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的軍隊攻入了洛陽,其實不隻孫堅的一支部隊與董卓軍隊交戰,還有一支軍隊也在向前推進,那就是曹操率領的小股部隊,雖然此次討伐董卓的繳文是他起草的,但是曹操後來回想起來,自認為隻是一個參與者,自己並沒有什麽人馬,這支隊伍還是好友陳留太守張邈調集人馬前來增援。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於難。

曹操敗兵而回,看到其他諸侯都在舉辦宴會,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不亦樂乎。這情景讓曹操戰敗狼狽的臉更加難看了。聯軍統帥袁紹見曹操已回,高興地站起端碗喊道:“孟德,你回來了,來跟各位一起暢快喝酒,你怎麽弄成這樣狼狽樣子?”

曹操沒有說話,他這次孤軍深入的主要原因還是討董卓聯軍各諸侯不思進取,駐紮原地多日,沒有任何行動,這次慘敗又見袁紹等人自娛自樂,不顧國家社稷危亡,曹操有點失望了,心中有些無奈,當日夜裏,曹操與夏侯惇等人率領殘部五百多人同回河內。

其實此時,袁紹在大本營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作為弟弟袁術自然不符他,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麵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麽!”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敗我們袁家!”

當時董卓入京的時候,主簿陳琳曾經提醒他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幹戈,授柄於人,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呢!”目睹董卓八麵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裏害怕,不敢輕舉妄動。久而久之,袁紹看出了董卓的驕橫,董卓曾對他說:“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紹一聽非常生氣,但懾於董卓威勢,隻默不作聲地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袁紹不敢久留洛陽,他把朝廷所頒符節掛在上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為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現在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顯貴,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得到袁家恩惠的人就更多了。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製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當,那麽,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侯。董卓在洛陽一意孤行。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他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貴戚尚且如此,一般百姓家更不勝其苦了。洛陽附近也慘遭董卓軍隊的**和洗劫。有一次,董卓派軍隊到陽城,遇見一群正在舉行祭社活動的人們,士兵衝入人

群,砍殺男子,掠搶婦女和財物,駕走他們的車牛,把砍下的頭顱掛在車轅上,說是攻賊大勝,狂呼濫叫地回到洛陽城。其景象慘不忍睹,令人發指!

袁紹的個人背景讓朝廷士大夫們都看到希望,一致呼聲這才讓袁紹從冀州起兵,曹操和袁紹的出擊,他也是表示著冷漠,旁人問:“孟德可是你少時好友,怎麽不助他一臂之力?”袁紹卻冷笑道:“孟德輕狂,不知董卓的厲害,隨他去。”

袁紹在曹操和孫堅出兵的時候,他準備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選中軟弱的漢宗室、幽州牧劉虞。

袁術聽說後,立即反對假仁假意,義正言辭地給袁紹寫了信:“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隻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麽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麵事之了。”

袁紹看完書信後,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袁術大怒,乘之前劉表上書舉薦自己為南陽太守,讓孫堅做豫州刺史,家世顯赫的袁術,又得孫堅為前驅,此時的袁術,已經大有天下誰與爭鋒之勢了。正因如此,在其他諸侯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孫堅卻能在袁術的支持之下,逼走董卓,一路殺進洛陽。

孫堅攻入洛陽後,看到的城內情景,很痛心,自己的政治盟友潁州太守李旻也被生擒。河內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陽津,但被董卓繞道擊敗,全軍覆滅。董卓兩關失守,逼得他將整個洛陽城以及附近二百裏內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大批建築物全部焚火燒毀。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時之間變成一片廢墟,淒涼慘景令人頓首痛惜。

為了攫取財富,董卓還派呂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墳塚,盡收珍寶。

整個洛陽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踐踏破壞下,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夷。曹操對此悲憤不已,他寫了一首詩《薤露行》,予以譏諷:

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為了自己聚斂巨額財富,董卓大量毀壞通行的五銖錢,還下令將所有的銅人、銅鍾和銅馬打破,重新鑄成小錢。粗製濫造的小錢不僅重量比五銖錢輕,而且沒有紋章,錢的邊緣也沒有輪廓,不耐磨損。小錢的流通直接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猛漲。據史書記載,當時買一石穀大概要花數萬錢。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於極度痛苦之中。董卓卻利用搜括來的錢財,整日歌舞升平,尋歡作樂,生活荒**無度。

孫堅對身邊隨軍作戰的長子孫策指著淒涼的場景說:“策兒,你看到了吧?這就是董賊犯下的大罪,我們討伐他是代表了天下人的心聲,你以後牢記引以為戒。”

“父親,策兒銘記於心。”

遙望火焰衝天,黑煙鋪地,二三百裏,並無雞犬人煙;孫堅先發兵救滅了火,袁紹等人見孫堅入了洛陽,隨即帶眾諸侯進城兵駐紮兵營。

這時,傳來一聲:“主公,我們在一口井內打撈屍體時候,發現有一塊玉璽!”孫堅及孫策等人大驚,立刻前去查看。

孫堅看時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堅得璽,乃問程普。普曰:“此傳國璽也。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為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複歸於秦。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

獻與漢高祖。後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後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堅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托疾辭歸。”商議已定,密諭軍士勿得泄漏。

次日,孫堅來辭袁紹說:“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袁紹笑說:“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孫堅失色說:“此言何來?”袁紹說:“今興兵討賊,為國除害。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於盟主處,候誅了董卓,歸複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為?”孫堅說:“玉璽何由在我處?”袁紹說:“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孫堅說:“我本無之,何強相逼?”紹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禍。”孫堅指天為誓:“我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說:“文台如此說誓,想必無之。”紹喚軍士出曰:“打撈之時,有此人否?”堅大怒,拔所佩之劍,要斬那軍士。袁紹也拔劍喊道:“你斬軍人,欺人太甚。”袁紹背後顏良、文醜皆拔劍出鞘。孫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眾諸侯一齊勸住。孫堅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

袁紹已經南據黃河,北守燕、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初平二年(191)四月,袁術這時候在孫堅回江東的路上下令給他讓他攻擊劉表,劉表也這時聽到傳言孫堅手上有傳國玉璽,隨派黃祖前來堵截,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黃祖向孫堅喊道:“既為漢臣,如何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放你歸去!”孫堅大怒,命黃蓋出戰。蔡瑁舞刀來迎。鬥到數合,蓋揮鞭打瑁,正中護心鏡。瑁撥回馬走,孫堅乘勢殺過界口。山背後金鼓齊鳴、乃劉表親自引軍來到。孫堅就馬上施禮:“景升何故信袁紹之書,相逼鄰郡?劉表說:“你匿傳國璽,想造反?”孫堅說:“吾若有此物,死於刀箭之下!”表曰:“汝若要我聽信,將隨軍行李,任我搜看。”孫堅怒:“你有何力,敢小覷我!”方欲交兵,劉表便退。孫堅縱馬趕去,兩山後伏兵齊起,背後蔡瑁、蒯越趕來,將孫堅困在垓心,孫堅手下黃蓋等人拚死,孫堅得以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劉表閉門不戰。孫堅屯營,忽然一日狂風驟起,將中軍帥字旗竿吹折。韓當曰:“此非吉兆,可暫班師。”堅曰:“吾屢戰屢勝,取襄陽隻在旦夕;豈可因風折旗竿,遽爾罷兵!”遂不聽韓當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主公可速致書袁紹,求其相助。”劉表寫書,問誰敢突圍而出,黃祖應聲願往。蒯良曰:“你既敢去,可聽吾計:與你軍馬五百,多帶能射者衝出陣去,即奔峴山。他必引軍來趕,你分一百人上山,尋石子準備;一百人執弓弩伏於林中。但有追兵到時,不可徑走;可盤旋曲折,引到埋伏之處,矢石俱發。若能取勝,放起連珠號炮,城中便出接應。如無追兵,不可放炮,趲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黃昏便可出城。黃祖乘夜出城調集兵士,黃祖帶兵歸來,孫堅複與大戰。黃祖敗走,逃到峴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將星就此隕落。

孫策眼見父親身亡放聲大哭:“父親!”自己墜下馬來,得以黃蓋等人搶救得以避免黃祖人馬前來掩殺,眾軍俱號泣。孫策忍住痛哭:“此仇不報,誓不為人!”黃蓋勸說:“此仇必須得報,但是此時還得從長計議,繼續依附袁術。”

孫策迎接靈柩,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喪事已畢,引軍居江都,招賢納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