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麽事兒把老爺子給氣成這樣了?魯國大夫季氏開宴會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動用64人的文工團,諸侯48人,大夫32人,結果季氏居然動用了64人。孔子氣壞了,你大夫怎麽能擺出天子的架勢來呢?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話,還有啥不能忍的?我們今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錢,願意用128個人你管得著嗎?但那個時候禮製森嚴,不但管得著,而且必須管。所以他的核心思想,一個仁,一個禮。

素質教育的鼻祖

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績斐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情況,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3000弟子,72賢人,它這3000弟子裏麵,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方法,所以當然是因材施教。那會兒沒有應試,孔聖人絕對是搞素質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對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咱們現在一寫教育論文,動輒蘇霍姆林斯基說,或者杜威說,還不如先研究一下孔聖人怎麽說的。

為了素質教育的推廣,孔子編訂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這就是後來儒家的五經,本來還有一個《樂》,隋朝的時候還是六經,後來這部經失傳了。孔子的標準像就是兩手胸前一搭,佩劍。一般情況下,畫像上邊有一個題款,寫的是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兩邊是一副對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這個對聯說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論語》雖是他說的,但不是他寫的,是他弟子整理的。看來大人物都是這樣,釋迦牟尼隻講,也不會自己寫,穆罕默德也這樣。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兩位著名思想家。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後來曆朝曆代的指導思想。

百家爭鳴

戰國時儒墨道法百家爭鳴。

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這個有點兒跟仁者愛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戰爭,不要打仗,保家衛國還可以。尚賢,任用賢人,進行選舉,最好國君都選舉產生。這個不太現實,那是選美國總統的方法,萬一選出的國君是個犬戎,肯定不讓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最不受重視的,就因為統治者不接受。

這個時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給農民土地,不侵犯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國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閃耀人文主義光輝的。他在儒家當中被尊為亞聖,僅次於孔子。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張製天命而用之。古代畏天,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知識有限。人們把山崩、海嘯、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懲罰,所以荀子提出利用自然來改造自然。後來有人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致,叫人定勝天。這個是不可能的,你勝不了天,該地震就得地震,地震完了這個地方就廢了,得遷走。你說你能戰勝自然,還在那兒建個城市,繼續震,服了吧?千萬別說人定勝天,要不然霸王也不會別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為人民服務。

今天更不應該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過度開發,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長城是中國農牧業的天然分界線,我們老祖宗很明智,長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種的,隻能放牧,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呢?風不吹都能看見黃鼠狼。哪兒還有草原?就因為長期耕種造成了破壞,我就不信邪我偏種,種的結果是糧食不長,草也不生,變成荒漠了。北京幹嗎老刮沙塵暴?因為長城那邊變成荒漠了。孟子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人都要有規矩,何況自然?

戰國時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者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能者多勞,智者多憂,蔬食者就是平頭百姓,當官的是肉食者。古詩說:“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大概跟莊子的話是一個意思吧。

法家、儒家區別大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法家咱們講過,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區別有三點:

第一,法家認為曆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要進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世,就是說別拿前年的內存條來跑今年的新遊戲。從統治思想上看,儒家強調的是法先王,幹什麽事兒得學古代。中國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堯、舜、禹、湯、文、武。沒有一個皇帝,敢說我比這爺兒六個還牛。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絕對不敢說我比堯、舜、禹、湯、文、武牛,敢這麽說的那是瘋了。當然現在無所謂了,“唐宗宋祖,稍遜**……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法家則是法後王的典型,他們認為以後比現在要強,所以咱要經常不斷地進行改革。可中國古代改革總困難重重,凡進行改革的人最後一般都跡近“奸臣”,就是因為主張改革的人,多少帶點法家味道,跟主流儒家思想違背了。儒家強調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天壇齋宮,皇帝寶座後麵有塊大匾,上書四個大字——敬天法祖。我們前麵還提過一個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說的話特別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別在那兒唱高調,吃飽了什麽都明白,以此看來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個時候。

第二,主張以法為本。人類近代資產階級提倡法製,這個“製”是製度的“製”,強調製度的完善和不可觸犯。法家強調的法治則是以法治國,治“國內的老百姓”,國君不受治。那法律本來就是皇帝製定的,比如說明太祖頒布聖旨:“朕有天下,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我擁有天下之後,讓老百姓都遵守禮法,光有禮法不行,你不聽話就定律以繩頑。冥頑不靈的,繩之以法。皇帝冥頑不靈沒關係,因為皇帝不會不聽自己的話。貴族呢,貴族有免死金牌,憑什麽有金牌呢(奧運會上你又沒拿第一)?因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裏麵,貴族犯罪有八議,跟八議沾邊的,就可以往下減刑。比如說議功,我們家祖先有功,所以應該死刑改無期了,議功、議貴、議親……八議議完,走好吧您,無罪釋放。這個在今天看來很荒唐,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關你什麽事兒?比如我爸爸是誌願軍烈士,我犯死罪了,該槍斃照樣槍斃,不能因為我爸爸是烈士,我殺人就白殺。所以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跟韓非子的法治還不一樣,那時候的法治,就是用來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區別就體現出來了,法家強調法治;儒家強調德治,為政以德,強調仁政。法家強調輕罪重刑,不殺不刑無以樹威,嚇唬老百姓,讓平民不敢鬧事。

第三,法家還有一個觀點是要加強中央集權。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法家思想能夠被秦王嬴政接受,能成為指導思想,就因為這幾點:法後王,主張變革,不拘泥於古代;主張法治;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統治者當然喜歡它了,這個東西好,對統治者有用。

科技在發展

還有幾件事需要說一下。第一,《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於北鬥”。這是世界上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西方早670多年,這是一個世界之最。但咱最早記載了哈雷彗星,它為啥還叫哈雷彗星,不叫魯國彗星?顯然是記載之後,沒有研究。

第二,十九年七閏,這又是一個世界之最。世界各國的曆法分為三種,陰曆、陽曆和陰陽曆,中國傳統農曆屬於陰陽曆,不是陰曆。阿拉伯曆法是陰曆,即回曆。回曆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率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為元年,這麽算來回曆的今年應該是13××年才對,但他都到15××年了……過得這麽快是因為回曆一年354天,它以月亮繞地球一圈為一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叫做陰曆。陽曆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然後一年12個月,每個月理論上應該是31天或30天,但是沒譜。比如七月大,八月應該小,結果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過生日,加一天,八月就大了。那這一天從二月拿吧,因為那個月殺人,快點過去,所以二月就少了一天,很隨意的。中國古代為了指導農業生產,就盡量都照顧到,按照月亮繞一圈是一個月,地球繞一圈是一年,這樣的話,我們一年也是354天,但我們又要照顧到地球公轉的周期,19年裏增加七個閏年,閏年有13個月,所謂的閏二月,就是這一閏年裏有兩個二月;閏七月,就有兩個七月。因為咱們現在都用公曆,你不會在乎這個,要用農曆的話,就經常會提到閏月。咱中國曆法屬於陰陽曆,不是純粹的陰曆,這個原則的確立是很早的。另外,就是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經》,甘德、石申這兩個人寫的,五大行星都有記載。如果從那時候堅持研究,說不定今天已經可以入住火星了。

第三,物理學方麵,《墨經》裏講光學八條。墨子是勞動人民出身,所以他比較注意自然科學、生產經驗這些東西。從這時到牛頓發現光譜,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如果從那時候堅持研究,說不定時光機都已經出來了。

古代醫學首推扁鵲。名醫扁鵲,脈學之宗;望聞問切,建立了中醫傳統診病法。現在對中醫爭論得挺激烈的,民國時就有人主張廢除中醫。有人講其實“中醫”這個詞兒不準確,應該叫傳統醫學,以與西醫現代醫學相區分。中國古代沒有西醫,老百姓看病找中醫,傳統醫學能一直延續到現在,自然有它合理的生存空間。

第1節對付敵人,靠的就是謀略

輕輕鬆鬆滅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