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1章第3節外交為能源安全保駕護航(1)

能源外交,主要是指外交、外經和能源等部門,為實現對外能源政策的目的和任務而開展的各種國際活動。

能源外交是隨著石油能源的普及和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二戰後,隨著對石油的使用由軍用轉為民用和上升為能源的主導地位,推動了現代能源外交的興起,而能源外交在世界各國的廣泛運用和形成日趨成熟的能源外交理論則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

外交是實現能源安全的工具嗎

能源外交之所以受到各國政府的格外重視和青睞,主要是緣於能源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它的安全與否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軍事、政治等諸多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因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離開能源而生存。能源尤其是油氣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油氣在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油氣資源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各國渴望長期擁有的資源財富。因此,要保障一國的能源安全,沒有國家的積極參與是無法實現的,這就決定了政治因素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的意義。許多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實施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一國能源工業的發展。

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能源政治。在能源生產國中,除了能源消費外,它們還特別重視為能源開采工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包括吸引外資。而為了從外交上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和本國能源公司的對外經濟利益,國家往往采取相應的國際行動,其對外能源政策往往就包含在這些國際行動的研究製訂與實施之中。許多能源消費國對於能源安全的傳統外交手段主要是抵禦破壞外部能源供應係統的威脅,防止價格的劇烈波動,特別是價格上漲。而對於能源生產國來說,其能源安全的基礎和外交政策的重點在於保持價格的高水平,保障銷售市場的穩定。外交理論的經典作家G?尼科爾森曾經說過,外交的重要功能是在利益相背或者利益不同的各種主體之間建立關係並且保持這種關係。

當前,全球能源外交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是:

1.構建國際能源安全體係,保障能源安全

冷戰之後,美國單邊主義的盛行、國際恐怖活動猖獗、中東海灣局勢惡化、全球油價暴漲和世界對能源需求的猛增,使各國把確保能源安全放在能源外交的首位,並通過加緊開發國際能源、更多地搶占世界能源市場份額、穩定國際油價、實現能源來源多樣化、開發新能源和保障能源陸路與水路運輸暢通無阻等措施來降低能源動**所帶來的風險。而更重要的是,在構建世界能源市場的基礎上,發展全球和地區集體能源安全保障體係,建立統一、協調的能源生產、運輸和價格保障機製,才是確保各國能源安全的根本性措施,這是國際能源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2.修改和製定國際能源新規則

鑒於世界能源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迫切需要對原有已經過時或不合理的國際能源條約、協定和規則等進行修改和製定新的法律框架,這是國際能源外交當前的努力方向之一。

3.推動國際能源一體化進程,建立新型的全球能源機構

新的國際能源形勢要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世界能源政治和全球多邊能源外交機製。現有國際能源機構和組織已不能完全適應能源全球化、能源生產與消費國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和密切國際能源合作的需要,因此實現國際能源一體化,建立範圍更廣、代表性更強、聯係更緊密和更具實效性的全球性能源組織機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俄羅斯是這一進程最積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之一。

4.加強國際合作,製止環境惡化

近些年,世界各國,尤其是後起工業化國家能源消費量的增大造成的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已經日益嚴重地威脅到地球的生態安全。全球行動起來,保護生存環境已刻不容緩,迫切需要世界各國和各類國際能源機構在節能減排、開發推廣新型能源以及環保投資和技術交流等方麵加強合作、協調行動,這也是能源外交不能忽略的重要任務。

如何通過外交協調大國間的能源利益

鑒於新世紀國際能源格局的新特點、能源外交對於實施能源戰略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特殊作用,各國在重視程度和組織機構等方麵都加大了能源外交的力度,建立更高級別的能源外交協調機製,全力支持本國公司在海外的能源活動。如美國,小布什上台後立即成立了由副總統掛帥的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小組;俄羅斯則建立了由特命大使級聯邦總統特別代表、跨部門專門委員會和能源行業協會組成的三級能源對外協調機製等。中國也在近年來加入能源外交大國的行列。各國開展能源外交主要服務於以下目的:

1.防範能源風險和確保能源安全

目前全球能源正值高風險期,能源安全成為各國能源外交的重中之重。作為能源消費國,一是通過與能源出口國的協調來保持能源供應的穩定與合理的價格;二是通過能源消費國之間的密切合作,增加能源戰略儲備來應對能源危機。作為能源出口國,一是通過與出口國的內部協調來維持能源的“合理高價”;二是通過與能源消費國的合作來占有足夠的市場份額。

2.全麵推進能源多元化

出口國旨在建立銷售市場的多元化,消費國力求實現能源進口的多元化。如俄羅斯除了穩固歐洲和獨聯體等已有的油氣市場外,還大力開拓亞太和北美市場。能源多元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能源來源地的多樣化。各能源消費國注重減少對海灣石油的依賴,積極增加非洲、拉美和俄羅斯等國家與地區的能源進口。

第二,開拓新的能源產地。各主要能源消費國積極參與開發俄羅斯東部地區和非洲的油氣資源,而中亞—裏海地區更是成為各國投資開發的熱點。

第三,發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各國除了增加煤炭、核能等替代能源的比重外,對於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予以高度重視。2005年7月,美、中、印、日、澳、韓等國共同發起《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夥伴關係協定》,希望通過各種多邊合作與世界各國共同開發可替代、可再生和新型能源,共享這方麵的技術,以減少全球對石油的依賴。

3.重視多方位的國際能源對話與合作

變化了的國際能源形勢要求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進行更加廣泛、深入的合作,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經過幾十年的較量越來越認識到,雙方隻有攜手合作才能確保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安全。各國積極推動雙邊、多邊、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的國際能源對話與合作,使國際能源外交空前活躍,國際能源合作無論從廣度、深度,還是依存度和緊密度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歐盟重視與俄羅斯建立雙邊能源合作機製來保障能源的穩定供應;美國隨著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影響日增,一改以往的冷淡態度,對於同俄羅斯發展能源戰略合作關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八國集團”則更加重視通過大國間的合作來影響國際能源的發展進程,從1998年起,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八國集團”每年峰會的例行議題,“八國集團”已成為全球能源外交的中心之一。

美國也遇到了對手

作為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長期以來,美國將其能源政策置於全球戰略的重要位置,深深卷入中東政治並極力向拉美、中亞和非洲擴張,拓展其政治經濟利益。美國看重中東在石油格局及地緣政治中的作用,一直將其作為外交重點;在中亞通過顏色革命等,加強了意識形態和思想滲透,擴大影響和控製;對非洲加大投入,並建立海外司令部,以軍事為後盾保障並擴大能源供應。美國在2001年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都具有鮮明的石油戰略色彩。但是,無論是在中東、中亞,還是在拉美,美國的一些政策非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相反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伊拉克戰亂頻仍,地區動**不安,石油供應隨時麵臨威脅;歐佩克與美國存在根本性供需矛盾,不可能對美唯命是從;拉美產油國加速能源國有化,委內瑞拉甚至要對美實行“石油禁運”;“伊核危機”也正不斷衝擊著本已脆弱的全球石油供應鏈;俄羅斯欲借能源重振大國地位亦對美形成多方挑戰;還有石油美元的地位日趨不穩。上述情況反映了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大,對美國的能源獨霸地位構成了劇烈衝擊。

1.能源進口依賴性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