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在宗教、神話、傳說交織的迷霧之下,日本刀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武器呢?

常見的日本刀分為太刀、打刀、脅差、短刀、雉刀五種。從廣義上講,凡擁有上述五種刀之外形的刃物,都可以稱為日本刀。從狹義上來說,隻有用日本鐵煉出的鋼材按照日本傳統方式鍛造、研磨和裝配的刀,才算日本刀。我們平時所說的日本刀,一般指狹義上的日本刀中的太刀和打刀。

▲太刀是日本刀中比較典型也比較華麗的一種

此外,日本刀的熱處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物理特性。日本刀多采用覆土燒刃的方式對刀身進行熱處理,刀匠常用砥石粉和黏土塗抹刀身,所裹土漿從刀脊到刃口由厚變薄,刃口處通常不塗。淬火時,包裹土漿較厚的刀脊處冷卻速度較慢,能獲得軟而韌的物理特性,而刃口處直接接觸水,冷卻速度較快,能獲得堅硬的物理特性。如此一來,一把刀的不同部位就獲得了完全相反的特性。此外,由於土漿在刀身上敷設的厚薄、形狀不同,刀身上會留下花樣繁多的熱處理痕跡,術語稱之為“刃文”。明代武術家唐順之曾作詩稱讚日本刀“重重碧海浮渡來,身上龍文雜藻行”,說的就是這種紋路。

這種獨特的熱處理方式顯然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產物,筆者經手的多件兩漢時期出土的刀劍和矛頭,都帶有明顯的覆土燒刃造成的刃文,研磨去肉後寒光四射,遠勝許多明清時期的庸品。日本繼承了這種獨特的熱處理工藝並將其發揚光大。在宋元之際,日本的鍛造和熱處理水平已經超越中國,到明代已勝出中國頗多。上文提到的唐順之在詩中說“聞道倭夷初鑄成,幾歲埋藏擲深井,日淘月煉火氣盡,一片凝冰鬥清冷”,這說明他不太了解日本刀的鍛造和熱處理工藝。同時代的學者宋應星也說“倭國刀,背闊不及兩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複倚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刀劍鍛造工藝不但遠不及日本,而且連自己最初的鍛造和熱處理工藝也不甚清楚了。

這樣的鍛造和熱處理方法創造出的產物就是日本刀,它擁有同時代多數同類刀劍都不具備的刃口硬度,對無防護的人體具有出類拔萃的斬切力。此外,由於韃韝冶煉法的效率不高,古代人常需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才能完成一把刀,且要經過頗多波折,因此,早期製刀時很容易失敗。這種在古代堪稱駭人的殺傷力和複雜而曲折的製造過程,使古代日本人產生了刀中有靈的原始崇拜。這種原始崇拜又和日本本土的神道信仰相結合,產生了一係列富有宗教色彩的傳說和神話。這些神話和傳說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關於日本刀降妖除魔、斬殺魔物的,比如有關鬼丸國綱和童子切安綱的傳說;第二類是關於日本刀出類拔萃的斬切力的,比如有關伊達政宗的佩刀影秀的傳說;第三類是關於一些“妖刀”“凶刀”的怪談,以“村正妖刀”的傳說最為流行。通過這些傳說,我們可以窺探與日本刀相關的傳說的曆史形成過程。

歌川國芳所作的著名浮世繪《相馬舊王城》(相馬の古內裏)

描繪了源賴信的家老大宅光國降服骸骨妖怪滝夜叉姫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