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國傳統服裝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漢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開襠褲,因為外麵有裙子,從衣著上看不出這個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著,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難區分性別。褲最早的意思是脛衣,護腿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長筒襪、連褲襪。死襠褲是後來跟少數民族學的,因為他要騎馬不能穿開襠褲,不能穿裙子。

我們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帶,老高的帽子,老長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當避雷針,袖子當拖把,既省電又幹淨。少數民族則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揮鋤耕作,他們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斷地向他們學。

漢族人的衣服“Y”字領,沒有扣,靠腰帶。少數民族是小圓領、“一”字領,唐朝的服裝就很明顯學他們,改成了小圓領,烏紗、襆頭也取代了原來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這樣。到了明朝的時候,皇上隻有祭祖時才在腦袋上頂一個大搓板,掛一串算盤珠子,腦袋好幾十斤重,平時都戴烏紗了。峨冠博帶的大禮服也隻有祭祖才穿,平時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說,一水的都是滿裝,所以明朝的遺民損清朝人,說腦袋後麵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飛禽就是走獸,簡直就是衣冠禽獸。說歸說,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產的時候就是方便。

說了這麽多,就是為了說明漢服雖然大氣好看,但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實行漢製到這個時候遭到一定的反對,無奈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漢服,穿鮮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隻好穿,解除了掃街工人的痛苦。實際上漢服是不利於生產和戰鬥的。

除了服裝外,順便說一下飲食。原來中原人說吃餅,是湯餅,就是餛飩不放餡兒的片湯,中原人的餅就是那玩意兒。今天大家吃的餅都是胡餅,是少數民族發明的,因為他不能騎在馬上端一鍋片湯,要方便隨身攜帶。中原人後來發現他的東西確實方便,今天我們愛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數民族發明的。

實行漢製從強迫各位戴“避雷針”掃大街之後,皇上又讓百姓改漢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詩人元軫就是鮮卑貴族,皇室後代。步陸狐氏改成陸氏,勿扭於氏改成於氏,尉遲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鮮卑人,從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這樣鮮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漢姓。北魏在中國曆史上又叫後魏,區別於曹操的前魏。你可以叫它北魏,也可以叫它後魏、元魏,曹操的魏就叫曹魏。改了漢姓,以後這個人是不是鮮卑人,從姓氏上已經判斷不出來了。

衣服和姓改完之後,皇上下旨官員都得說漢語。

30歲以上的官員年歲大的,三年內學會漢語,否則這個官別當。30歲以下的官員你們年輕,半年內學會漢語,禁止講鮮卑語。鮮卑是曆史上那麽牛的一個民族,到現在連土話都不會說了。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以書同文最有意義。中華民族,這麽多人,就算是漢族,語言也南腔北調,N多種方言。現在好歹寫出來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書同文,中國就跟歐洲一樣,分裂了。歐洲好多國家的文字看著都類似,但是不一樣。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互相都能聽得懂,就跟咱們方言似的,但是人家愣分裂成那麽多國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沒有統一的文字。所以現在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很有道理。

這個粉絲很大腕

還不算完,皇上快成漢室的瘋狂粉絲了,還得跟漢族人通婚,進行人種改良。

皇上跟自己的皇後講,我要娶漢族皇後了,麻煩您給讓個地兒。皇後不同意,皇上就把她送到廟裏,您出家當尼姑吧。然後皇上娶中原大士族李氏的女兒為皇後,中原士族是四大姓,崔、盧、李、鄭,一家娶一個,立李氏為皇後,崔盧鄭氏做皇妃,皇帝帶頭跟漢族的高門大姓通婚。皇上告訴自己的叔叔大爺哥哥弟弟們(爺爺可能歲數太大了,不便參與),把你們的鮮卑族王妃都送到尼姑庵裏去,跟崔盧李鄭聯姻。我給你們找,一家發一個,必須跟漢族通婚,禁止鮮卑族之間通婚。這麽一搞的結果,下一代鮮卑皇子,二分之一鮮卑血統,再下一代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鮮卑族的血統以漸近線的方式無限接近於零,最後完全被漢族血統剿滅。幾代下來鮮卑族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所以後來入主中原的民族吸取了北魏的教訓,蒙古人不用說,他隻能跟蒙古人結婚。滿族就跟滿蒙聯姻,不能跟漢人通婚,旗漢不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鮮卑這個民族活活弄沒了。但是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講,有利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這句話也許說得不對,我們大家都知道,混血兒一般比較聰明,為什麽聰明?父母隔著遠。漢民族本身就是不斷民族融合的產物,匈奴、鮮卑、羯、氐、羌全進來了,後來的契丹、女真又進來了,不斷地民族融合,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這個民族最起碼生存能力比較強。為什麽地理大發現的時候,非洲、美洲還停留在史前文明時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閉,不跟外界交流。一個民族幾百種語言,這個村的人聽不懂那個村的人說什麽,互相隔絕,民族的機理功能越來越退化了。所以鮮卑人把自己的民族弄沒了,實際上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相當大。

當然非常可惜的一點,落後民族羨慕先進民族,可能首先看中的或者羨慕的是先進民族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們羨慕歐美國家,你羨慕什麽?也是生活方式。那裏政治多民主你知道嗎?你也沒有選舉權。那裏的經濟多發達,你到了美國一看,比上海差遠了,跟北京沒法比,哪兒都跟村似的,就這麽一種感覺。你說他軍事力量多強大,咱們也沒體會到,最好也別體會到。薩達姆、卡紮菲和本·拉登都體會到了。所以你羨慕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你要有了錢,首先學的也是他的生活方式。

這就出現了個問題,你有可能光看見賊吃肉了,你沒看到賊挨打的時候,美國人不是靠酗酒、吸毒、**發展成一個世界強國的。鮮卑族入主中原也是如此,你看人家漢族,吃的是油穿的是綢,可你看我們……到後來北魏的王爺們腐敗到什麽程度,家裏的馬槽子都是純銀的。做飯人家燒蠟,不燒柴禾,拿蠟當柴禾燒。你說那東西掏出來多費勁啊,那意思就是有錢,爺闊。農民建立的政權比原來的地主政權隻會更狠,因為我可有今天了,小人乍富的感覺。鮮卑族也是這樣,所以北方蒙古高原上柔然民族一興起,當年曾經也是驍勇過人的馬上民族的鮮卑人,在後起之秀的進攻下連連失敗,最後被迫給人送公主,給人金銀財寶,跟人和親,就跟中原王朝幹的事完全一樣。這一幕在以後的曆史上不斷重演,當年契丹人多厲害,女真人一興起他就不行了,因為他已經下了馬。女真人多厲害,在很短的時間內吞遼滅宋,蒙古人一起來他又不行了。你隻要從馬上一下來,武裝力量肯定衰退。但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而言,意義確實是很大的。

第5節江南好,隻待君開發

北人南下大開荒

魏晉南北朝的特點是社會大動**,民族大融合,就跟春秋戰國似的,諸侯割據戰爭和民族融合,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民族融合的**,因為越亂的時候越容易融合。

六朝的時候,江南農業的迅速開發。

六朝,指的是三國孫權建立的東吳,定都於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後來東晉又定都在這個地方,為了避晉帝司馬鄴的諱,改名為建康。加上此後代替東晉的宋、齊、梁、陳,總稱六朝,所以南京是六朝故都。唐詩裏“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說的就是這個。

六朝時期江南農業的發展從江東擴展到了整個長江流域。現在隻聽說有江西,沒有江東,其實當時江東就是江南,又叫江左。要站在長江上遊往下遊入海口看,那就是東。要是站在長江入海口往上遊看,那就是江左,是不同角度的同一個地方。長江的開發從吳越爭霸時期就擴展到了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到了嶺南、兩廣和閩江流域(福建)。三吳地區在當時最發達。太湖、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

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原來北方的經濟水平比南方高很多,現在開始平衡,但重心還是在黃河流域。江南在這個時候開始發展,有下麵這些原因。

第一是北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漢朝的時候北方人口占全國的81.2%,南方根本就沒有人,開車上街隨便70邁。關中地區人口占據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二,就在今天的陝西。南方生產條件比北方好,但為什麽發展不起來?就因為沒有人。中國曆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一次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再有一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變”。為了躲避北方五胡十六國少數民族的戰亂,束發右衽的漢族就衣冠南渡了,留在北方的全是披發左衽的了。南方勞動力一多,加上北方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您別刀耕火種了,我教你怎麽種地,發展自然迅速。

第二是民族融合。南方少數民族原來也會種地,但他的方法太落後,咱們教他與漢族融合,這買賣就好幹了。

第三是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