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90後的共同特征下定義很難。因為即使是出生時間都在1990年到1999年的人,想法和行動也不可能都相同。道格拉斯·庫普蘭德認為“X世代”的特點就是不可捉摸的多元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性格,這一點在90後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90後普遍不喜歡一切“冗長又複雜”的東西,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應該避開的惡。理解這一代人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簡單”。為了了解他們的這些特點,有必要先來觀察一下他們的語言習慣。想從某種文化中找尋某種真相,往往可以從語言中獲得鑰匙,因為語言是與他人交流想法和感覺的橋梁。追求簡約的90後經常使用縮略語——
“現在才稍微熟悉了學生們使用的語言,剛開始我還以為在外國給學生上課呢。孩子們都說縮略語,我簡直聽不懂。真是什麽話都能省略。”
久未謀麵的大學同學見到我後發了一通牢騷,他現在在首爾某高中擔任教師。看來,在新生代的語言世界中受到衝擊的不隻我一個人。不過,他好像也受到了學生們的影響,說話時也不時蹦出一些縮略語。
我們經常說的縮略語其實是由“縮略”和“語”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絕大多數縮略語都不是標準語,而且,就連“縮略語”這個詞本身在韓國國立國語院的標準國語大詞典中也無法查到。縮略語與簡語一樣,是為了縮短詞或句子的長度,將其中的一部分省略掉之後的形態。
重要的是,無論古今中外,這種長話短說的表達方式在各種正式、非正式場合都一直被頻繁使用,尤其在像韓國這樣的漢字文化圈(1)國家更為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非正式用法也漸漸變成了標準語。那麽,今天如此廣泛使用的縮略語和以前有什麽不同呢?
90後的語言——全方位使用縮略語
首先,70後在20世紀80年代正值十幾歲的青少年期,當時出現了很多引用電視中的廣告歌曲等廣告語的縮略語。例如,當時“?”(假話)一詞第一次被用來表示謊言,是模仿了當時一些餅幹商品的廣告語35,另外,還流行“天才(??)”(天下最倒黴的人)、“ET”(不漂亮還高冷)等詞。36
在80後進入十幾歲的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腦、手機、傳呼機(BB機)等的出現,縮略語進一步增多。最為大家熟知的一些縮略語有——“???”(歡迎光臨)、“??”(見到你很高興)、“??”(這樣)、“??”(地鐵)、“125”(到這裏來)等。當時一篇新聞報道還評價說,這是反映經濟危機時代節約精神的縮略型,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通信費用。37不過,這些縮略語在當時隻能算是十幾歲青少年之間小範圍內使用的隱語。
但是,90後使用的縮略語已經超越了之前的青少年教室隱語和電腦通信文化,並開始全方位擴散。90後縮略語的特點是,從電腦通信和聊天文化擴大到網絡和遊戲文化,以網絡為中心的虛擬世界和以現實為中心的現實世界相結合的縮略語開始出現。比如,“??”(菜鳥)一詞最初是用來指網絡遊戲中的新用戶,而在現實中則用來統稱所有領域的新手。開始一項新的興趣愛好的人、大學新生和踏入社會的新人也常常被叫作“菜鳥”。熟悉網絡世界的90後還迅速將網絡遊戲語言帶進了現實。打遊戲時被父母突然打斷叫“父/母襲”(Father/Mother Attack),朋友聯係不上的時候叫“潛伏”(Burrow),很難買到的商品是“稀有物品”(Rare Item),得到好東西叫“得”(tem),為某人辯護叫“加防護”(shield)。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縮略語的使用者從以小學、初中、高中為主的青少年逐漸擴大至大學生,最後甚至影響到了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勢力範圍可謂全方位擴大。例如,大學裏兩節課之間間隔時間很長的情況被稱為“????”(宇宙空講);擁有相同目標的求職者共享知識和信息的生活學習小組被稱為“??”(生學);通常被理解為孤家寡人意思的外來詞outsider也被縮略成“??”(assa)。相反,insider(圈內人)則被說成“??”(inssa)。
“我第一次聽到‘??’(assa)這個詞的時候,還以為這是練歌房裏某種機器的名字。我完全不知道最近還有這樣的說法。還有,後輩們總是叫我‘??’(2)(aossa)。”
2012年,畢業多年後重返校園的07級學生金某與在校生後輩們聊天時深受打擊。原來,當後輩們聽到他大學生活的故事時,說了句:“看樣子前輩以前是??(意為‘特立獨行的人’)啊!”頭一次聽到這個詞,他一頭霧水,不明就裏。發現彼此溝通有問題後,後輩們又說,我們真是“??”(aossa)啊。意思是彼此是“尷尬的關係”。
在90後生活和活動的所有領域,這種縮略語現象都廣泛存在。可以說,縮略語已經滲透到一切領域,就連企業的固有品牌名稱也全部“縮水”。“巴黎貝甜”被稱為“巴貝”,“米斯特比薩”被稱作“米比”,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烤肉自助餐”和“壽司自助餐”分別被稱作“肉助”和“壽助”,“文化商品券”被稱作“文商”。如此,幾乎所有的類別和品牌都有自己的簡稱。不知道這些詞也沒關係,在Kakao Talk(3)上聊天時總會遇到,用幾次就會很快熟悉。
應該注意到,現時代的縮略語在無限擴大範圍,且快速影響著現有詞匯。而且,它不僅影響著年輕人的文化,也影響到了語言本身。現在,不僅是韓國本國人愛用縮略語,一些外國人也開始學習韓語中的縮略語了。
“我在韓國生活已經超過8年了,韓語水平還算可以。但經常遇到不懂朋友們說的話是什麽意思,回去以後需要上網搜索的情況。特別是朋友們習慣性使用的‘?’(4)這個詞,我始終不明白它是什麽意思,這一度給我帶來很大困擾。”
在韓國上完大學後,進入韓國大企業工作了3年的美國人馬克如是說。他在韓國讀過語言學校,大學畢業後又在韓企工作,但是每次聽到一些韓語詞典中查不到的單詞時,他坦言感到非常無奈。如果你想知道外國人對韓語中的縮略語有多好奇,現在可以打開智能手機,在穀歌搜索窗口打出一個“?”(暈),屏幕上會自動彈出相關檢索“?”(meaning)。這足以表明,有很多英語圈的韓語使用者對“?”的實際意思感到不解。目前,韓國的外國人居住人數為200萬,從外國人的立場上來看,韓語中出現了這麽多字典中查不到的單詞,而且這種現象已經影響到了韓語語言本身,他們感到無所適從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種情況下,從2005年前後開始,很多機構都進行過本年度最熱門新造詞及縮略語小測試。2017年,首爾某高校選取了“????”(5)“??”(6)“N???”(7)“???”(8)“YOLO”(9)“???”(10)“???”(11)“????”(12)“??”(13)“??”(14)10個新造詞對教授們進行了一個小測試。
在這些詞中,對於“???”(地獄李朝)、“???”(及時雨)、“N???”(N拋世代)等反映社會現實的新造詞,教授們回答的正確率較高。尤其是對於“???”(地獄李朝)、“???”(及時雨)兩個詞,所有的教授都清楚它們的含義,有幾位教授甚至還表示,這樣的詞匯說明了韓國的年輕人內心經曆了非常痛苦的時期,讓人心情沉重。與此相反,對於“????”(這是真的)和“??”(冰美式咖啡)這類僅由輔音字母組成,或由較長的句子縮略而來的新造詞,教授們鮮有了解。尤其是“????”(雖然有很多話想說,但最後決定什麽都不說)一詞,沒有人答對。38
90後隱語的特征和類型
前文提到的90後隱語,其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縮略語的比重非常高。而且以前的縮略語一般是將句子或單詞縮略為2~3個音節,而如今的90後往往隻用1個音節,甚至隻留下每個字的初聲(輔音字母)。第二,新隱語的生成和衰退速度很快。前麵提到過的2012年的縮略語中,有一些現在已經消失或不再流行了。90後使用的縮略語就是這樣,產生得快,消失得也快。第三,這些縮略語會以更豐富、更有創意的方式存在下去。由於縮略語並非以單純的縮略或合成的方式組成,所以僅看字麵很難猜出其含義。想要了解這一代人,僅僅學習他們使用的語言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些詞隨時都有可能消失或被其他新詞取代。
比起這些,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他們使用語言的原理。縮略語的產生和擴展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最經典、最常用的“縮略型”。這是創造縮略語的最常見的方式,是為了減少現有單詞或句子長度而省略一部分正常標記的方法。大部分做法隻是將現有的單詞和句子進行壓縮,但也有將原來的縮略型進行二次變形的形式。例如,意為分情況對待的“????? ???”(Case by Case)可壓縮為“???”,而它又帶來了“???”(意為因人而異)的變形,後來在寵物社區又流行起“???”(每隻狗都不一樣)、“???”(每隻貓都不一樣)等說法。
這種壓縮法多用來壓縮特定的句子,壓縮後的部分一般可以概括整句話的意思。比如,“????”(見機行事)和“????”(雖然有很多話想說,但最後決定什麽都不說),壓縮後的部分足以用來完成對話或說明情況。
第二種是超級壓縮的“初聲型”。“初聲型”縮略語最早出現於1999年年初,但使用範圍比較有限。最常見的例子有——“??”(Go Go)的縮略型“??”“??”(祝賀)的縮略型“??”,以及“??”(嗯嗯)的縮略型“??”。但是,最近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類似於“??”(承認)、“??”(巢蜜,指非常棒的體驗)的初聲型縮略語。
現在二十幾歲的90後當中,很多人隻靠初聲就可以進行Kakao Talk對話。相比過去那些簡單、容易猜出意思的初聲型縮略語,最近出現的一些流行語變得更為複雜難懂,句子長度變得更長,其他年齡段的人很難看明白什麽意思。比如,“???? ????”的意思是“這個真的無法反駁”,“??? ???”的意思是“瘋了瘋了”。
第三種是句子和單詞相結合的“合成型”。2018年在Olive播出的《飯bless you》是由“飯”“bless”和“you”組成的合成詞,意為“飯能讓你們平靜”。其實這是“法律bless you”(法律救了你),即“如果沒有法律我不會放過你的”這句話的變形。據說,當時節目組一直未能最終敲定一個滿意的節目名稱,後來製作組裏的一個90後想出了這個名字。假如不是這個90後的建議,就不會有今天的《飯bless you》這個節目名了。
這個類型的合成型是將兩個以上的現有單詞或短語拚接在一起,創造出新單詞或用語的造詞方法。與縮略型不同的是,有時它會失去一部分詞語原來的意思。例如,“????”是“??”(年齡)和“mileage”(消費積分)的合成詞,意思是“年齡越大權力越大”,一般用於批判倚老賣老之人。
第四種是一些常見的打字錯誤導致的“誤打型”。誤打型縮略語又可以分為很多種,其中第一種就是像名稱中所說的那樣,由於用電腦鍵盤打錯字而衍生出的單詞,“???”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用韓文鍵盤打字過快的時候,很容易打出這兩個詞,它們本來應該是“??”(管理)和“??”(完全),這類詞的使用屬於將錯就錯。第二種通常被稱作“野民正音”,是網絡社區dcinside的“國內棒球迷”和“訓民正音”(15)的合成詞。這類詞將形狀相似的字形進行切換,有意製造錯別字,常見的例子是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主要使用的“食堂體(16)”。比如,將字形相似的“?”字和“?”字進行切換後,就出現了“??”(隊長)、“???”(光頭)等形態;將“?”和“?”進行切換,就出現了“???”(可愛)、“??”(放屁)等形態。
“過分省略”的後果
還有人指出,二十幾歲的90後過分熱衷於使用縮略語,雖會為交流帶來一定的樂趣,但也會成為代際間溝通不暢及矛盾產生的根源。就當前的縮略語使用問題,韓文學會學術部部長成基知(音)表示:“10年前學者們大都認為縮略語流行一段時間之後便會消失,不必過於擔心。但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的縮略語一般把“????”(小學生)叫作“??”,把“???”(老師)簡稱為“?”,大家隻要聽到發音就能大致猜測到其含義。但現在,除了特定人群,其他人根本無法明白這些縮略語代表什麽意思。成基知部長還評價說:“如果縮略語存在的意義僅僅在於帶來樂趣,卻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溝通障礙,那就值得我們注意了。”39
但是,隱語本來就是不希望其他階層或群體的人聽清的,是隻在自己成員之間頻繁使用的語言。再者,代際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溝通障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從前隱語隻能通過電視進行有限擴散,但在實時傳播迅猛的今天,這種擴散趨勢是很難阻止的。
特別是2010年以後,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縮略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90後之間傳播開來。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讓Kakao Talk等聊天工具全麵改變了人們之間的通信方式。老一輩的交際通常是一對一的,溝通主要依靠快速打字和使用適當的表情符號。因此,經常用手機發短信的80後這一代也被稱為“拇指族”。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2010年,讓人眼花繚亂地快速打字被視為一種能力,很多地方還舉行過打字比賽。
但是,2010年起移動聊天應用飛速發展,快速通過鍵盤輸入文字的能力已不再受到追捧。實際上,2010年以後打字比賽已經銷聲匿跡了。而且,90後主要通過移動聊天工具Kakao Talk進行交流,通信方式也變成了一對多,僅靠打字已經不夠了。
如果要在20人的Kakao Talk群打出兩句以上的話,很容易錯過其他人的回複。於是,人們找到了代替快速打字的新工具。
新的通信語言:表情符號和動態圖
2010年以前也有“表情符號”(emoticon)的說法,但當時的表情符號是用現有的文字組合而成的文字表情。不過,2010年後的表情符號指的是Kakao Talk或LINE等移動聊天應用上免費或付費提供的圖形符號。
今天,以Kakao Friends(17)為代表的表情包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聊天語言。如果說以前的人們通過打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那麽現在的年輕人則是通過輕觸手機屏幕,用表情包加上簡單的單詞來完成對話。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使用哪種表情,以及手機裏有多少新出表情,這些都可以成為判斷個人品位的依據。
在此情況下,運營商新推出手機服務時,最常見的宣傳語便是——“下載該遊戲(服務)的用戶將免費獲得新出表情符號”。對於習慣用表情符號進行交流的年輕人來說,這是最有吸引力,也是最有效的營銷策略。
除了聊天表情符號,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通信語言,這就是“??”(刪防),它是“?? ??”(防止被刪)一詞的簡稱。21世紀初的DcinSide社區留言板,沒有配圖的文字通常會被刪除。為了防止自己上傳的內容被刪,很多人便隨意添加一張圖片後一起上傳。後來,“??”(刪防)一詞用來代指上傳至網絡上的所有圖片。近來,該詞的叫法進一步省略,隻叫首音“jjal”。
與素材有限的表情符號相比,“jjal”的素材來源和傳播性都很廣。包括動畫片在內的電視節目的屏幕截圖、網站及網絡社區的回帖等,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製作“jjal”的素材。另外,一個新的“jjal”出現以後,相關的模仿物也會源源不斷地被創作出來,而且這一過程是無止境的。
擁有大量“jjal”,並且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巧妙運用的人被稱為“jjal神”或“jjal主”,往往令很多人羨慕。“jjal”可以由用戶自己動手製作,但大多數是通過各種渠道被儲存到人們的智能手機中。喜歡到處收集“jjal”的人又稱“撿jjal人”。
新生代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通過大段文字進行交流。因此,這個時代比起快速運用文字,適時發送適當的表情包或圖片更受歡迎。還有一種動態的圖片GIF,又被稱為“??”(動圖)。能熟練利用動圖進行聊天的人就是真正的聊天高手。
“滾壓過大,請壓縮為三行。”
最近,網上一些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回帖。其中的“??”(滾壓)是“??? ??”(滾動條壓力)的縮略語,指的是帖子內容過長,以至於屏幕上的滾動條都變得很薄的意思。這告訴我們,在網上發帖時,如果內容過長,看的人讀起來會很累。正因如此,一些內容發布者考慮到讀者的感受,不得已發表長篇大論時,會事先打出“滾壓警告”的字句,以征得讀者諒解。所以,上麵說的“請壓縮為三行”的完整意思其實應該是——“最好將所有內容壓縮成三行”。
不過,如果你認為這是90後懶惰或缺乏理解能力的表現的話,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與現有出版物的線性閱讀方式相比,網絡帖子屬於非線性閱讀方式,對於習慣了這種瀏覽方式的人來說,這種要求不能算作無禮要求。
在非線性閱讀時代,期待用戶有足夠的耐心去閱讀長文是不現實的。道理很簡單,因為用戶知道,閱讀長文的這段時間足以通過瀏覽網絡新聞,以及穿插其中的各種鏈接來獲取更多信息。從經濟學“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看,沒必要對一篇文章投資10分鍾以上。
這樣的閱讀習慣漸漸改變了90後的閱讀模式和文化資訊消費方式。首先,網站的F型瀏覽模式得到進一步強化。2006年,雅各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曾做過一項基於232名用戶瀏覽上千個網站的可讀性研究。結果顯示,F型是用戶瀏覽內容版塊時最常用的掃描瀏覽模式,即讀者會首先從左往右以水平線方向瀏覽,然後從屏幕最左邊垂直往下瀏覽,從段首句或小標題中尋求自己感興趣的關鍵詞或內容,最終形成一個字母F的形狀。這是大腦麵對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要迅速做出處理而選擇的閱讀模式。還有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在閱讀網絡新聞等內容時,隻通過標題來推測其內容,然後通過最下麵的回帖瀏覽其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很多90後就是以這種快速獲取大量信息的方式來瀏覽網頁上的內容版塊的。
90後的快速信息消費已然形成了一股所謂的“剪報綜合征”(clipping syndrome),在信息洪流中,他們隻關注那些向讀者推送重要新聞並進行摘要、節選的頻道。臉書信息流(News Feed)上充斥著各種摘要推送網頁的現象便是一個例子。這意味著,如今的受眾更喜歡壓縮過的、簡短明了的內容。因此,今後一個欄目是否受歡迎,除了要考慮內容因素,內容長短的處理也顯得尤為重要。
手機改變了90後的生活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閱讀紙質出版物的時間大幅減少,報紙、紙質書籍,無一不是如此。在印刷品、電視、電腦、收音機四種媒體中,印刷品的使用量最少。當然,在21世紀最初的10年裏,手機已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當時的功能手機(非智能手機)也可以支持上網。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因為不小心按錯鍵而產生巨額流量費的新聞報道,所以,當時用手機上網還是會受到諸多限製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產業和媒體也快速實現了數字化,所有媒體都開始通過網絡提供數碼產品。報社開始通過網絡提供新聞報道,傳統產業也試圖通過互聯網擴張自己的版圖,服裝和食品等商品也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一些人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們通過網上購物進行創業,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已身家上億,還有的人通過傳統經營模式到互聯網經營的轉型獲得巨大成功,一舉成為商業新秀。
但是,這部分人的數量並不多。換句話說,隻是某些行業出現了變化,而不是所有行業都經曆了危機。被稱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報紙等市場雖然縮小了,但並未完全消失。80後的年輕人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網上衝浪,但他們仍然會買書、訂閱雜誌。雖然媒體消費逐漸傾向於網絡,但他們依然願意用CD聽音樂、用DVD看電影,訂購報紙的家庭也沒有明顯減少。
但自2010年以後,手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的生活逐漸呈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麵貌。從前人們隻有坐在可鏈接網絡的電腦前才能上網,但現在已經不需要這樣了。可以說,移動手機的主導地位給所有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從2010年起正式邁入20歲門檻的年輕人。
愛爾蘭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在其著作《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中說:“如果技術變革發生在一個人35歲前,那麽會讓人覺得很新奇,並能讓他們看到新的機遇;但是如果變化發生在35歲以後,那麽給這個人帶來的可能就是困擾和無奈。”如果將這種變化與2010年以後出現的急劇變化聯係起來便可以發現,對70後來說,手機引起的鋪天蓋地的變化無異於一種災難;對80後來說是一種挑戰;而對90後來說無疑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生活。
通常認為,15到20歲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最大。而90後恰恰是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和即將步入成年時遇到了“手機”這一新生事物。
失去閱讀功能的大腦
據文化體育觀光部公布的《2017國民讀書實況調查》顯示,成年人中,過去一年閱讀一本以上紙質書籍(教科書、學習參考書、備考書、雜誌、漫畫除外)的比例是59.9%。出現“不看書的韓國”這樣的說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2007年成年人的年閱讀率尚且為76.7%,而10年後竟然足足下降了16.8個百分點。現在,一般不會有人問“你昨天看什麽書了?”,也許問“去年你讀了幾本書?”更合適。這說明了什麽呢?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他的《淺薄》(The Shallows)一書中說:“現在有些人認為讀書就像給自己做衣服穿或自己動手宰殺動物一樣陳舊過時,甚至被認為是愚蠢的。”書中的喬·奧希亞(Joe O' Shea)曾經是佛羅裏達州州立大學的學生會長,同時也是羅德獎學金的獲得者。他說自己從不看書,而是通過穀歌迅速查找相關資料。喬的專業是哲學,他認為通過穀歌的互聯網圖書搜索工具,隻需要1~2分鍾就可以篩選出必要的信息,沒有必要非要翻閱令人眼花繚亂的書頁。他說:“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地從第一章一直看到最後一章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樣不能有效利用時間,而通過網絡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資料。”在他看來,如果大家都懂得做互聯網上“聰明的獵人”,書籍就是沒用的東西。
尼古拉斯·卡爾在評價喬的時候說:“他應該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現實果真如此嗎?2008年,調查谘詢公司nGenera發表了關於互聯網對年輕人所產生影響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將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6000多名青少年命名為“Net世代”(Net Generation),並對他們進行了采訪。研究者認為:“數碼產品的使用對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在閱讀一頁文字時,不是采用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閱讀方式,隻是東一眼西一眼地隻瀏覽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像這樣,新生代們的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但這並不僅僅是韓國特有的現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凱瑟琳·海爾斯(Katherine Hayles)也證實了這一點,她在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中說過:“已經沒有辦法再讓學生讀完一本書了。”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網絡成為交際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應用範圍之廣可謂史無前例。至此,我們逐漸脫離了原有的信息獲取模式,然後適應了“根據需要來收集和處理信息的網絡特有的機關槍模式”。
90後與老一代不同,他們已經習慣不再從書上尋找信息,有些人甚至不通過網頁搜索信息,而是在YouTube或一些社交媒體上尋找需要的東西。但是,YouTube等視頻媒體和社交媒體基本上都屬於響應式媒體,這意味著觀眾觀看完畫麵後,需要立即做出反應。尼古拉斯·卡爾認為這種響應式媒體會改變他們的大腦,使他們的想法蒸發掉。當然,我們不能無條件地同意他的所謂“使想法蒸發”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90後的思維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pp一族”時代,向非線性思考轉變
如果說80後是在青少年時期進入青年時期的過程中接觸和熟悉網絡的“互聯網一族”(Web Native),那麽90後就是脫離幼兒期之後便熟悉了網絡,進入青年期後便適應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生活的“App一族”(App Native)。“互聯網一族”的80後和“App一族”的90後在思考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小就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捷,24小時保持在線狀態的“App一族”需要的是一種柔性思維方式。對他們來說,現有的靜態、集中的線性思維方式已經過時了。他們需要一種快速獲取網絡提供的信息,能進行即時查找的非線性思維方式,這已是不可扭轉的趨勢。現在,宣告了數碼時代到來的“互聯網一族”已經黯然退場,新的主導權正移交給勢頭正旺的“App一族”。也就是說,目前我們正處在開啟新的知識、文化曆史的重要階段。
對於“App一族”的90後來說,手機畫麵比紙張更讓他們感到熟悉。他們是不僅在課外時間,而且在學校課堂上也使用平板電腦的第一代人。從紙張到電子屏幕的變化不僅代表著閱讀方式的轉變,也影響到了人們對文本的專注力。通過台式電腦或手機,用戶可以快速搜索各種圖書資源,而且可以隨意在不同文本之間進行切換。隨著這種做法漸漸成為日常,他們對於靈活、快速地處理文本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但對文字的專注力卻在慢慢減弱。尤其是搜索引擎通常會提供與我們的檢索內容有關聯的文本的一部分內容或幾個關鍵詞,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但這無法讓讀者從整體上了解文本。因此,僅通過網絡檢索,往往一葉障目,除了主動進入視野的一枝半葉,無法看到整片森林。
而且,手機屏幕上不僅僅有數字文件,還能將視頻、音頻、搜索工具、許多應用程序和微件(簡稱“Widget”)等用戶所需的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集中展示。當這些信息匯集在一起,就會妨礙用戶集中精力,反複的刺激更會導致人腦思維渙散。還有,用戶手機24小時處於網絡鏈接的生態係統中,這讓你意識到,你可以隨時與某人取得聯絡,且與其他事物一直處於連接狀態,這容易讓人對斷網產生極大的恐懼。正因如此,如果手機沒電或流量不夠用時,很多人會感到坐立不安。
對於斷網的恐懼是老一代的人們難以理解的事情,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新的商機。例如,主要使用功能手機的80後上大學時,去參加MT(18)必帶的物品通常是酒和食物等。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們必帶的是移動充電器和多用插座,為的就是防止手機沒電無法上網。這些現象如今非常常見。最近,飯店和咖啡店等場所的電源插座幾乎很難看到有空閑的,經常能看到一些年輕人把智能手機連在插座上,自己蹲在旁邊玩手機。
微型小說的出現
在90後長大成人的這個時代,文學也追求“更短、更簡單”。這是因為,已經徹底離不開手機和網絡的90後的大腦構造已經難以消化現有小說。這時,微型小說出現了。微型小說有多個名字,包括瞬間小說、微小說、微故事、小小說、明信片小說、閃小說等,其中最常見的叫法是“微型小說”。
提到微型小說的代表作家,當屬日本微型小說鼻祖星新一。所謂的“微型小說”是指200字的Hangul(19)稿紙10頁左右的小說。考慮到現行短篇小說的篇幅一般為50~100頁,微型小說的長度可謂非常短了。微型小說的特點是隻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某個片段或場景進行描寫。因此,與其他小說相比,微型小說更能及時把握時代變革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響,使讀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某種有益的感悟和啟發。
2014年7月,韓國也出現了微型小說。曾在臉書上傳社會批判性短篇小說的張周元(音)作家將自己的69篇作品結集出版為小說集《???》(《嗬嗬嗬》)。韓國國內的短篇小說篇幅一般為80頁,而張周元的小說隻有6~7頁。雖然作家本人坦承這完全是因為“自己屬於無法過於專注於某件事的類型”,但不可否認的是,該書的出現正式宣告了韓國微型小說的登場。
在這些充滿幽默和諷刺的文字被冠以微型小說之名出版之前,張周元已經是擁有眾多粉絲的社交網絡明星作家。當然,他的臉書粉絲大部分都是80後和90後。他的文字中蘊含著一種特有的幽默,讀來非常有趣,但最重要的還是篇幅短。假如當初他上傳的文字是給讀者帶來閱讀壓力的長篇大論,那麽就算再有趣,估計讀的人也不會太多。
目前,隨著微型小說的數量越來越多,網絡上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微型小說專區。2017年,文化創意公司studiobombom(??????)在Naver(20)的讀書文化版和pandaflip網站首頁上正式推出了“微型小說專欄”,用來刊登閱讀時間在3分鍾左右、字數為2000字左右的微型小說。此外,趙南柱、張康明、成碩濟、孫寶美、金延洙、千明官、杜娜、裴明勳、金司果、南宮仁等韓國知名作家也積極加入了微型小說的創作之中。40
App一族的時代,紙質書籍會消亡嗎
紙發明於105年,迄今為止,紙已經伴隨人類度過了2000多年的時間。但無論東、西方,書籍曆來都主要屬於部分知識階層和權力階層,而這些人長期以來都試圖對普通人隱藏書籍。在寫作和閱讀的機會被少數人壟斷的時代,真相被隱瞞,虛假的故事和虛無縹緲的神話盛行一時。
在西方,《聖經》一度是用很難的語言寫成的,像拉丁語一樣,普通人是很難看懂的。在《聖經》被整理出版之前,神職人員可以告訴別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出自《聖經》。因為不認字的人根本無法讀《聖經》。後來隨著出版的普及,《聖經》被翻譯成德語等一般語言出版,這也導致了基督教後來的改革。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觸發了宗教改革,兩周時間裏這篇文章就在歐洲全境傳開。如果沒有古登堡的印刷術普及,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後來,隨著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漸漸熟悉了紙質書籍。
但是,書籍在19——20世紀受到了巨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來自報紙、留聲機、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的出現。19世紀初,報紙開始廣泛發行,僅倫敦就有超過100種的報紙。許多人甚至放言,紙質書已經麵臨存亡之秋。但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當初托馬斯·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也有不少人預言紙質書會消失。但是紙質書頂住了報紙的衝擊,然後又克服了留聲機的衝擊,因為傾聽取代不了閱讀。愛迪生的發明多被用來演奏音樂,而不是朗讀詩歌、散文。電視和電影也是一樣。
被稱為21世紀的古登堡革命的電子書麵世時,很少有人認為現有的紙質書會消失。電子書是指可以通過終端設備、電腦、手機等進行閱讀的數字化圖書、文件,或手持閱讀器。印刷後整齊裝訂起來的紙張被看作一項偉大的發明,500多年來這種信念一直沒有變過。一些“紙粉”願意相信,紙的生命力起碼還能持續幾百年。
其實,在所有的大眾媒體中最能抵抗住網絡影響的就是書。互聯網問世後,隨著閱讀對象從經過印刷的紙張轉到電子屏幕,出版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書的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在向數字時代轉換的過程中,唯獨書的轉換速度很慢。作為一種閱讀工具,書相比電腦有幾個優點。首先,拿到海邊去讀的話不用擔心沙子的問題;即使打瞌睡時書掉到地上,也沒有關係;睡覺之前還可以抱著它上床;灑了咖啡不用怕;墊在屁股下麵坐著也無妨;把讀了一半的書倒扣著放在桌上,過幾天再拿的時候,還是原來的樣子;不需要插電源,也不用擔心電池沒電。
其次,紙張上黑色墨水印刷出來的文字比閃爍的屏幕上像素組成的文字看起來更舒服。通過設備閱讀的時候,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勞,但用紙質書讀上幾十頁甚至幾百頁都不會出現這個問題,而且翻頁也更快、更靈活。因此,盡管電子書為提高閱讀體驗開發了很多功能,但仍有很多人說找不到看書的感覺。紙質書可以在空白處做筆記,還可以給感興趣的內容畫下劃線,書的扉頁可以讓作者簽名,書本可以放到書架上,還可以把書借給朋友。
綜上所述,雖然這些年電子書好像變得越來越流行了,但大多數人對電子書並不熱衷,畢竟購買紙質書閱讀更便捷、舒適。而有些人動輒花費數百美元購買所謂的“數字閱讀器”,也經常被認為是愚蠢的事情。
但是,未來書籍還是無法避免受到數字媒體革命帶來的衝擊。出版社和物流公司不可能無視數字生產和流通帶來的經濟效益。比如,它不需要大量購買油墨和紙張,也不用花費印刷費以及用卡車裝運沉重的紙質書,更不用考慮庫存的問題。
成本節省將直接導致價格下調。電子書的售價往往隻有紙質書價格的一半,這和部分數字閱讀器生產企業有生產補貼也有一定關係。巨大的價格反差讓一些人在紙張和像素之間選擇了後者。
曾經一度因為印刷術的發明而出現的大眾閱讀時代正在逐漸消失,讀書很有可能僅成為少數精英階層的領地。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們在2005年發表的《社會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中提到,最近人們的閱讀習慣在發生變化,這暗示著,所謂的大眾閱讀時代在人文史上隻是一個短暫的“例外”。大眾閱讀正在回到從前,即讀書仍然是少數精英階層的事情。首爾大學教授張大翼(音)在2017年國會發布的《讀書與市民品格》中也表示,人腦的進化程度決定了它本來就不擅長讀書,讀書是較晚才出現的事情。從進化論來看,人們之所以進行沒有必要的讀書,隻是因為讀書能帶來利益。
亞馬遜的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介紹Kindle電子閱讀器時有些自賣自誇:“我們製作了一款最大程度還原紙質書閱讀體驗的產品,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它將改變人們閱讀的方式。”這是肯定的。人們的讀寫方式已經被網絡改變了,而且隨著文字從印刷的紙張中躍出,融入技術的生態係統中,這種變化還會越來越多。
(1) “漢字文化圈”指的是曆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且曾使用文言文作為書麵語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區域。
(2) 原意是“欽差”或“禦史”,此處為韓語“??? ??”(尷尬的關係)的縮略語。
(3) 韓國人最常用的一款聊天軟件,類似於QQ或微信。
(4) 表示驚訝的感歎詞,相當於“暈”。
(5) “?? ??”中每個音節的第一個字母,意為“這是真的”。
(6) “??”(承認)一詞每個音節的第一個字母。
(7) N拋世代,指放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等目標的年輕人。
(8) 即“地獄李朝”(Hell Josen),是韓國網民對韓國的蔑稱。
(9) 英語“you only live once”首個字母的簡稱,意思是“你隻活一次”,指把及時行樂奉為人生信條的人。
(10) 外來詞,指外表冷淡傲嬌,內心火熱的人。
(11) 指汽水一般令人爽快的人,及時雨。
(12) “雖然有很多話想說,但最後決定什麽都不說”這句話的縮略語。
(13) “??? ?????”(冰美式咖啡)的縮略語。
(14) “?? ??”(取向尊重)的縮略語,意為尊重他人的愛好或選擇。
(15) 韓文是由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主導創製的朝鮮語文字,創製之初被稱為“訓民正音”。
(16) “食堂體”指吃學校食堂的初、高中生通過SNS使用的隱語,主要流行於10~20歲的青少年。
(17) 韓國移動聊天軟件Kakao Talk推出的表情包,家族成員由八個個性迥異的卡通形象組成。
(18) Membership Training的縮寫,是韓國大學內非常流行的一種集體旅行形式。
(19) 一款韓國的辦公軟件,其文件格式為HWP。
(20) 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