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1章第2節能源獨立時代的終結(2)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細密化,商品、資本、服務、技術及信息等越出國界而在世界範圍內流動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整個全球化進程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市場經濟不斷向全球擴展,各國經濟、金融、貿易和技術發展逐漸相互滲透,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經濟聯係的密切程度急劇增長。經濟全球化成為整個全球化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麵。經濟的背後是政治,在經濟全球化波及的政治領域,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使國家安全不再處於封閉、單一的狀態,除領土安全外,維護經濟安全、技術安全,也成為國家安全概念中的重要內容,“綜合安全觀”開始形成。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以發展為取向的國家都不能遊離於國際社會之外,如何妥善地處理國與國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內部與整個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前所未有地成為國家政治決策中最主要的內容。國內政治國際化,國際政治國內化,無論在政治決策、價值取向、社會矛盾的處理或者對機遇和挑戰的估計上,都不再囿於一國的狹小範圍之內。

當今時代的國家關係正在發生著不同以往任何時代的深刻變化。自近代國際關係確定以來,現實生活中的國家關係都是排他性的。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國家間的利益關係是根本對立的,一國的利益所得恰恰是另一國的利益所失。國家間這種你死我活的利益關係是一種“零和”對策關係,是根本對立、全麵對抗的利益關係。在這種狀態下,國際關係的矛盾和衝突是一種常態,國家間的戰爭和國家的動**很難避免。而全球化時代的國家關係是非“零和”的對策關係。

雖然全球化並沒有消除國家間的利益對立和衝突,但國家間的同一與合作因素卻在不斷增多,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同步加深,每個國家的國家利益都是由與他國的不同利益和共同利益兩部分組成,對立的利益導向衝突,共同的利益導向合作。在這樣的條件下,“共同安全”的概念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國之間紛紛建立不同性質的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基於戰略利益相互交叉而避免相互之間爆發戰爭和衝突的一種努力,擺脫了零和結局的傳統思維,在國家利益關係格局中增加了從合作中獲利的成分。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關係。美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熱衷於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它不但加強與傳統盟國的全方位合作,而且也試圖與過去的以及未來的競爭對手建立有別於冷戰時代大國對抗模式的新型國家關係。在國內鷹派鼓噪“中國威脅”,主張遏製中國發展的同時,美國政府中主張與中國合作的力量的影響力也在增長,前助理國務卿佐利克提出的中國是美國的“利益攸關者”的概念正逐漸成為美國政界的一個主流意識。

傳統國際政治學中,競爭的主觀目標是擊敗對手,置對手於死地,以保證獨享勝果,這意味著一國獲取權力是以犧牲他國為代價。然而,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會給戰敗國,同時也會給戰勝國造成巨大損失,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國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共同利益增加,形成一種新型微妙的平衡、相互製約且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大國都在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合作,避免發生直接對抗。從客觀上看,全球化趨勢加強了各國間的利益聯係,絕對的、單一的國家利益越來越少。由於全方位的聯係容易造成競爭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一國在考慮自身國家利益的時候,往往要兼顧到相關國家的立場。

經濟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利共贏,自身的發展往往要以對方的生存和發展為必要的前提條件,競爭與合作是一個統一體中的兩個側麵,無法截然分開。世界經濟一體化、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凸顯,使各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的政治家意識到,在利益的天平上,合作帶來的收益要超過衝突。雖然在各個領域裏大國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致,但全球化給有關國家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溝通便利,使彼此間通過協商、協調立場,減少甚至消除矛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經濟網絡而擴充的利益網絡已成氣候,由此改變了大國競爭的內容和形式。2002年,美國總統小布什在一次講話中提到:“我們得到了百年未遇的最佳時機,建設一個各大國之間和平合作,不再持續備戰的世界。大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之間在這個世界上的武裝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其他大國的首腦更是在言論和行動上表明了不排除競爭,但更注重合作的立場。這種共識的達成和關係的建立,無疑為在當前國際關係中提倡互利雙贏提供了現實基礎。

當今世界,在市場經濟和信息網絡這兩個推動力的交互作用下,各國不僅從空間上被拉得越來越近,而且在時間上也被連得越來越緊。各國的生產和消費雖然在形式上似乎仍然是民族的和地域的,但實質上早已是世界性的了。國際關係整體性的增強,正麵的作用是促進了國家間的合作,負麵的作用是使單個國家的發展和安全更加脆弱。世界上一有風吹草動,危機就會通過相互依存的鏈條,借助信息網絡迅速傳遞、層層放大,鮮有國家可以幸免。各國要維護自身的國家安全,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和目標,就必須適應全球化安全整體性的特點,即單個行為體在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其他行為體的安全以及國際社會整體的安全,否則本身就無安全可言。同理,在全球性問題麵前,不僅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潔身自好,而且任何一個國家也都無力單獨應對,更做不到包打天下。

能源安全是共同的安全

近20年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能源多元化已經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能源和資源節約化也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因此世界經濟發展的許多傳統理念以及人們對能源的觀念都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過去那些緊抓石油資源開采權、經營權不放的傳統戰略發展觀和安全觀已經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要求,而那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理念正在主導世界經濟,因為現在世界上多數能源、資源都已“名花有主”,這些能源開采權、經營權或是由所在國政府控製,或是在老牌石油巨頭手裏,采取戰爭手段爭奪能源違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因此並不可取。在這種認識下,作為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近50%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國的中國並沒有不顧一切地購買石油開采權和經營權,而是在充分認同國際分工和自覺遵守國際規則的基礎之上進行科學決策,主動提出通過國際合作方式來獲取油氣資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國確立的是符合經濟全球化要求的新型的能源安全觀和大局觀。

1.經濟全球化構築了安全全球化經濟全球化

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市場經濟體係。在國與國之間安全利益高度相關的條件下,各國均不得不按照相應的規則開展經濟活動。如美國的安全利益同遠在太平洋對岸的中國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一致性,因為美國的進口貿易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相當高。美國經濟在全球化影響下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即便有充足的能源,有安全的供應體製,如果沒有貨物貿易進口,美國的供應便會出現問題。美國經濟這樣,日本經濟更是如此。日本每年從中國的進口約占其總進口的19%,數量進口所占比重更高,而且大多數產品與日本國民生活密切相關。沒有來自中國的進口,日本的供應就會出現問題。反過來,如果中國經濟不能進口日本、歐盟、美國的貨物,中國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如今的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依賴,進入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時代。

2.能源多元化弱化了油氣資源專有的開采權和經營權

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以後,各國開始廣泛使用石油以外的可替代能源,如核能、水能、太陽能、風能及地熱等能源發電,結果世界上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了20年。這說明世界各國發展多元化能源有效地稀釋了石油資源的緊缺性、有限性,削弱了石油資源開采權、經營權的專有地位。中國也在實施能源多元化戰略。中國目前的初級能源消費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水電約占一成左右。中國已經把改善能源結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術、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為能源發展戰略的重點來加以落實和推進。

3.節能技術降低了油氣的戰略意義

日本因為從20世紀兩次石油危機以後大力提倡節能,使其經濟綜合競爭力達到了一流水平。最為突出的是日本製造業,自1979年至今,其產值已經翻了幾番,而能源消耗總量卻幾乎沒有增加。日本汽車、鋼鐵、化工、電器、機械等製造業之所以競爭力超越美國,之所以能在世界範圍掀起節約新潮流,其節能和節約資源的高超水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今節約能源甚至已經被國際公認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4.開發新能源,為人類發展作貢獻

新能源的特點是清潔、可再生。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夢想,也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後信息社會”的一個關口。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和廣闊國土麵積的國家。中國經濟實現現代化不能走單純依賴傳統能源的發展道路,因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在能源方麵不能與既得利益國家發生根本性衝突;因為世界可開采能源不可能同時滿足中國、印度等大國經濟實現工業化所需;還因為中國經濟實現現代化也不能以汙染地球為代價。所以,中國隻有肩負起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的曆史使命去開拓新能源、新技術,來實現經濟的現代化。

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充分認同國際分工和自覺遵守國際規則,通過國際合作來獲取世界油氣能源。中國政府提出的新能源安全觀以及在國際能源合作方麵擯棄“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零和博弈思想,提倡理性競爭,創造合作與多贏局麵的努力,使得中國正在成為國際能源格局中的“第三支力量”。有專家指出,正是因為中國有“和諧”的能源外交理念做指導,中國必將成為重構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