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獨立性格,正符合國人的傳統思維。可是,從小被溺愛的孩子嬌生慣養,隻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人際交往能力更是不行,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可能會導致厭學呃!
經典案例
女孩蒙蒙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唯一的孫女兒,所以從小就特別寶貝。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爸爸剛搞家電維修、媽媽剛學做生意,整天在爺爺奶奶家,要什麽有什麽,簡直被寵壞了。父母由於工作忙,對女兒關心不夠,等到發現問題時,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例如,蒙蒙已經非常注重打扮了。服裝要穿時尚的,發型要剪潮流的,手上、脖子上都戴著首飾。父母雖然疼愛孩子,可是又不敢對她過分幹涉,擔心她痛恨父母或者做出什麽出格的事來。一味的遷就退讓,使得蒙蒙對父母的教育越來越無動於衷。
發展到後來,蒙蒙已經把逃學、撒謊當作家常便飯。
上高一時,她每天早上起床後首先要打扮一番再去上學,一般不會遲到。可是晚上回家基本上就不做作業了,即使做作業,也是裝裝樣子的,因為她學習根本跟不上,不懂。父母給她請家教,家教老師還沒有來,她就幹脆住到同學家裏不回來了。
這樣反複幾次,父母再也不敢請家教了。於是,蒙蒙的學習越來越跟不上,越來越厭學,老師甚至已經放棄她了。
父母對蒙蒙的厭學毫無辦法,夫妻兩人觀點常常不一致,慢慢地在孩子麵前也失去了威信。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想,既然她如此喜歡打扮,為什麽不借這個“優勢”幹脆在這方麵發揮發揮,讓她試著開一個小型服裝店呢?這麽多年來,自己不也是一直在做服裝零售嗎?雖然自己一直做這行,也多次想放棄,可是想做其他又不敢投資,隻好硬著頭皮幹下去。蒙蒙現在才16歲,沒有一點社會經驗,不求她在這一行裏取得成功,但求她在嚐到生活艱辛後能夠有所悔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她想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也不失是一件好事啊!
就這樣,當媽媽把這個想法試探性地告訴蒙蒙時,她本來就厭學透了,早就不想讀書了,於是滿口答應。可是,她哪裏知道媽媽的良苦用心啊?!
溺愛性厭學:指由於父母或其他人過度愛孩子,從而使得孩子產生厭學的行為。
溺愛的“溺”,從字麵上看,含有“過分”“淹沒”的意思。這就是說,過分疼愛孩子,實際上會淹沒了他們。
過度的愛叫溺愛,過度的寬容叫縱容。這兩者常常難解難分,絞合在一起。當父母或老人因為溺愛孩子,在無意中造成孩子的非正常成長時,請一定不要再縱容孩子了。
要知道,你暫時的一次心疼,很可能會換來孩子一輩子的健康成長。當10年、20年過去後,孩子長大成人,並且在社會生活中獨當一麵時,回過頭來看一看,他會非常感激你作出這種正確選擇的。
溺愛就是非理性的過度寵愛、遷就、姑息孩子的態度。溺愛性厭學,就是由此而造成的孩子厭學。具體表現為: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家中處於特殊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對孩子的任性、驕橫采取百依百順的態度,生活上讓孩子吃獨食、包辦代替,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護短等等,這些都容易導致孩子降低學習興趣。
提高父母的文化素養
是不是溺愛孩子,與教育者的文化素養高低有關。
一般來說,對孩子溺愛有加的,多是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甚至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大字不識幾個的人。常常看到,老年人溺愛孩子的居多,就有這種因素在內。所以,父母要適當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以此來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克服孩子的厭學情緒。
客觀性變量
客觀性變量是影響孩子厭學的家庭教育因素之一,它是指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相聯係的各種客觀因素,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從事什麽職業等。
有許多中學生,他們的父母文化程度並不高,父母接受的教育本來就先天不足,更沒有接受過子女教育方麵的培訓。有的雖然已經發家致富,可是精神生活貧乏,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得法。再加上是獨生子女,溺愛心理尤其嚴重。孩子滿足於吃喝玩樂,厭學情緒就產生了。而在一些相對貧困的家庭中,父母的溺愛心理往往還和孩子的自卑心理攪合在一起。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主動精神,從而導致厭學。
父母的文化素養如果得不到提高,這種溺愛性厭學就在所難免。
主觀性變量
主觀性變量是影響孩子厭學的家庭教育因素之二,它是指在家庭教育中與父母本人的觀念、意識、行為等相關的因素,如父母的教育期望、教養方式、家庭文化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等。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決定著意識形態,其中尤其以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厭學影響最大。
父母的教養方式通常分為民主型、嚴格型、專製型、溺愛型、放任型等。其中,民主型、嚴格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樂於學習、有責任感;專製型、溺愛型、放任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不是厭學就是學習成績不佳。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當,也會導致孩子厭學。通常是,絕大多數父母一開始都對孩子抱有較高期望,可是由於缺乏有效的教養方式,伴隨著孩子經常性的學業失敗,不得不逐漸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慢慢導致孩子厭學。
建立基本的抑製反射
在父母的溺愛型嗬護下,孩子很難建立起基本的抑製反射,無法抑製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甚至連起碼的社會抑製都難以達到社會人的要求,更不要說優良的非智力因素和發展了。
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
溺愛下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能力,而缺乏獨立能力很容易導致孩子厭學。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項獨立的工作,靠父母是不行的。所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有助於克服孩子的厭學情緒。
例如,一位女孩從小在家裏就是百依百順,上學後遇到一點點困難就受不了,回家哭喪著臉、亂發脾氣,令父母感到心疼。為此父母為她代勞一切:家庭作業不會做,父母幫助完成;在學校受到委屈,父母出麵交涉;在學校表現不好,父母找關係說情。她整個小學期間留了一級,初中混了一張畢業證書,後來進公交公司當了一名駕駛員。
如果她從小就有較強的獨立能力,學業上就可能會有更大長進。
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一位12歲的孩子父母都是工人,沒什麽文化,可是家庭條件相對富裕。父親天天喜歡喝酒,兒子於是也同桌吃菜,愛上了喝酒。父親不但不加幹涉,反而誇兒子“真行”。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掃墓,得知其他人都在“給燒死人燒錢”時,任性的他非要纏著父母把身上的人民幣拿出來燒。為了順從孩子,父母居然會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
在如此溺愛下,孩子後來慢慢學會了吸煙、賭博、打架。上學後學習沒心思,考試不及格,即使留級還沒有老師樂意接受。於是,他幹脆不上學了,最後成了小偷,父母的希望終於成為泡影。
如果從小就對孩子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就決不會有這一天。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幫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抑製反射,與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密切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抗挫折能力是克服孩子厭學情緒的重要一環。學習上有一點點困難就知難而退,這正是孩子厭學的重要開端之一。
獎罰得當
父母要改變對孩子哄著學、騙著學的壞習慣,獎罰得當。在獎勵措施上,不能隻注意物質、更要注意精神,增強孩子的上進心。
一位女孩出生在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父母開金礦發了財。夫妻兩人每人一輛私家車,到村上去打麻將都要開著車去,對女兒就更是嬌生慣養、要什麽有什麽了。女兒上小學時每月零花錢就要一兩千元,讀中學時居然高達上萬元。後來胃口越來越大,遭到母親多次訓斥,於是懷恨在心,和讀高中的男友一起,用鐵錘殘忍地將母親砸死。
這位母親也許永遠想不到,由於自己對孩子的溺愛,孩子從小天不怕地不怕,不但讓孩子厭學,而且還白白丟了自己的性命。
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抗挫折能力主要表現在心理方麵。父母溺愛孩子,對孩子物質上應有盡有、精神上百依百順,孩子隻能接受表揚、不能聽到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就必定很低,潛意識裏就不願意去學校。他心裏會想:我在家裏多好啊,父母從來不批評我;可是在學校,作業做得不好、考試分數不高,都會受到老師批評、同學歧視,厭學情緒就產生了。
要克服這一點,父母最關鍵是要學會“偷懶”——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盡力讓他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在這種動手能力鍛煉下,孩子很容易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學習等方麵變得堅強起來。
注意孩子的心理問題
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先天因素,但主要是後天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所以,要通過改進教養方式,注意並克服孩子的心理問題。因為歸根到底,厭學情緒屬於一種心理活動,心病要靠心來治。
不要唯兒獨尊
孩子的許多心理問題都是在家中以他為“中心”、一切為了孩子轉造成的。常常看到有這樣的情形:在公園草坪上,有一大群人圍著一個孩子。草坪上鋪著一張草席,孩子坐在中間,大聲嚷嚷著不許家中的任何一個人坐。於是,全家人就隻好站在那裏,不時地蹲下來把一些好東西遞給孩子吃。孩子一高興,點名叫某人趴在草地上給他當馬騎,被點名者就隻能俯首聽命,乖乖地給孩子“當牛做馬”。
這種唯兒獨尊正是溺愛孩子的表現之一。這樣的孩子將來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無論是老師還是題目都不能給他“當牛做馬”時,很難想象他還會不厭學。
不要把“室內溫度”調得過高
俗話說:“家裏是‘皇帝’,出門是‘鼻涕’。”有的孩子在家裏驕橫得很,出了家門就一無是處,實際上這就是溺愛的結果。
一位男孩從小被全家人寵壞了,隻要有一點點病痛,全家人都非常緊張。他在家裏非常活潑可愛,可是上學後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句話也不說。
實際上,這是患了一種典型的由於溺愛而導致的分離型焦慮症。孩子在家裏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心理優勢,可是離開家庭環境後,在學校裏不可能有這種“寵愛保溫箱”,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失落感,產生對抗及逃避心理,人際交往出現障礙,由此進一步發展成厭學。
由此可見,家庭雖然是溫馨的港灣,可是卻不該把“室內溫度”調得過高,以至於孩子不敢“外出”,一外出就“感冒”,以至於產生心理問題。
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學習是一種互動活動,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厭學。為此,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打開孩子的心路
被溺愛的孩子,父母通常會因為擔心他們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吃虧,所以剝奪他們與同齡人交往的權利。可是這樣一來,同伴們會認為他很自私,更加不願意與他來往。上學後,當孩子看到其他同學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說笑、討論時,會感到非常孤獨。試著去走近他們,他們也會不怎麽理他,從而感到自己無法融入進去。漸漸地,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成績當然會掉下來了。
有鑒於此,父母尤其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千萬不要限製孩子與他人的交往。對孩子劃地為牢,有弊無利。
異地求學要防止親情邊緣化
溺愛孩子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異地求學的比例很高。這時候就要警惕了,換了一個環境後,孩子是否會因為環境迥異而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這時候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方麵,異地求學通常進的是好學校、好班級,學習壓力大,從而導致心理壓力大,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另一方麵,異地求學“十裏不同風、五裏不同俗”,其他同學很可能會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與孩子相互隔絕。孩子在悶悶不樂中學習,無法求得心理傾訴,久而久之當然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關鍵之關鍵
★絕大多數父母對溺愛性厭學的危害性至今還沒有深刻體會。聽一聽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教誨吧:“你知道運用什麽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奉獻常常被看作是愛的體現,可是奉獻並不等於簡單地給予。雛鳥的父母會找來食物喂它們,但這種行為不會持續太久,成年的鳥是不允許繼續留在父母鳥巢裏的。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從中受到啟發。
★父母要經常關心學校。要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孩子對學校生活的熱愛,讓孩子感到上學是一段有趣、有益的經曆,不至於讓他感到學校和家庭“冰火兩重天”,由此消除溺愛造成的心理影響。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異地求學後的厭學比例很高。究其原因在於三點:無法認同新環境文化,出現強力對抗;無法接受新環境挑戰,挫敗感容易喚醒成長過程中的痛苦回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