將對其能源外交的施展形成製約。

俄羅斯為了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必然在對外關係中充分利用“油氣資源”因素。為此,俄羅斯正在從戰略上謀求其能源出口的多元化結構框架。俄羅斯與歐洲保持著傳統的合作聯係,近年來與美國的石油資源合作進展幅度也比較大,同時又在與日本進行比較密切的能源合作。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改善為俄羅斯能源外交開拓了廣闊空間,但如何和中國進行油氣合作仍需觀察。俄美能源對話與合作對中俄深化能源領域合作和共同開發西伯利亞、遠東油氣資源及運輸通道建設構想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某種微妙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在俄羅斯遠東太平洋輸油管道問題上,美國反對通往中國的安—大方案,竭力支持日本提出的安納管道,以期打破中國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石油的壟斷,而俄羅斯為了國家利益最大化,也在事實上迎合了美國的政治訴求。由此可見,俄羅斯和中國的能源合作雖然具有潛力,但俄美、俄日能源合作也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

阻礙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障礙之一是資金和技術“瓶頸”。俄羅斯急需美國對其能源領域進行投資,希望美國擴大在東西伯利亞、遠東和沿海大陸架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而上述地區也正是中俄近幾年進行能源合作談判的油氣源目標所在。另外,俄羅斯在增加油氣出口方麵麵臨的一個限製因素是管道和港口等基礎設施不足,而美國公司卻能夠在這些方麵為其提供技術設備和資金,增加對俄羅斯出口和管道線路的影響力。美國也表示願與俄羅斯共同勘探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等未開發資源,從而在遠東地區增強影響力。美國公司進入東西伯利亞以及遠東陸上油氣田將使中國進入該戰略區進行油氣開發的程序複雜化。問題的另一麵是,俄羅斯在積極吸引美國資金和技術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油氣區的同時,力圖擴大能源出口市場,同時又不想放棄中國這一前景廣闊的能源出口市場。俄、中、美三國圍繞俄羅斯遠東石油資源正呈現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狀態。

日本、俄羅斯和中國圍繞中俄能源合作問題也展開了激烈的博弈。日本插手中俄安加爾斯克—大慶石油管道雖屬半路殺出,卻是深謀遠慮。首先,日本政府認為,雖然日本與西方大公司共同開發的項目“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油氣田項目十分重要,也很有前途,卻因產量有限及缺乏出口管道而不具有戰略意義;而安納管道項目則不同,一旦建成,將成為保障日本能源安全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其次,日本對中國的迅速發展表示“擔心”,“盡力避免中國搶先將勢力擴張到留有廣闊開發和投資空間的遠東地區”,近年來一直是日本關注的重心。日本一直擔心,一旦向遠東蔓延的中國勢力不能得到有效遏製,日本在東北亞的經濟利益將受到直接威脅。俄羅斯《消息報》記者在評論普京與小泉2003年1月莫斯科小範圍會談和日本政府發表的對中國發展擔心的言論時指出:“小泉曾表示,日本對與俄羅斯進行大規模經濟合作項目感興趣。

戰略上這些項目可能影響整個亞太地區,可以改變目前有利於中國的力量對比關係。”因此,爭奪遠東石油主動權已經成為維係日本在整個亞洲地區地位的重要舉措。據俄《論據與實施》周刊的可靠消息,當初俄羅斯之所以放棄“安大線”而優先建設有利於日本的“安納線”,是因為日本的一些政治家私下向俄方表示,他們不希望俄羅斯把石油賣給中國,並表示,隻要能打掉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即石油管道合作)意向,日本寧願出2000億美元巨資來建設俄日“能源橋”,而俄羅斯事實上也迎合了日本的政治訴求,最終決定將“安大線”改為“泰納線”,甚至有可能擱置遠東管線中國支線,而先期開工通往太平洋港口的遠東二期管道建設。事實表明,俄日在防範中國崛起問題上是何等的默契。在這方麵,俄國家能源基金會總經理西蒙諾夫在預測中俄天然氣管道前景時所說的一席話頗耐人尋味。他說:“主要問題是要在俄天然氣出口的東、西兩個方向上做出選擇。因為不僅要選擇出口方式,而且更主要的是選擇地緣政治的同盟國。與此相比,價格問題甚至退居其次。”

俄羅斯在遠東油氣管道走向上大做文章,聲東擊西,是因為中國和日本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關係到中、日兩國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因此,俄羅斯利用在遠東石油管道問題上的主導權,在中國與日本之間搞平衡外交,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國家利益。

能源博弈下的俄歐關係

近來,歐盟與俄羅斯之間就天然氣合作問題的爭論不斷,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輿論普遍認為,這場爭執表麵上看是經濟糾紛,實質上卻是涉及歐洲能源安全以及各自戰略利益的重大問題。

2006年6月在聖彼得堡舉行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11月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8次歐俄峰會以及2007年1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在索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均就能源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歐盟要求俄方盡快批準已經簽署的《歐洲能源憲章》,並向歐洲投資者開放能源市場,俄方則要求進入歐洲國家的能源供應市場。由於在能源問題存在嚴重分歧,雙方不僅未能達成任何協議,甚至未能按計劃在赫爾辛基峰會上啟動歐俄新的《夥伴合作關係協議》談判。

歐盟各國之所以急於同俄羅斯就天然氣供應問題達成協議,是因為它們在能源供應問題上受到了嚴重威脅。2006年1月俄羅斯因價格問題切斷對烏克蘭的優惠天然氣供應,作為報複,烏克蘭曾暫時切斷了俄羅斯通向西歐的輸氣管道。2006年年底,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也因天然氣價格問題而發生衝突,白俄羅斯同樣發出了切斷向西歐輸氣管道的威脅。這兩起衝突雖然最終得以平息,但是引起了歐盟各國的嚴重不安。

第一,俄羅斯是個石油大國,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天然氣大國。隨著天然氣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盟國家的能源消費比例逐漸上升,俄羅斯認識到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21世紀的發展潛力。因此,伊朗在2007年1月底提出建立“天然氣輸出國組織”的設想,得到了莫斯科的積極響應。北約的一份秘密報告警告說,這個天然氣聯盟的目標是利用能源政策達到政治目的,其中俄羅斯將發揮主導作用。西方還有評論指出,俄羅斯實際上是把天然氣作為對抗西方的一個有力武器。對於俄羅斯的企圖,歐盟當然不會無動於衷。法國總統希拉克2006年曾經撰文指出,“絕對不能把能源作為一種政治手段”,“我們必須在全球夥伴關係的框架內解決能源問題”。歐盟反對把能源問題“政治化”,實際上就是反對俄方打“能源牌”來謀取政治利益,從而確保歐洲的能源安全。有預測說,2020年歐洲天然氣總需求的近70%將由俄羅斯提供,俄羅斯一旦“斷油”、“斷氣”,給歐盟經濟造成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