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來源

該案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教學設計,該案例是廣州市蘿崗區教育科研與發展中心地理學科教研員劉媛在廣州科學城中學八年級二班執教的。

二、教學設計簡介

(一)教學思維方式設計

1.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能判斷哪些災害屬於自然災害。

(2)知道自然災害的分類,能對自然災害進行正確的分類。

(3)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4)列舉有效的防災避災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和材料,歸納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2)運用“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圖、“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圖,描述我國不同自然災害的集中分布區。

(3)結合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地形圖、板塊構造圖等,觀察各類圖表與自然災害的內在聯係,嚐試分析我國不同自然災害的成因。

3.情意目標

認識“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之一,建立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自救能力。

(二)教學行為方式設計

1.主動

通過學生說出自己熟悉的災害及其帶來的影響,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通過設問“是否所有的災害都是自然災害?”使學生主動尋找自然災害的概念,閱讀幾種常見自然災害的圖片,從而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

2.互動

通過閱讀“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分布”圖和“中國主要地質災害分布”圖,師生、生生研討,合作學習,了解中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區及其成因、總結中國主要自然災害的特點。

3.能動

通過查找資料,探究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麵取得的成就,對某種熟悉的自然災害設計有效的避險方法。

三、教學實施簡介

1.情境導入

2013年9月22日,因受台風“天兔”影響,廣州市全市中小學停課,這是每一位同學都熟悉的事情,以廣州市教育局的停課通知為情境導入。

2.展示目標

PPT展示知識、能力、情意目標

3.自主學習

活動1 “識災害”。

由導入的台風災害案例,結合教材對自然災害的定義,分析自然災害的兩個基本特征: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和災情(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

運用自然災害的兩個特征:自然環境是否發生異常變化、是否造成了危害或損失,分析哪些現象和事件屬於自然災害。進一步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

4.研討反饋

活動2 “辨災害”

PPT展示幹旱、洪澇、台風、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圖片,讓學生對圖片進行分類,從而知道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等。

從概念辨析各類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以“泥石流”為例:“泥石流是在坡度較陡的溝穀中形成的飽含石塊和泥沙的特殊洪流,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從概念辨析出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是“坡度較陡、溝穀、特殊洪流”。

完成教材中“活動1”的練習。鞏固對“自然災害”的理解。

5.合作學習

活動3 “猜中國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

根據活動2辨析的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猜想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的集中分布區。以 “泥石流”為例:辨析出形成條件是“坡度較陡、溝穀、特殊洪流”,根據“坡度較陡”猜想到——山區或有山的地區;“溝穀”猜想——有河流;“洪流”猜想——水量大——猜想降水多,綜合起來得出結論“泥石流”發生地區是“降水較多有河流分布的山區”,結合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進一步猜想泥石流分布在西南地區。把猜想的結果在“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圖上去印證。了解各類自然災害在中國的分布。

探究猜想結論與實際集中分布區不吻合的自然災害,並分析原因。例如“幹旱”,結合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學生極易猜想中國幹旱集中分布在降水少的西北地區,而實際中國幹旱災害的分布區在華北地區。探究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忽略了幹旱災害的另一個形成條件“造成損失”,西北地區因常住人口少,損失小,雖有幹旱但沒形成幹旱災害。

6.反饋再研討

活動4 “析中國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的成因”

通過辨析形成條件,猜想並印證中國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反過來分析中國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的成因,教學難度大大降低。例如:“泥石流為什麽分布在西南地區”,學生能很容易答到要點“西南地區山地多,河流眾多,年降水量大”

活動5 “看中國自然災害分布特點”

對比或疊加“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圖和“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分布” 圖,了解我國自然災害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同一地區發生多種災害、同一災害多地區發生,頻次高、危害大。歸納出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是“種類多、分布廣、頻次高、危害大”。

7.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中“活動2”的練習。

8.探究學習

活動6 “我是小小防災員”成果展示

防災減災成果展示,以下兩種方法任選一項。

(1)收集資料,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進行說明。

(2)結合當地常見的自然災害,設計有效的避災方法,形式不限。

9.課堂總結

師生共同回憶,構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

四、評析

該課例的創新之處在於目標設置按照“六要素”教學的要求,分別設置了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 “情意目標”等三維教學目標,目標設置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於教學過程中。這些目標的設置立足於教材,充分利用了課程資源,目標的難易程度有梯度,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有效地豐富了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圍繞“六要素”教學“主動、互動、能動”的要素展開教學設計。老師創設情境,設計出一係列活動,讓學生在完成活動過程中 “主動”參與學習;在合作學習中“互動”;在探究學習中“能動”。

該課例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在於對教材的處理上做了適當的調整,把“自然災害的分類——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中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的順序調整為“自然災害的分類——中國自然災害的分布——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使三個知識在結構上銜接得更好、更流暢,形式上更新穎。最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和思考,是獨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