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給壓抑的西歐帶來了一股浪漫的氣息,但是人類好鬥嗜殺的惡習是不會因為浪漫的風潮而輕易改變的。要知道,人類是先有了原子彈,然後才有核電站的。在文藝複興時代也是這樣,人們很快就把材料學、幾何學、力學、數學、解剖學和醫學的發展成果用於提高殺人技術。隨著金屬冶煉和刀劍鍛造技術的提高,刀劍可以做得很長而依然保持彈性,這使得長達45~48英寸(約120厘米)的雙手長劍(Longsword)和一手半劍(Bastardsword)開始流行。隨之衍生出的德意誌雙手劍術與意大利長劍術是14—16世紀西歐劍術的代表。
一代德意誌劍聖約翰尼斯·列支敦納瓦
當我們討論德意誌雙手劍術的時候,約翰尼斯·列支敦納瓦(Johannes Liechtenauer,部分文獻按照英文拚法翻譯成理查德特納)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他是一位生活在14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劍術大師,在經曆了無數次戰鬥和司法決鬥還依然活著之後,他決定將其劍鬥藝術傳承下去。為了防止他的高超技藝落入他人之手,他使用了一係列嵌套著隱喻和字謎的晦澀長詩來記錄他所創建的這一劍術體係。直到今天,語言學家也難以弄清楚這些用中古德文寫成的詩歌的確切意思。
幸運的是,他的高徒們並不像大師本人那麽小氣。他們用直觀的文字和形象的圖譜記錄了大師的劍術,使得這一體係的劍術得以廣泛傳播並代代流傳。
德意誌雙手劍術是一種基於幾何學和力學的精妙技術,沒有東方式的宗教意味和玄幻色彩,一切招式均是為了最高效地結果對手。
在德意誌劍術體係中,長劍的劍身被分為強部(靠近護手的位置)和弱部(靠近劍尖的位置)。德意誌雙手劍術要求劍手在攻擊和防禦的劍刃相格中,使用劍身的弱部攻擊,而使用強部進行格擋和防禦,從而使自身在杠杆作用中始終處於有利的一方。
劍聖最有名的徒弟之一漢斯?塔爾霍夫(Hans Talhoffer)
德意誌劍術非常重視的聽勁和絞劍,實際上是在不斷變化的杠杆作用中對中心線的控製和爭奪
德意誌雙手劍術非常注重“勢”的作用,常用的勢有頂位起勢(VomTag)、牛位勢(Ochs)和犁位勢(P2ug)以及傻瓜勢(Alber),其他較少見的有鑰匙勢、獨角獸勢和鐵門勢。每一種勢都包含著攻擊和防禦兩種功能,因此,一套流暢的攻防動作實際上是不同勢之間的轉換。比如,由頂位起勢發起針對對方頭部的一記下劈(Oberhau)之後,可以立馬上步來一記上劈(Unterhau),這時候即使你的兩次攻擊均未得手,但你的身體已經自然而然地處於牛位防禦的狀態——劍尖直指對手的麵部,對手即使想反擊也無機可乘,不得不掂量一下了。
牛位防禦實際上也是一種攻擊動作,他能在防禦對手從上至下斬擊的同時發動刺擊,直指對方的麵部、頸部或胸部
在這一劍術體係中,攻擊被精確地分為劈砍、突刺和拖割三種。從一個勢中常常可以發起三種不同的攻擊,其中劈砍是人類最本能的動作,最容易掌握,因此招式也最多。而突刺最隱蔽也最致命,因此常用於突襲和出人意料的反擊。拖割的傷害程度最輕,但對於由一堆脆弱的骨頭、韌帶和血管組成的手部來說足夠了,因此,它常常用於交劍時順勢而下對手部的攻擊。
針對手部的拖割不需要多大力量就能讓對手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
隨著市民階級的崛起和各種公私決鬥的流行,16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湧現出一大批劍術學校,也誕生了約阿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這樣的大師。他將德意誌劍術進一步理論化、科學化和體係化,其所著的《劍鬥藝術》(Grundtliche Beschreibung der Kunst des Fechtens)一書構成了歐洲曆史武術(HEMA)複興的基礎。他通過梅耶方塊[33]進一步精確了長劍劈砍的八種線路,學生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按照1234–4321順序發起劈砍均能保持自身處於從一個勢向另一個勢轉換的過程,換句話說,時刻處於可以隨意切換攻擊與防禦方式的狀態中。
同時,梅耶還在地上標記了步法的線路,使得學生的步法、身法和劍法能更快融為一體,這與現代體育運動訓練中使用標記碟訓練運動員的方法非常相似,可見當時德意誌地區劍術學校的訓練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這裏走出去的劍客們,其水平也可想而知了。
梅耶的訓練方法與現代體育非常相似,注意地上的線路
德意誌雙手劍術不僅可以用於長劍和手半劍,也可以用於長度更加誇張的戰陣武器大劍(Claymore)和德意誌雙手大劍(Zweih?nder),後者因為是曆史上著名的德意誌雙手劍士(Doppels?ldner)的武器而尤為著名。
德意誌雙手劍士又可直譯作都卜勒武士(都卜勒即德語“雙份”的音譯),或意譯作“雙餉劍士”。都卜勒武士是16世紀德意誌傭兵部隊中的精英武士,其軍餉是普通士兵的兩倍。他們常身著製造精良的馬克西米利安半身板甲,下半身穿著造型誇張的切口裝,使用一把通常超過55英寸(約140厘米)甚至達到67英寸(約170厘米)的長劍。他們負責在戰爭中衝擊由4~5米長的長槍構成的方陣,用雙手大劍斬斷前排士兵的長槍,力圖在槍林中打開缺口,進而衝進密集的長槍兵陣中大肆斬殺,掀起一場殘肢斷臂的血肉風暴。都卜勒武士通常是所有雇傭兵中作戰最勇敢、技藝最高超的人,在軍隊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德意誌雇傭兵的每一個四百人的連隊中,大約有一百名都卜勒武士。
衝擊瑞士人槍陣的都卜勒武士,這樣做的死亡概率非常高
因為德文水平的緣故,許多國內資料常常把都卜勒武士和另外一種先鋒部隊——淒慘無望隊(Verlorene Haufe)——混淆,誤以為兩種部隊是一回事。實際上,淒慘無望隊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由一些犯了軍法的罪犯、俘虜和倒黴鬼組成的裝備很差的部隊。他們負責作為先鋒試探敵人的火力,或是自殺式地衝擊敵人的長槍方陣,為己方的火槍手贏得裝彈時間。他們寄希望於能在戰場僥幸活下來以獲得免罪的機會,作戰時通常打著一麵深紅色的“血旗”,這旗幟往往也象征著他們的最終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