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私事
“天子無私事!”這是謀士鄔思道對剛登基稱帝的雍正所說的第一句話。領導由於其地位特殊必須犧牲自己的私人空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古今完人”曾國藩51歲時,適逢鹹豐帝大喪,湘軍進攻安慶戰事日緊。而曾國藩在此期間,悄悄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就有戰將彭玉麟(但願我的記憶是對的)當麵斥責老曾不該置將士生死不顧,貪圖床第之樂。老曾解釋說是因為自己皮膚搔癢,整夜難以入眠,找個女人是為了“撓癢癢”。這件事後來成為他的政敵和民間指責他的重要口實。有人斥其為“偽君子”,“違製失德”。
現代人分析,毅勇侯曾文正晚年犯有糖尿病的並發症,愈老愈重,但鄉間的愚夫愚婦傳言卻是曾大帥乃癩龍轉世,所以渾身長鱗,奇癢難耐。有癢癢睡不著就要撓,這本是一件屬於個人身體上的私事,卻搞出這樣一件公案,玷汙他的名望不說,到今天還有人拿出來說事,這大概不是曾老生前所能預料的。
誰都有私事,領導也不例外。領導的親人像父母、妻子、兒女、親戚等等,以及領導的社會關係像老師、同學、工作之外的其他朋友等,都有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考學住院之類的私事。屑小之徒最喜歡從這些領導人的私事入手,建立私人交情,繼而拉人下水。當然也有些領導人就是喜歡利用這些私人的事,避人耳目,收取錢財。侯寶林先生的相聲“改行”中就有袁大公子一年過三個生日的笑話,隻是為收禮斂錢。
管好身邊的人是領導必須認真做好的一件事。宰相門前七品官,曆史上“為虎作倀”、“狐假虎威”的事實在是太多。不是說領導人的錯誤應該由身邊的人負責,而是說如果身邊的人正直無私,不是利用領導的影響謀私利,在領導有可能出錯時能提出一些正確的意見,那不是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這種事的發生嗎?一鍋子全進去了,再埋怨誰害了誰就沒有什麽意義了。古人有言“家有孝子,國有諍臣”,“古之賢者,非特有其才也,以其能諫也”,說的就是及時勸諫的作用。
“天子無私事!”這是謀士鄔思道對剛登基稱帝的雍正所說的第一句話。領導由於其地位特殊必須犧牲自己的私人空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即使有一些惡事並非領導人親自同意的,也不是領導人自己做的,他人還是會把賬記到領導身上,實際上第三者也是借了你的威名才做的,所以也不十分冤枉。
日前看到一篇妙文,指出曾大帥納妾的含意深遠,同古代名將王翦臨戰時要地要田一樣,是為了要消除京城對他的狐疑。當時曾大帥手握重兵,威望日增,朝廷對他的疑慮也日增,而他卻不能辯解,隻能裝著從來都沒有想到過這些。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損”,把自己一直以來“道德衛士”的至高形象放低些身段,上麵就放心了。這種人怎可能有圖天下的胸襟?可是又不能損得太深,深了又有背於自己做“古今完人”的遠大誌向,所以娶妾是一個好辦法,自損程度剛好合適!
之後他弟弟曾國荃攻入南京,大索三日,將成千上萬兩白銀運回湖南,大肆買屋置地,據說也是為了保命。身居高位,卻狂斂財物,表明自己隻想做個富家翁,並沒有問鼎天下的念頭,這種辦法還有一位前麵提到了的古人用過,這就是秦國大將王翦。
戰國末期為消滅最後一個諸侯大國楚國,秦王集結舉國之兵交給老將王翦,期望一舉獲勝,天下一統。出兵之日,秦王親率文武百官在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酒後的王翦向秦王政提出了一個有些好笑的請求:“請大王恩賜些良田、美宅與園林給臣下。”
秦王政有些好笑說:“將軍是寡人的左膀右臂,還擔心會窮嗎?”
王翦卻說:“大王廢除了裂土分封製,身為臣下,功勞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也隻有大王的恩賞。臣下年老,少不得為子孫後代打算,所以希望得到賞賜,作為子孫日後衣食的保障。”這還不算,從大軍出發到達秦國東部邊境為止,王大將軍總共派了五撥使者向秦王政要求賞賜,而且要盡快,再多些賞賜給他的兒孫後輩。
王翦的解釋也非常精彩:“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大王生性多疑,為了滅楚,他把全部的精銳部隊都交給我,但並不是對我深信不疑。一旦他產生了疑念,輕者我的兵權被剝奪,滅楚大計被破壞。重者不但滅楚大計成為泡影,恐怕我和諸位的性命也將難保。所以我不斷向他要求賞賜,讓他覺得我隻不過是一個貪求財物,一心想為子孫積聚良田美宅的老人,不會有什麽政治野心。”秦王政果然因此而放手讓他指揮大軍,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俘虜了楚王,兼並楚國。
妙哉,曾公!妙哉,王翦!私事都關乎政治姿態,領導怎可能還有私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