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要時刻麵臨競爭。給他人留一條路的人,在競爭中無疑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不管麵對什麽事,都要想著給他人留有一條路,因為給他人留一條路,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他人留一條路,就是為自己開道。
一位紳士過獨木橋,剛走幾步便遇到一個孕婦。紳士很禮貌地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過了橋。
孕婦一過橋,紳士又走上橋,走到橋中央又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紳士二話沒說,回到橋頭讓樵夫過了橋。
第三次,紳士不敢貿然上橋,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走完才匆匆上了橋。眼看就到橋頭了,迎麵趕來一位推獨輪車的農夫。
紳士這次不願回頭了,摘下帽子,向農夫致敬:"親愛的農夫先生,您好,您看我就要到橋頭了,能不能讓我先過去。”
農夫不幹,把眼一瞪,說:“你沒看見我推車趕集嗎?”
話不投機,兩人爭執起來。這時,河麵上浮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僧人。兩人不約而同請僧人為他們評理。
僧人雙手合十,看了看農夫,問他:“你真的很急嗎?”
農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趕不上集了。”
僧人說:“你既然急著趕集,為什麽不盡快給紳士讓路呢?你隻要退那麽幾步,紳士便過去了。紳士一過,你不就可以早早地過橋了嗎?”
農夫一言不發。僧人便笑著問紳士:“你為什麽要農夫給你讓路呢,就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爭辯道:“在此之前我已給許多人讓了路,如果繼續讓農夫的話,我便過不了橋了。”
“那你現在是不是就過去了呢?”僧人反問道:"你既然已經給那麽多人讓了路,再讓農夫一次,即使過不了橋,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何樂而不為呢?"紳士的臉漲得通紅。
人生旅途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呢?其實,給別人讓路,也是在給自己讓路。
關羽在華容道私放曹操的故事曆來是家喻戶曉。作為智者的諸葛亮,為什麽明明知道關羽和曹操在許都有那麽一段交情,而且曹有恩於關羽,關羽又是知恩圖報之人,還偏偏要派關羽去守最為緊要的華容道?
諸葛亮在當時是從劉備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周瑜赤壁縱火,曹操必敗無疑。劉備作為孫權的盟軍,自然應該助攻。不過當時的劉備,尚無立身之地,與已經中原逐鹿的各路諸侯相比,並沒有說話的資格,所以就當務之急而言,先取得一塊基地才是主要的。這樣,在取荊州還是消滅曹操二者之間的選擇是很容易作出判斷的。
隻是荊州本是劉備宗室兄長劉表的地盤。劉表為保住荊州,曾經與孫堅、孫策、孫權父子長期作戰。劉表死,劉琮把荊州獻給曹操。孫權打敗了曹操,孫劉聯盟暫時不再有太大價值,相反,孫劉已經成為爭奪荊州的敵手。
按照正常情況,荊州的歸屬要看爭奪雙方的軍事力量強弱對比。孫權能夠打敗曹操,自然要強於劉備許多。如果雙方真的撕破臉動起手來,劉備處於下風是確定無疑的。如果讓孫權奪走荊州,劉備必然再次無技可依,諸葛亮在隆中策劃的戰略方針也就全部成為泡影。
為了既能避免孫劉聯盟破裂,又能占領住荊州,隻能讓曹操活下來,才有可能對孫權造成威脅。孫權從自身安全角度考慮,不能不放棄迅速奪取荊州的計劃,而且要與劉備鞏固聯盟,從而避免孫劉兩家交鋒。
劉備是以奉漢獻帝衣帶詔書討伐曹操名義起兵的,放著漢賊曹操不打,必然失去人心;況且劉備與孫權已經訂下盟約,共同出兵抗曹。孫權在赤壁出了大力,劉備若不動手,自然會受責難。所以,諸葛亮要派張飛、趙雲兩處埋伏,阻擊曹操,劉封、糜竺、糜芳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又讓劉琦回武昌去鎮守,囑咐“不可輕離城郭”,實際是不讓劉琦了解諸葛亮的真正意圖。
經過這一番部署之後,諸葛亮才借關羽請戰之機,把去華容道截攔曹操的任務交給關羽。為了不讓部下察覺是有意放曹操,諸葛亮故意與關羽立下軍令狀,做出非擒拿曹操不可的樣子。
諸葛亮是深諳自己活首先要讓別人活的道理的。日後三國局勢的演變完全印證了諸葛亮的英明。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要時刻麵臨競爭。給他人留一條路的人,在競爭中無疑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人不能太貪心,不能不給他人留後路,那樣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給他人留一條後路,將來你困難時,別人才有可能給你留一條後路。給他人留一條後路有時很簡單,但有時也很重要。不要欺人太甚,應在適當的時候給他人留一條後路。
不要以為自己不需要給他人留後路,不給他人留後路的下場是可能自己輸的更慘。因為自己總是需要他人的,所以不能隻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給他人留後路。給他人留一條後路,有時會給你帶來他人的感激和朋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