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行為,比如晃手、身體搖擺或煩躁不安的亂動都是孩子前庭覺紊亂、尋求運動的一種症狀。如果嚐試消除這些自我刺激行為,實際上是忽略了一點:我們需要認識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性,然後用社會適應性行為加以替代。把握一切機會將各種肢體動作融入孩子的日常活動中,會有很顯著的效果。

在學校,給學生一個發泄的渠道進行自我控製:讓他把出勤數或午餐數報到辦公室、把運動器材拿出來、擦黑板或白板、摞椅子、搬書、在他的椅子或雙肩包上係一條橡膠管、撫摸忘憂石、在操場上攀爬或**秋千、玩繩球、在音樂課或班級唱歌時間敲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