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a。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b。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c,封狼居胥d,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e,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f,一片神鴉社鼓g。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h?

注釋

a孫仲謀:三國時東吳的國主孫權,字仲謀,曹操曾稱讚地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曾在京口建立都城。b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他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這裏起事,晚年推翻東晉做了皇帝。c元嘉: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424年—453年)。草草:草率。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結果慘敗。d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軍遠征匈奴,大勝,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e四十三年:從詞人南歸到寫這首詞時正好經過了四十三年。f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叫佛狸。公元450年,他攻打劉宋政權,隻用了兩個月,就從黃河北岸打到了長江北岸,並在長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後來的佛狸祠。g神鴉: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用的鼓。h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解析

千年的江山長存,卻再也找不到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了。舞榭歌台依舊在,風流繁華卻被曆史的風雨吹散了。夕陽照在草叢和樹木上,看上去很平常的街巷,人們說這是南朝宋武帝曾經住過的地方。那時候,他率領金戈鐵馬,氣勢如猛虎下山。

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地帶著軍隊進攻,想要像霍去病一樣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宣告自己建立奇功,最後卻隻能倉皇南逃,還不停地回頭向北望。我南歸到現在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眺望著對岸,依舊清楚地記得揚州路上的烽火連天。怎麽忍心回憶往事呢?可看到那佛狸祠下,烏鴉在吃著祭品,祭祀的鼓聲響著。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可以嗎?

辛棄疾一心北伐,到了六十六歲還是看不到希望,給朝廷提的意見也得不到采納。這一天,他登上京口北固亭,追昔撫今,寫下了這首詞。詞中多處用典,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詞中包含的感情複雜,既有進取抗金、收複中原的雄心壯誌,又有對朝廷的深切擔憂,還有即使年老也願意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語文小課堂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想再次派老將廉頗去打仗,就派使者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當著使者的麵吃了一鬥米做的飯和十斤肉,然後披上鎧甲跨上馬,證明自己還可以上戰場。廉頗的仇人郭開提前賄賂了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使者便告訴趙王:“廉頗將軍年紀大了,雖然飯量很好,但是一會兒工夫就上了三次廁所。”趙王聽後,就打消了重新起用廉頗的念頭。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a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b,平明送客楚山孤c。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d。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四年級下冊)

注釋

a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北,下臨長江。b吳:鎮江在古代屬於吳地。c平明:天剛剛亮。客:指辛漸。楚山:泛指長江中下遊北岸的山。長江中下遊北岸在古代屬於楚地範圍。d一片冰心在玉壺:天氣寒冷的時候,玉壺中的水會結冰,玉壺和冰都是晶瑩的事物,被人們用來比喻心地純潔正直。

解析

秋雨滿江,夜裏來到吳地。清晨天剛亮,我來送你,這時連楚山也顯得孤零零的。要是洛陽的親朋好友向你問起我,你就說我的心還是像玉壺中的冰一樣光明磊落、高潔清白。

王昌齡不止一次被貶官,他在芙蓉樓送好朋友辛漸回故鄉時寫了這首詩。前兩句寫夜裏下雨和平明送客,寒冷的江雨和孤寂的楚山渲染了送別時的孤寂淒清,也暗示了詩人被孤立冷落的惡劣環境。後兩句寫臨別時對友人的叮囑,不是報平安,也不是問好,而是對自己品行高潔的表白:不管所處的外界環境多麽惡劣,我都會不改本心,堅持操守。

語文小課堂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指的是用與甲事物有相似之處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被比喻的甲事物叫本體,用來做比喻的乙事物叫喻體。根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詞連接)、暗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用“是”“就是”“變成”“成為”“等於”等詞語,或者用破折號來連接)、借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等。用比喻來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還可以使深刻、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直白。

滿江紅

[宋]嶽飛

怒發衝冠a,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b,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c。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d。

注釋

a怒發衝冠:憤怒得頭發直豎,將帽子頂起,形容憤怒到極點的樣子。b靖康恥:指靖康二年,北宋都城淪陷,徽、欽二帝被擄走的事。c長車:戰車。賀蘭山:這裏指金人的地盤。d天闕:指皇帝所在的宮殿。

解析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憤怒到了極點。倚靠欄杆,看到疾風驟雨剛剛停息。抬起頭往遠處看,然後仰麵朝天,放聲長嘯,豪情萬丈。三十年建立的功業就像塵土一樣渺小,八千裏的征戰伴隨著雲和月。不要虛度時光,否則等到年老的時候就會白白傷心。靖康之變的恥辱還沒有得到洗刷,身為臣子的怨恨什麽時候能消失,駕著戰車踏破金國的地盤!壯誌滿懷,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著,渴了就喝敵人的血。等我重新收複往日的河山,就去朝見皇帝報喜。

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詞是嶽飛的代表作,表達了他抗金救國的雄心壯誌和慷慨豪邁的英雄氣概,其中還有激勵少年珍惜時間的名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被千古傳誦。全詞慷慨激昂,氣貫如虹,字裏行間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氣,振奮人心,催人奮進。

作者小傳

嶽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名將,曾率軍大敗金兵,收複北方大片失地,後被宋高宗、秦檜召回,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他文武雙全,能作詩寫文,還擅長書法,所寫的詞多抒發抗金的偉大抱負和壯誌難酬的感慨,風格悲壯,意氣豪邁。

語文小課堂

很多人都知道“嶽母刺字”的故事,說是嶽飛從軍前,他的母親在他的後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又塗上了醋墨,確保永不褪色,為的是讓嶽飛牢記誓言,為國效力。後來,嶽飛果然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還有一種說法是,嶽母刺的四個字是“盡忠報國”,因為當時的皇帝宋高宗曾經賜給嶽飛一麵寫著“精忠嶽飛”的旗子,所以發生了混淆。時間長了,人們就認可了流傳最廣的“精忠報國”的說法。

舟過安仁

[宋]楊萬裏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a。怪生無雨都張傘b,不是遮頭是使風c。

注釋

a篙:撐船時用的竹竿等工具。棹:船槳。b怪生:怪不得。c使風:驅使、利用風來助力。

解析

一葉小小的漁船上坐著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篙收起來,也讓船槳停下工作,一直坐在船裏。怪不得沒有下雨他們卻打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來做帆,讓船自己前進啊。

詩人乘船經過安仁的時候,看到兩個小孩的所作所為,被孩子的稚氣可愛和聰明伶俐所感染,寫下了這首詩。

前兩句是詩人的所見,兩個孩子的怪異舉動引起了詩人的注意,讓他有了繼續探究的想法,從而引起下文。後兩句沒有寫詩人看到兩個孩子撐傘的過程和中間的心理活動,而是一下子就寫出了答案,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全詩語言淺白如話,充滿童趣,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兩個孩子身上,筆下的描寫也都是兩個孩子稚氣的行為,寫出了兩個孩子的無憂無慮和聰明伶俐,透露出詩人對孩子們的喜愛之情。

語文小課堂

楊萬裏到隆興府奉新縣做官的時候,正趕上奉新遭遇旱災,百姓生活困苦,大牢裏關滿了無法按時交稅的百姓。他下令把這些人全部釋放,並嚴禁官吏繼續逼百姓交稅。楊萬裏給每一戶人家都發了一張通知單,上麵寫明了被放寬的賦稅金額和繳納期限,這使得百姓大大鬆了一口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就都恢複了正常生產,紛紛自覺地來繳足了稅款。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三年級下冊)

解析

開篇點明時間為“清明時節”,營造了清冷、低落的氛圍。“雨紛紛”更加重渲染了詩人的愁苦和失意,也為下文的“欲斷魂”埋下伏筆。第一句客觀寫景,第二句轉為抒情。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人們要掃墓祭拜先人,詩人卻在外漂泊,無法回家,心情抑鬱。出門在外遇到下雨,詩人更是鬱悶,所以才失魂落魄,想要借酒消愁。三四句采用問答的形式,語氣轉為輕鬆。詩人問路,牧童“指”而不答,戛然而止,後麵的讓讀者自己想象。“杏花村”是酒家的旗子,能遠遠看見,說明馬上就能到達目的地了,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喜出望外的心情。三四句筆調一改前麵的淒苦,轉為清麗,對比鮮明,讓讀者的心情跟著跌宕起伏。全詩語言通俗易懂,描寫平白淺顯,給人一種自然親切之感。

語文小課堂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一般是每年的四月四、五、六日(公曆)。在這幾天,人們要禁火、掃墓,還會進行踏青、**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係列活動。另外,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適合春耕的時候,所以民間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a。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b,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a將息:將養休息。b次第:光景,狀況。

解析

獨自尋尋覓覓,結果卻是冷冷清清,淒涼、悲慘、傷心的情緒一起湧上來。一下熱、一下冷的時候,是最難將養休息的。喝下的幾杯薄酒,怎麽能抵擋驟起的強烈寒風!天空中有大雁飛過,是曾經為我送信的老相識,看到它們我更感傷心。

地上堆積著枯萎的黃花,憔悴枯損,現在還有誰能與我一起摘花?守在窗邊,獨自一個人怎麽熬到天黑!黃昏時下起了綿綿細雨,一聲聲滴落在梧桐葉上。這種光景,一個“愁”字怎麽形容得出來!

這首詞是詞人晚年的秋夜抒懷。宋朝南渡,詞人流離失所,晚景淒涼,時時刻刻有一種辛酸苦楚紓解不散。上闋詞人用清冷的景物來襯托孤寂、淒涼的心情。開篇七組十四個疊字,字字含情,聲聲含愁,把詞人的孤獨與淒清寫到了極致。後麵天氣的乍暖還寒、晚來風急、大雁飛過都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詞人的傷心之情。

下闋直接抒情。看到滿地凋零的黃花,詞人聯想到自己獨自坐在床邊,熬到天黑,更進一步描寫出自己的寂寞淒苦。黃昏細雨,雨打梧桐,聲聲落在詞人心上。最後總結,“怎一個愁字了得”,欲語還休,飽含辛酸苦楚,讀來感人肺腑。

語文小課堂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外出做官,兩人分居兩地。相傳,這年的重陽節,李清照很想念他,就在給他的信中加上了一首詞《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讀完這首精彩的詞後,趙明誠很感動,也很不服氣,決心要寫一首更好的詞來勝過妻子。於是,他謝絕了一切應酬,把自己關在屋裏三天三夜,廢寢忘食地寫了五十首詞,再加入重新抄寫的《醉花陰》,一起拿給朋友看,讓對方評判哪一首最好。朋友看後,對趙明誠說:“有三句是最好的。”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朋友回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李清照寫的。

竹枝詞二首·其一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解析

劉禹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擔任刺史的時候學習和借鑒了巴蜀地區的民歌,依調填詞,仿照民歌創作了十幾首詩,本詩是其中的一首,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其中,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被認為是千古絕唱。在詩中,詩人塑造了一個戀愛中的少女的形象,以女性的口吻表達出女子對愛情的忐忑和期待。

開篇兩句寫實景,楊柳青翠,江平如鏡,在這樣寧謐的環境中,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描寫有山有水,有人有聲。遠處的歌聲隱隱約約,女子卻能確定是情郎的聲音,可見她用情之深。三四句由寫景轉為寫情,女子由歌聲產生心理活動:東邊出太陽時,西邊偏偏在下雨,說他對我有情吧,他有的時候又很疏遠;說他無情吧,他又表現得很曖昧。“晴”與“情”諧音,是雙關的寫法,增加了詩歌的藝術魅力。全詩用詞樸實而意蘊深厚,把一個想愛又忐忑羞澀的少女微妙複雜的心理表達得準確生動。

語文小課堂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故意賦予語句雙重意義,表麵是一種意思,其實還暗含著另一種意思,這種修辭手法叫雙關。而諧音雙關就是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比如“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紅樓夢》),其中“雪”諧音“薛”,指薛寶釵,“林”指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