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而且一般來說,皇帝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史官給記錄下來。那會兒雖然沒有錄像,但是史官在朝廷上,皇上說的每一句話他都現場記錄,成為皇帝的實錄。皇帝本人應該不能看這個實錄的,明清的時候夠專製了吧,明清的皇帝都不看實錄,因為實錄就是記錄他的每一句話,尤其在朝廷上跟大臣講的話(跟妃子說的不能寫),實錄不能改。可李世民他就看,不但看還改,這句話說的不合適,你給我刪了,你不刪的話,弄死你。

不過,甭管李世民即位的手段多野蠻、殘酷、血腥,多麽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在曆史上貢獻很大。

隋煬帝是唐太宗的表大爺,不但是他大爺,還是他嶽父,唐太宗有一個妃子就是隋煬帝的女兒。等於說唐太宗是親眼看到他大爺兼嶽父是怎麽滅亡的,這麽厲害的隋朝,中國曆史上第二次的大一統,結果是38年,二世而亡,跟秦朝有一拚。秦朝15年,隋朝從統一到滅亡也才30年。所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強調存百姓。

貞觀之治

唐太宗眼見表大爺被消滅,知道是因為遭到了百姓的拋棄,秦朝、隋朝太不拿老百姓當回事兒了才會超快速滅亡,所以他強調要存百姓。

史籍記載,貞觀五六年的時候,“天下大稔,米鬥不過三四錢”,一鬥米是十升,才三四文銅錢,那就是糧食太賤了。表示農業生產發展得很好,有的是錢。

“流散者鹹歸鄉裏”,原來打仗逃離的人全回來了。

“歲斷死刑二十九人”,一年判死刑二十九個。中國古代判死刑必須得皇上本人批準,而且大臣要求情三次,表示慎殺,不能隨便殺人。一年才殺二十九個人,那證明社會治安好。

“九州道路無豺虎”,行旅自長安越海表,從長安出發到廣州,不帶糧食,當然也不用帶錢,“取給於道路焉”,你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因為誰家都很富裕,都熱情地招待你,糧食吃不了喂豬還不如喂你!出門也不用鎖門,外戶不閉,家家都富,我偷你幹什麽?這簡直就和共產主義差不多。

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知人善任是唐太宗的一大優點。他認為為政之要,唯在得人。這個人指的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和民不一樣。他的這個覺悟,使得朝裏朝外冒出一大批人才。

賢相有房玄齡、杜如晦。哥兒倆一個多謀一個善斷,有“房謀杜斷”之稱。名將有李靖、李積。李靖就是托塔李天王,哪吒他爹。中國古代十大兵書裏麵,有一個《李衛公問對》,衛國公指的就是他。他曾以三千鐵騎大破東突厥於陰山,俘東突厥頡利可汗。李積,就是評書裏講的徐懋功。80歲高齡掛帥,滅高句麗,破吐穀渾,所以這兩位名將不得了。

經濟方麵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戒奢從簡。

長孫皇後帶頭,衣不錦繡,裙不曳地。穿衣服不穿繡花的,也不穿錦緞的,而且當時沒有棉,穿的是麻布。為了節省布料,裙子做得超短,不能拖地。皇後這個樣,嬪妃能越得過皇後去嗎?一個比一個短吧!那文武百官能越過嬪妃去嗎?太省錢了。

文化方麵則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唐太宗在位時,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鏡子”

唐太宗最大的優點是虛懷納諫。

唐太宗的諫臣是魏征。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征當時老跟太子說,要把秦王李世民幹掉,秦王有異誌,早晚必圖之。你幹掉他,不然他會坐大,會發達。結果太子不聽,顧及手足之情,於是被弟弟秦王幹掉了。然後秦王就把魏征抓來,你看都賴你吧,你小子挑撥離間,你想怎麽死,自己挑一樣死法吧!魏征說,你要是用我的話,我能像忠於太子那樣忠於你。李世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那你就給我提意見吧!

結果魏征給皇上提意見到什麽程度?廷爭麵折,當廷跟皇上爭,撅皇上麵子,氣得皇上一抖袖子,不玩了,散朝。那會兒君臣坐而論道,皇上在台上坐著,大臣在底下坐著,坐得很不舒服,因為屁股壓在腳後跟上,實際上跟跪著差不多。皇上不爽了轉身就走,魏征一下子站起來衝到台階上,一把拽住皇上袖子,你別走,咱們還沒說完呢!皇上說,鄉巴佬,你等著,我宰了你,你信不信,我宰了你。

魏征是農民軍出身,所以皇上罵他鄉巴佬。你聽有些評書裏講,中國古代總是推出午門斬首,午門是殺人的地方嗎?明朝在西四,清朝在菜市口,哪能動不動去午門斬首。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別的朝代哪能隨便打罵大臣,更不能隨便殺大臣了,尤其有修養的皇帝,野皇上難說。所以唐太宗罵完鄉巴佬之後也隻能回到宮裏去生悶氣,一邊嘟嘟囔囔地說,這個鄉巴佬,非宰了他不可。

賢後長孫氏忙問你跟誰生這麽大氣?皇上說,魏征,他揪著我袖子,我不宰了他行嗎?皇後把皇上扔在那兒生氣,讓女官侍候皇上。她回到寢宮,穿著上朝的大禮服,帶著嬪妃出來參駕。皇上特奇怪,怎麽了?今天祭祖啊?皇後說,我向陛下道賀。皇上說我有什麽可賀的?皇後說,主明臣直。魏征這麽直,因為你是明君聖主。隋煬帝時誰敢這樣,別說抓袖子,抓鞋帶就早宰了,所以我為陛下道賀。再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皇上本來就不容易聽進不同意見。大家都拍你馬屁,不敢說真話,隻有魏征這樣的人說真話,這簡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

唐太宗一聽,還是我們家“政委”覺悟高。於是唐太宗就重用魏征了,封到二品禦史中丞,專門負責監察,給皇上提意見,還跟他結成兒女親家,公主嫁給他兒子,兒子最後也升到二品。後來魏征提意見就更來勁了,一生提了200多條。皇上玩兒鳥,沒見過外國進貢的麻雀,叫鷂鷹,正玩兒呢!魏征進宮來奏事兒,皇上一看,他看見我玩鳥的話,他肯定得說我玩物喪誌,就塞懷裏了。結果還是被魏征看到了,魏征就想,不能讓皇上玩物喪誌啊,要對君主負責任,所以他就在這兒沒完沒了地說。皇上好不容易把他打發走了,鳥也悶死了。

等魏征病重了,皇上過府探望,拉著他的手依依不舍,你可不能死啊。但是天不假年,魏征50多歲就死了。唐太宗感慨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先生一死,少了一麵好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