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思維推進全麵深化改革實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麵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全麵深化改革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全麵深化改革實踐,必須注重九大科學思維的作用。

(一)以戰略思維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布局

全麵深化改革的“全麵”一詞表明,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不是某一領域、某一地區、某一部門的單項改革,而是各個方麵一齊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麵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麵的單項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係、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麵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麵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就要我們的領導幹部必須以戰略思維來謀篇布局,統籌協調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領域、各個方麵,人與社會、當代與後代等關係,把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時代進步潮流、我國基本國情、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聯係起來思考,把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探索,形成了對改革發展問題總的認識和根本看法,形成全麵深化改革的科學布局。

(二)以辯證思維處理好新一輪改革的各種關係

共和國60多年的風雨曆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奇跡,詮釋了“照辯證法辦事”的曆史偉力。“磨刀不誤砍柴工”,改革任務越是繁重,越需要我們自覺以辯證思維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治理能力,越需要我們用好辯證思維這個法寶,用思想力量催動改革的步伐,以科學方法善作善成。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強調,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麵臨的一係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麵深化改革……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隻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隻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會僵化。思想一僵化,就會教條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工作就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製,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解放思想,提出改革舉措要慎重,要反複研究、反複論證,必須立足實際,科學地研究新情況,靈活地解決新問題,絕不能頭腦發熱、空想蠻幹,更不能“打擦邊球”, “闖紅燈”。

處理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我國的改革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各領域的全麵改革。如果不注重各項改革措施的協調配合,造成改革的“短板”,就會使改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成為繼續深化改革的阻礙。因此,全麵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但整體推進並不意味著沒有重點。如果不能看到這一點,不分重點地推進改革,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使投入和產出嚴重不匹配,既浪費資源,又貽誤時機,同樣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會阻礙社會活力的解放和增強。

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辯證統一,是我們黨在改革方法論上的重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係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麵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改革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及時把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適宜推廣的做法上升到製度層麵,轉化為普遍遵循的政策和法律,即把摸石頭過河得到的經驗啟示加以肯定、推廣。把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有機統一起來,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統一,形成頂層決策和基層探索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全麵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要方法。

處理好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的關係。膽子要大,就是要堅定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步子要穩,就是要統籌考慮、全麵論證、科學決策。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相結合,才能既有闖的勁頭,又不會犯根本性、方向性的錯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複研究、反複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麽也不敢幹、不敢試。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製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隻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隻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幹的還是要大膽幹。那麽,怎麽判斷哪些該幹哪些不該幹呢?判斷標準就是“四個有利於”,即隻要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隻要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隻要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隻要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重要支點,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隻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隻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當前,改革發展穩定相互交融的態勢更加明顯,改革麵臨著更深層次的利益調整,發展麵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問題,穩定也麵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這樣的複雜環境,對於我們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這不僅明確指出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價值指向,而且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現代社會的治理,已經不同於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或管控,而是營造以法律為邊界的開放空間,讓更多的群眾和社會組織成為多元治理的主體,從而使各項改革協同配套,使改革與宏觀經濟運行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協同推進。“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進而通過善法實現善治,既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群眾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這一論述深刻闡釋了法治對於改革的重要作用,為推進全麵深化改革指明了必須遵循的法治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既是對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落實,也是下一步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前提,更是由改革本身的複雜性所決定的。

法治既是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誌,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全麵深化改革要破除陳規陋習、打碎桎梏和藩籬,必然要求“曆法以時而定,製令各順其宜”,要求立法與改革決策的銜接。與此同時,

改革打破固化了的利益格局,而利益關係再調整更要靠法治。隻有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才能為改革凝聚最大的民意基礎。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最主要的是運用法治思維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現代社會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複雜社會需要簡約治理,市場繁榮要求權力謙卑。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正是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抓手。在現代法治社會,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公民和企業都可以大膽地改革創新;而對於政府機關來說,凡是法律沒有授權的,就不可以恣意橫行。即“法無禁止即自由,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政府與市場兩者作用不可偏廢的情況下,更需法治之腦去控製政府與市場之手,彌補它們的失靈現象。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最關鍵的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如果領導幹部法律意識缺失、法治素養不高、法治能力低下,就容易出現“以言代法”“人治”“一言堂”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形成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以往,很多領導幹部習慣於“拍腦袋決策”,往往付出很大代價。各種“半拉子工程”“政績爛尾現象”,大都與此有關。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別指出,黨員幹部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四)以係統思維統籌全麵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係統性的根本要求就是整體性,協同性也是一個良好係統的內在要求,因此上述“三性”可以歸結為一性,即係統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個係統工程,我們要在基本確定主要改革舉措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係、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麵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麵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全麵深化改革”中的“深化”二字,以及《決定》中對各項改革的深刻闡述,充分體現了係統思維所要求的層次性、結構性、關聯性等特征。如對於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製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涉及方方麵麵和各個環節,聯動性很強,必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麵推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就是追求一種係統改革的動態性平衡,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的另一種詮釋。

全麵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麵的單項改革,必須堅持從全局出發看問題。“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堅持從全局出發看問題,是共產黨人應有的黨性修養和博大胸懷,也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從全局出發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切不能隻看到本地區、本單位的局部利益,更不能受到這些利益的羈絆和束縛。其次要堅持以人民利益為重,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使作出的改革決策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再次要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於泰山,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

(五)以底線思維界定改革的紅線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充滿風險和挑戰。我們的事業越向前發展,麵臨的風險和挑戰就越多,麵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也就越多。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用兩點論看待問題,既看到麵臨的機遇和有利因素,又看到麵臨的挑戰和不利因素,既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績,又清醒認識存在的問題,未雨綢繆、科學研判,守住底線、不破紅線,及時防範化解各種風險,並促進形勢向好的方向轉化,牢牢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和各項工作的主動權。

堅持底線思維,是我們應對錯綜複雜形勢的科學方法,更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的治理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麵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麵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底線思維考慮改革方麵的問題,闡述了一些重要方麵的基本底線。

首要的是方向底線。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富裕全體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隻有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才能做好中國的事情,才能在道路和方向上不出現顛覆性錯誤,才能如期而順利地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其次是價值底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目的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改革的價值底線,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如果我們正在推進的全麵深化改革,不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而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那麽就無法凝聚改革共識,實現改革目標。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須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係,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終價值取向。

在推進全麵深化改革事業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從現實中弊端暴露最充分、群眾最關注、改革共識最多的領域入手,把“底線思維”築牢。每一項重大改革,從製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體政策措施,都需要準確地找出短板、劃定底線、管控風險,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保基本、守底線,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六)創新思維是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持久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在全麵深化改革新時期,領導幹部在前進中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課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新風險、新挑戰,因此必須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用創新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開創新局麵,取得新成就。

在經濟建設方麵,創新思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現途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幅提升,這同我國將自主創新作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發展的動力,重視發揮科技創新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現代化方麵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如,在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來帶動產業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等等。

在政治發展方麵,創新思維是政治體製改革有序推進的不竭動力。中國已經步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這一階段按照各國現代化的經驗看,往往是利益分化、參政擴大、矛盾多發的階段。為了能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就要加強製度創新,以體製創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製度。

在社會發展方麵,改善民生同樣離不開創新思維的運用。圍繞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各級領導幹部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研究和支持力度,如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治理、生態修複、防災減災等,這些都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效避開或克服資本擠出勞動這個工業化過程的世界性難題,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經濟與就業同步增長過程中的作用。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創新工作的基本職責,努力使大量創新成果進入千家萬戶,讓億萬群眾共享創新的福祉。

在人才建設方麵,提升各類人才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國家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全麵深化改革關鍵是看人才,其核心是人腦思維方式的創新。“思路決定出路”,沒有創新的思維,便沒有創新的方法,因而便沒有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不先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就難以進行創新活動,所以創新思維無可辯駁地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思維方式之一。

(七)以超前思維謀劃改革進程

超前思維是對關係全局的、中長期的和深層次的重大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見的思維過程。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就是一個立足當時情況,對中國當時及一個相當時期內所處的曆史方位的正確判斷。他認為:“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這一判斷非常重要,因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的性質及所處的社會階段,是認識我國國情的本質和關鍵所在,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地製訂路線方針政策,才能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根本問題。鄧小平的這一正確判斷使許多長期困擾我們的難題迎刃而解,也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有了清醒的認識。

在全麵深化改革新時期,領導幹部應運用超前思維對世界經濟、政治環境今後五至十年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對世界某產業今後五年、十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對工作係統今後五至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所麵臨的內外環境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從而製定出相應的策略方針,確保改革事業順利進行。

(八)以全球思維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隻有以全球思維深化改革開放,才能推進自身改革,才能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為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斷提高開放程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這些都體現出運用全球思維方式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全球思維不僅僅要求開放程度的提高和開放領域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對外開放的體製機製更加完善,政策法規更加規範。這就要求我們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國際規則的經濟管理體製和政策法規體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以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全力強化自主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推動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幹部以全球思維來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改革開放。

(九)以曆史思維堅定改革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回顧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曆程,特別是通過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提高我們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自覺性。對比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的曆史,不難發現,什麽時候堅持解放思想、大膽推進改革,什麽時候我們的事業就能夠不斷開創新局麵、取得新發展;什麽時候封閉保守、追求表麵上的步調一致,什麽時候我們的事業就要遭遇挫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用曆史的眼光正視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反思曾經的慘痛教訓,才能讓我們堅定繼續改革的信心。同樣,用曆史的眼光正確對待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才能讓我們鼓足深化改革的勇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突破“兩個凡是”束縛,打破個人崇拜,在思想領域樹起了“實踐標準”的權威;1992年的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衝破姓“社”姓“資”束縛,打破計劃經濟崇拜,在經濟領域樹起了“生產力標準”;1997年江澤民同誌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論述,打破所有製問題上姓“公”姓“私”的禁區,使經濟社會發展駛上快車道。這些思想解放成果充分說明:解放思想是黨把握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根本思想武器,是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必要條件。隻有從理論與實踐、曆史與現實、責任與使命的高度不斷深化對解放思想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才能堅定不移地深入解放思想,才能堅定繼續深化改革的決心。因此,我們要在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基礎上增強自信,以曆史思維堅定改革的信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四個全麵”的提出,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其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任務目標,全麵深化改革是實現路徑,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基本保障,全麵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廣大領導幹部作為黨的執政骨幹力量,是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麵從嚴治黨的謀劃者、組織者、推動者,必須學會以科學的思維方法想問題、作決策、出辦法,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如期實現。九大科學思維方式,既是改革的方法論,也是領導幹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