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1章第3節外交為能源安全保駕護航(2)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進口國。2005年,美國每天消耗近2100萬桶原油和精煉產品,其中大約59%從其他國家進口。預計到2025年,美國石油消費將增長40%,進口依存度將升至68%。美國石油進口在地區分布上有三大板塊,2005年美洲占51%、中東22%、非洲(撒哈拉以南)22%。20世紀50年代,美國曾是世界石油生產大國,幾乎生產全球一半的石油,現在,美國生產的石油卻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的一半。美國石油進口依存度上升影響到未來的能源安全,其主要風險因素在於: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生產產量最大、成本最低、出口最多的地區,將來,該地區無論是石油儲量還是出口量在全球範圍內仍將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石油進口國勢必難以完全擺脫對該地區的進口依賴。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說過,誰控製中東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有了鉗製力。然而,該地區局勢長期以來一直動**不安,是世界上石油供應最不安全的地區,這將給美國未來的能源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

能源問題是全球化問題,在全球能源資源日漸減少的大趨勢下,美國高度依賴進口無疑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風險。由於石油剩餘儲量開采成本不斷提高,商業用油需求強勁,加上新型替代能源的開發需要時間和巨額投資,國際能源市場趨緊的格局總體上不會改變。因此,要分享全球有限的能源資源,全球各主要能源消費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還會有所加劇。而對美國來說,要在短期內減少能源使用量或改變其能源使用結構並不現實,這就決定了增加和保障海外能源資源供給仍將是其未來能源戰略的首要目標。麵對能源市場的國際化及其激烈競爭的機製,采取什麽樣的有效對策是美國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2.環保要求對美國能源生產的限製愈加嚴格

自20世紀90年代初裏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國際會議後,各國政府、國際機構都在積極行動,支持大會的決議,紛紛製定本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承擔自己的國際義務,為建設一個無公害的、清潔的世界而共同奮鬥。而與此同時,世界能源需求量大幅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專家研究表明,溫室氣體的排放已使全球平均溫度提高了0.6度,若不采取措施,至21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4~5.8度。到那時,全球各地區,包括美國將麵臨經濟和生態體係的大災難。由於經濟發展需要能源,而能源生產又不能破壞和汙染環境,因此,美國將麵臨重新調整能源工業結構、加大科研與技術力度、尋求新的能源開發途徑的考驗。為了更新陳舊老化的能源基礎設施,適應不斷增加的能源需求與環境需求,增加能源與環保投資也迫在眉睫。

3.對國際能源市場的控製力不從心

近年來,將石油資源國有化、維護國家經濟主權,正成為一些產油國的政策潮流和美國幹涉與擴張的阻力。中東、拉美產油國經濟實力增強,渴望在國際舞台上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在地區事務中爭取更大的發言權。伊朗、委內瑞拉、蘇丹等與美國存在戰略利益矛盾的產油國借助高油價增加抗美籌碼。委內瑞拉積極開展石油外交,以優惠價向加勒比海國家提供石油,牽頭組建南方銀行,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俄羅斯主打能源牌,增加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資本。

而在消費國方麵,中、印等新興市場國家與越來越多的產油國開展能源合作,頻頻在中東、中亞、非洲等產油國的一些重大項目中中標,打破了國際能源格局原有的均衡態勢。中國著力加強與中東三大主要產油國——伊拉克、伊朗和沙特發展關係,大幅度增加從伊朗進口原油和石油產品,努力與美國的盟友——沙特發展出口及投資關係;政府定期與中東的一些主要國家進行高層互訪,通過開展能源外交來支持國內能源公司在海灣地區的經營活動,加緊培養與其他中東國家包括較小的海灣產油國如科威特、阿聯酋,以及非海灣地區產油國,如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和蘇丹的關係,在這些國家增加投資。印度為了確保油氣供應,頂住美國同伊朗關係日漸惡化的壓力,與伊朗在多個層麵展開合作;每年從沙特大量進口原油;通過開展積極的能源外交同伊拉克、卡塔爾、也門、阿聯酋等國開展油氣合作,等等。中、印與海灣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使海灣國家對美、歐市場的依賴程度下降,在國際能源領域中的談判能力增強。對此,美國在幹預和控製方麵已顯得力不從心。

中國的能源外交

能源是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能源問題被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地位,而外交作為為國家利益服務的重要手段,要為中國的能源需求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能源外交是中國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外交指導方針十分明確,就是構建和諧世界,走和平、發展、合作的道路,致力於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發展合作。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對和諧世界的內涵所進行的高度概括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要致力於同各國相互尊重、擴大共識、和諧相處,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堅持各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致力於同各國深化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推動共享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成果,促進世界普遍繁榮;致力於同各國加深互信、加強對話、增強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麵臨的各種全球性問題,促進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反映了國際社會在全球化條件下尋求合作共贏的共同努力。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各國利害關係更加休戚與共,國際社會日益認識到需要在發展方向和途徑上達成共識。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論與國際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都主張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各國的共同問題,都反對“美國治下的和平”,都致力於確立新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中國的能源安全建立在與周邊國家共同維護地區能源安全的基礎之上,中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為此,中國製定了積極的周邊能源外交戰略,這就是謀求平等互利,構建和諧周邊。具體是: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積極尋求突破口;與中亞的合作注意處理好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和中國與其他國家在中亞的利益關係;與印度的合作要避免惡性競爭;與東盟共築能源安全;與中東產油國的合作要穩中求進,等等。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中國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積極倡導和諧世界的國際觀。在能源問題和其他戰略問題上,中國堅持通過對話、合作、相互溝通來解決與其他國家利益上的不平衡。中國走的是多贏、雙贏的道路,在能源問題上,一方麵要維護中國自身的正當權益和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同時也要兼顧其他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和國際能源秩序的整體穩定,以一種平和心態去處理具體問題。因此,在能源外交中,中國首先不允許去搶能源,不以犧牲他國能源方麵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自身需要的能源,而是本著雙贏和多贏的態度,尋求在競爭合作同發展。

中國的能源外交起步較晚,同西方國家相比,相差幾十年,無論是外交思想還是具體政策都還遠未完善。近年來,中國的某些外交行動已經具有能源外交的含義,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績,對推動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中國同周邊國家和世界主要產油國的關係良好,為中國開展周邊能源外交奠定了基礎: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雙方開展長期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中國與中亞國家山水相連,政治關係良好,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獲得中亞油氣資源的重要政治依托;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了“10+30”、“10+1”對話機製,政治互信增強,與菲律賓等國簽署了共同開發南中國海油氣的意向書;中國與東北亞各國在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方麵建立了合作關係;中國和印度關係明顯改善,為雙方進行能源合作打下良好基礎;澳大利亞日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利益融合,為中國能源外交南向戰略提供了契機;中東產油國一方麵努力推動本國石油出口多元化戰略,另一方麵,也歡迎中國等新興石油消費大國進入本國石油資源市場。此外,美國等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雖然在獲取油氣資源方麵同中國存在競爭關係,但在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穩定等方麵有著諸多的共同利益。因此,中國作為新興能源消費大國在加強周邊能源外交的同時,亦要關切其他能源消費大國的利益,化競爭為聯手,實現雙贏或多贏。

總之,隻要中國在開展周邊能源外交時注意正確處理好幾組關係,如:多邊外交與雙邊外交之間的關係;中國可持續發展與周邊國家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周邊能源外交與整體能源外交之間的關係;中國與其他能源消費大國之間的關係,把多邊外交作為中國宣傳“平等、互利、合作、共贏”能源外交思想的舞台,把雙邊外交作為落實具體能源合作的主要場合,中國的能源外交就不僅可以為中國的能源安全保駕護航,而且也可以為世界的能源安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