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中美建交——小球推動大球的國際外交(1/3)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是兩國關係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外交背景

40年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和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曆史性發展,雙方在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與日俱增,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事實證明,中美建立和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順應了時代潮流,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美建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大國關係突破的標誌性大事。隨後幾年間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而就在幾年前還少有人會相信社會主義的中國會與“腐朽的帝國主義者們”共謀發展。

1969年7月,尼克鬆關島講話後逐漸形成的尼克鬆主義,是對杜魯門主義的一個變更。它開始了美國對全球戰略的某些調整,其中也包括對中國的調整。杜魯門主義是為了獨霸世界而不斷進行的對外侵略擴張;尼克鬆主義是為了應付蘇聯爭霸,而竭力維持其原有的霸權地位。作為全麵執行尼克鬆主義的一項內容,改善在美蘇爭霸中美國的戰略處境,美國開始了接近中國的過程。

1969年12月3日,美駐波蘭大使親自在華沙的南斯拉夫時裝展覽會上找中方翻譯,約中國代辦會晤,表示願恢複中美會談。

1970年12月間,中美雙方進行了兩次會談,美大使表示:美國政府準備派代表到北京直接商談,也願在華盛頓接待中國代表。後因美國在金邊支持朗諾.施裏瑪達集團,出兵侵入柬埔寨,會談中斷。尼克鬆政府通過各條內線急於同我國進行接觸。1970年11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來訪,轉達了尼克鬆的口信,稱其準備派出高級人員甚至基辛格在第三國與中國高級人員對話,希望中國領導人了解美國是要走向同中國友好的。中國政府通過葉海亞.汗給予的回答是:如果尼克鬆總統真有解決台灣問題的願望和辦法,歡迎美國總統派特使來北京商談。

1970年10月1日,***和斯諾夫婦在天安門城樓並排觀看國慶二十一周年應典的照片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顯著位置,中方向美方發出了一個含蓄而富有深意的信息,想不到竟被精於分析的尼克鬆和基辛格忽略了。

1970年12月18日,***同斯諾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談話,明確表示歡迎尼克鬆訪華。***說,“我說如果尼克鬆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總而言之,都行。”

事隔幾年,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寫道:***的觀禮照片發表在官方報紙的頭版頭條,這對美國人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哪一個美國人也沒有享受過那麽大的榮譽,***傳達的他掌握對美關係的信息太含蓄了,以至我們在關鍵時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二)過程

1、乒乓外交

就在中美雙方進行著試探性的外交舞步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被***和***及時把握,由此導演了世界外交史上精彩的一幕。

1971年4月初,正在日本參加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運動員錯搭了中國代表團的汽車,並由此有了一次愉快的接觸。隨後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表示,希望在賽後訪問國。

1971年4月的一個淩晨,***對外交部和國家體委擬就的關於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請示報告,經過幾番思考,毅然決定,“同意立即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一石驚起千層浪,中方消息一經公布,全美震驚,世界震驚。

尼克鬆在驚訝之餘,喜出望外,馬上批準乒乓球隊接受中方邀請。4月10日至17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14日,***總理親自接見全體成員,他說:“中美兩國人民過去的來往是很頻繁的,以後割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來往的大門。”

在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之後,尼克鬆對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年會發表演講時說,本屆政府和下屆政府長期目標必須做兩件事:第一是使美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正常化;第二是使中國“與世隔絕”的狀況結束。他說,他已向女兒特裏西婭及其未婚夫說,中國是度蜜月的好地方,希望他們“早一點而不是遲一點,能夠去中國看看偉大的城市和人民以及那裏的一切”。“我希望他們能去,其實是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去。我在職的時候能否做到,我沒有把握。我不想預測外交上的這兩個問題。談承認問題,時機還沒有成熟。談改變我們對聯合國的政策,時機也還沒有成熟。”

此時(4月21日),***總理通過巴基斯坦渠道向尼克鬆發出了一個信息:目前,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往來正在重新開始。但是,要從根本上恢複中美兩國關係,美國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它的一切武裝力量。這一關鍵問題隻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的直接商談才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的特使(如基辛格先生)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進行直接晤談。當然,如果美國總統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可以待之他日。

中國政府很快收到了尼克鬆的回話。他稱***的口信具有“建設性、積極性和容易接近的精神”。並說,他將在兩三個星期內本著同樣的精神很快給予答複。美國方麵連續三次發回口信,表示尼克鬆準備訪問北京,並提議由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同***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性會議。

2、尼克鬆訪華

5月26日,根據***的提議,***主持政治局會議,討論中美關係問題,起草了《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

報告對即將同基辛格舉行的預備會議和尼克鬆訪問,做出了各種可能的估計,預擬了相應的八條方針。6月2日,尼克鬆收到了***總理的答複信。信中說:“***主席表示歡迎尼克鬆總統訪問,並且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不言而喻,首先要解決中美之間的關鍵問題。也就是從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的具體辦法問題。***總理歡迎基辛格博士作為與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性會議的美方代表,提前來華為尼克鬆總統訪問北京做準備工作並進行必要的安排。”

基辛格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總統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基辛格此行,代號定為“波羅行動”,以與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華“探險”行動比較。為了安全起見,基辛格博士以訪問亞洲次大陸為借口,前往越南、泰國、印度、巴基斯坦,然後秘密飛往北京。

7月9日下午,在釣魚台賓館5號樓,***與基辛格進行了第一次會談。基辛格一行在京兩天半時間,與***進行了長達17個小時的會談,在談及世界形勢時,基辛格向***保證,美國將隨時向中國通報美蘇會談及中國利益的內容;***則強調中美共同對抗蘇聯擴張的重要性。

在談判中,基辛格向***做出幾點重要讓步:第一,基辛格沒有像曆屆前任那樣,認為“台灣的地位沒有確定”,他明白無誤地表明美國不支持****,而且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第二,他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也就等於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這將在尼克鬆第二任期後兩年內解決。

同時,基辛格也提出了美方的關鍵條件,美國希望台灣問題得到“和平解決”。這一要求是美國政府從尼克鬆至克林頓一直堅持的對華政策中台灣問題的核心立場。

***也提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中美的建交三條件: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從台灣撤軍、廢除美台安全防務條約。雙方還就“公告”發表的時間和尼克鬆總統訪華時間的安排交換了意見。

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布中國政府邀請尼克鬆總統在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華。尼克鬆在宣讀《公告》以後說:“我們謀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的關係的行動不會以犧牲我們的老朋友的利益為代價。”“這不是針對任何其他國家的。我們謀求同一切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⑥顯然尼克鬆是小心翼翼地打開中美之窗。

1972年2月2日至28日,尼克鬆來華訪問。

這是曆史上第一個現職美國總統訪問中國。***親自去機場迎接。

當天下午,***會見了尼克鬆,表示對他的歡迎。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會見中,***將台灣問題擺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他多次表示“台灣事小,世界事大”。尼克鬆清楚地看出***關心的“大事”,是蘇聯的威脅。尼克鬆總統說,他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到中國來的。據說,***對尼克鬆這句話十分欣賞。他建議,雖然中美關係得到改善,雙方媒體仍不得不繼續相互指責,放放空炮,因為兩國敵意已深,不可馬上轉變,而且台灣問題又尚未解決。當天晚上,***舉行了歡迎尼克鬆的宴會。

中美雙方的具體會談,是在中國總理***和美國總統尼克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等人之間舉行的。會談在北京舉行了4天,移至上海繼續進行。關於4天的會談,***說:“我們雙方之間有巨大的原則分歧,經過認真、坦率的討論,使彼此的立場和主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這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在舉世矚目下,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公報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闡明了雙方對國際形勢的各自立場和態度;

雙方考慮到國際關係的準則而就某些問題作出共同聲明;

就兩國關係之間的一些問題雙方共同作出聲明或者各自分別作出聲明。

兩國關係中最突出的是台灣問題。在公報中,“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漸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在兩國關係方麵,雙方在公報中共同表示,要為發展兩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新聞等方麵的“聯係和交流”“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這意味著雙方最後的目標是建立真正的外交關係。

公報中關於國際關係的準則及由此而作出的共同聲明,包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反霸條款,對國際關係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雙方保證“——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雙方共同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雙方共同反對“任何大國與另一大國進行勾結反對其他國家;或者大國在世界上劃分利益範圍”。

尼克鬆訪華和上海中美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裏程碑。就公報文字看,中美關係將可能在新的基礎上發展。它構成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組成部分,使美國得到了好處,增加了與蘇聯一河內打交道的籌碼,在中、美、蘇戰略大三角中真正處於有利地位。

中國對中美關係曆來堅持的兩項原則:一是中美兩國之間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是美國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軍。美國承認了這兩項原則,它雖然是紙麵上的東西,但不管怎樣,美國的政策確實比以前有了一些改變。從中國方麵來說,接待尼克鬆訪華,促進了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的進程,改變了中國在國際的兩個戰略方向上存在重大敵手的處境,是有利的,也是重要的。

3、正式建交

接下來的幾年,由於冷戰的原因導致國際關係進一步惡化,直到1977年在大背景下才有所緩和。

1977年8月初美國報刊透露的總統《第10號備忘錄》,主張在蘇聯入侵中歐的時候,秘密地放棄聯邦德國三分之一土地。這個戰略在歐洲國家引起極大的不滿。這對美國政界關於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的看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因為,借助中國力量,在戰略上謀求“均衡”,對抗蘇聯,這原是美國企圖從同中國關係正常化中得到的好處。

此外,中國粉碎“四人幫”以後,全國出現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國民經濟正在恢複和發展,為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準備了良好條件。中國同已建交國家發展貿易關係,先後同日本、西歐共同體簽訂貿易協定。這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紛紛要求迅速采取改善中美關係的步驟。

據美報統計,1978年上半年,“共同市場向中國的出口比對美國的出口多3倍,日本向中國的出口比美國多5倍”。由於害怕被擠出中國這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美國一些財團發起一個簽名運動,在香港的一些美國資本家也聯名上書,要求卡特下決心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

這一背景下,卡特於1978年4月11日,在美國報紙主編協會的一次會議上說,在實現上海公報表明的那些目標時

,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概念,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符合美國國家的最大利益。卡特隨即派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於1978年5月20日至23日訪華。

布熱津斯基同中國領導人討論了共同關心的戰略問題。他強調美國在對待中美之間關係上,抱有三個根本信念:“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友誼對世界和平極為重要和有益;一個安全和強大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強大、自信和參與全球事務的美國對中國有利。”還強調雙方在“有共同利害關係的許多地區我們分別采取的行動將能夠起互相支持的作用”。

自布熱津斯基1978年5月訪華後,中美關係明顯改善。

一方麵,美國的對蘇政策日趨強硬;一方麵中國逐步降低了批評美國對外政策的調子。雙方在反對霸權主義問題上的共同點促進了中美之間接近的勢頭。1978年5月28日,布熱津斯基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向記者發表講話,他說道:“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有著並行不悖的利益,我們確實采取了某些行動。”美國總統卡特也於6月7日在安納波利斯發表講話,警告蘇聯說:“要麽選擇對抗,要麽選擇合作,美國已準備好應付任何一種挑戰的準備。”這個講話被認為是卡特擔任總統以來對蘇政策最為強硬的一次,他從對蘇大搞緩和的政策轉為奉行警惕的平衡政策。

中國方麵對此大為讚揚,並在《人民日報》上全文刊登這篇演說。這種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在上述背景下,卡特總統6月20日召集布熱津斯基、萬斯、布朗、喬丹就美中關係正常化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並達成共識: 必須十分機密;中國急於改善關係;暫定12月15日(為正常化日期);在國會裏,中國問題應擺在批準限製戰略核武器會談條約之前;殘留關係最好不要通過私人組織,應有其他辦法解決;由伍德科克(美駐華聯絡處主任)進行談判;談判的議程及陳述立場的指示草案殘留的關係;伍德科克探索在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到期前一年通知“中華民國”的可能性,作為擺脫困境的辦法;)從1978年7月起,中美雙方在北京秘密談判。

美國之所以決定談判秘密進行,主要是擔心活動能量大的台灣支持者的群體反對,同時也為了不至於產生過高的期望給談判帶來沉重的壓力。美國的談判策略是,由伍德科克逐漸表明美國的立場,先解決一些不會成為重大障礙的問題,然後再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

中國方麵表明的基本立場是:一、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二、要實現中美建交,美國必須履行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三、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美台可以繼續保持民間交往,美國還可以在台灣設立民間機構,但美國不應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四、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幹涉。

黃華外長和伍德科克第一回合的談判從7月5日起到9月上旬共進行5次。雙方的立場都已清楚了。除此之外,布熱津斯基和柴澤民在華盛頓也經常舉行會談,溝通情況,加深相互理解。在此期間,雙方對三件相關的事情都很敏感,那就是雙方同越南的關係、美蘇限製戰略武器談判和雙方國內局勢的發展。為了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友誼,卡特下令采取措施放鬆對中國的出口管製。

1978年10月中旬,卡特總統作出兩點重要決策:一、考慮到中國對美越關係的敏感,決定推遲美國同越南關係正常化;二、正式向中國提交一份關於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公報草稿,以表示美國方麵確實具有誠意,準備迅速解決這一問題。

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關鍵時刻,***於1978年12月15日會見了美方代表伍德科克,並與他就建交公報草案進行了討論。鑒於美國要求於1979年底按條約規定能夠期滿“自動終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要求美方在該條約仍然有效的最後一年裏不要再向台灣出售武器。***還代表中國方麵爽快地接受了卡特總統請他訪問美國的正式邀請。這意味著曆時半年之久的中美建交談判終於取得了“突破”。

這是中美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和卡特總統的決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1978年7月到12月,中美雙方進行了近半年的艱苦談判,最後達成以下協議:一、美國承認中國關於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二、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際,美國政府宣布立即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在1979年4月1日以前從台灣和台灣海峽完全撤出美國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並通知台灣當局終止《共同防禦條約》;三、從1979年1月1日起,中美雙方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館。

中美兩國於1978年12月16日(美國時間12月15日),共同發表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同一天,中美兩國還分別就台灣問題發表政府聲明。

美國政府發表的聲明中,除重複聯合公報中已宣布的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同台灣將僅“保持商務、文化和其他非政府的關係”之外,還聲明它將在1979年1月1日通知台灣結束外交關係。美國政府還聲明:“在四個月內從台灣撤出美方餘留的軍事人員。”這樣,中國將聯合公報與美國政府聲明合在一起看,美國已完全接受了中國一貫堅持的符合中國主權要求的“斷交、廢約、撤軍”的三項建交條件。

在宣讀中美建交公報和中國政府聲明的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了關於中美建交後,美國向台灣當局出售武器的問題。他說:“美方在談判中曾提到在正常化後美方將繼續有限度地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對此,我們是堅決不能同意的。在談判中,中國多次地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我們認為,在兩國關係正常化後美方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這不符合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原則,不利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個問題在談判中沒有達成協議,但中國表明了嚴正態度。

1979年3月1日中美雙方互派了大使。兩國關係開始了新的篇章。

(三)深遠影響

1、結束了長期的對話,開始了兩國關係的新階段。

2、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3、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麵的交流與發展。

4、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製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5、尼克鬆訪華,促使西方國家同中國建交,形成中國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