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②。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③。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釋
①善行無轍跡:盧育三說,有行則有轍跡,無行則無轍跡,所以善行即以不行為行,故無轍跡。後麵三個例子,皆按此說。這幾個例子都說明了一點,無為而無不為(什麽都沒做,等於什麽都做了),沒有行是最好的行,沒有鎖門則是最好的鎖門,沒有打結則是最好的結……
②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救,拯救,聖賢救世濟民的行為。常善救人就是“善救人無棄人”,善於拯救蒼生的行為就是主動去救,這和善行無轍跡一樣,都是無為。善救人的人不會去特意救某些人,而是讓人自救。所以世界上就沒有棄人,救物棄物同樣如此解。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學生。老子對善人和不善人都平等對待,並不嫌棄,二者都有長處。最重要的是,善人會主動學習不善人的長處,而不善人不會主動去學習善人的長處。
譯文
善行路的人不留痕跡,善講話的人沒有語言上的漏洞,善於計算的人根本不用籌碼,善鎖門的人不用門閂,善打結的人不打結,他人則無法解。因此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廢棄的人;常能救物,所以沒有廢棄的物。這叫順應自然之理。所以,善救人的人是不善救人的人的老師,後者則是前者的學生。如果後者不尊重前者,又不以其為榜樣,雖然自以為聰明,卻是大糊塗。這是深遠微妙的道理。
度陰山曰
有人問,讓歹徒無法破門而入的方法是什麽?充滿老子味道的答案是:把門卸掉,讓他沒辦法破門,這樣他就無法進入。
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嗟來之食”的典故,故事說齊國某年發生饑荒,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有個叫黔敖的富人,為博取名聲,在路旁擺了些食物,準備施舍給饑民。一個已快要餓死的人搖晃走過,黔敖看到後,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吆喝道:“嗟!免費的食物!來吃!”
他以為對方會來狼吞虎咽,結果那人輕蔑地瞪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
黔敖覺得有些過分,連忙向對方道歉,結果對方不接受,最後活活餓死。黔敖本想做好事,但過於張揚,居高臨下,反而讓好事變成壞事。
《論語》中,子張問善之道。孔子說:“不踐跡。”意思是,做一件好事不必讓人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了。
《菜根譚》在談到為善時說:“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此皆是善念中戈矛,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大意是,行善舉卻想著要與別人攀比;幫助人卻想著借此傳播名聲,這是藏在善念中的刀,最容易帶上,卻最難除去。一定要把這種想法除去,才能見到善行本來的意義。
孔子的“不踐跡”和《菜根譚》的“為善不攀比”正是老子的“善行無轍跡”。所謂“善行無轍跡”是“真正的善行是不露痕跡的”。它應該達到三條標準。第一,善行不能是居高臨下的施舍;第二,善行不能刻意做給別人看;第三,行善時不圖回報,不計得失;第四,你的善行不可讓受助者有負擔,要有換位思考的體貼。
朱熹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戰國策》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別人有恩德於我,是不可忘記的;我有恩德於別人,是不可不忘記。這就是善行無轍跡。
總之,按照老子思想,善行必須自然而然,它從善意開始到善行結束,無論是行善者還是受助者,都輕鬆自如,沒有任何心理祈求和壓力。
什麽才是最好的善良?某大學的貧困生很多,如何幫助他們呢?學校領導們想出個好辦法,他們用大數據把每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次,飯費不超過420元的學生列為貧困生,悄悄把扶貧款匯入這些學生的飯卡。這就是最好的善良,它不是表演,而是溫暖。
東漢帝國皇帝劉莊(漢明帝)問兄弟劉蒼:“你平時在家裏做什麽事情最快樂?”劉蒼回答:“為善最樂!”劉莊很疑惑地再問,我曾派人去你封地巡視,並沒有聽到你為善的事情啊?劉蒼笑道,這正是我最樂的地方,為善不求人知是為善最樂處。
劉蒼這句話很有老子辯證法的味道:做好事不是為了讓人知道,才是真正的做好事。最快樂的為善是沒有人知道你為善。
老子說,善行路的人不留車馬痕跡,善於講話的人沒有語言上的漏洞,善於計算的人根本不用籌碼,善於鎖門的人不用門閂,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他人卻無法解。
古語雲,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任何人隻要做了事情,就一定留下痕跡。老子的本意是,善行走的人,並非一日千裏不留腳印,而是不必走;善於算賬的人,不是把算盤打得劈裏啪啦作響,最後得出精準的數字,而是不會產生賬單;善於解開死結的人,不是輕而易舉把死結解開,而是根本不會讓死結出現。
善於治理百姓的人,不是為百姓解決全部問題,而是讓百姓自己去解決問題。一旦百姓發現問題隻能靠自己解決後,他們就會盡可能地不製造問題。如此,管理者輕省了,百姓也因為沒有他人管束而高興,這叫皆大歡喜。
所以,本章的原意還是無為。無為的兩種境界:第一,什麽都沒做,但什麽都做了;第二,什麽都做了,但讓人感覺什麽都沒做。
善行的人,要麽避免行走,要麽走起來踏雪無痕,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