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自幼便受到了將門家庭的熏陶,他聰慧睿智、機敏過人且又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特別尚武。“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光輝的軍事思想和一些高深的軍事論斷曆來都倍受曆代軍事家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一致地尊崇為“兵家之祖”。就連戰國時代的吳起、孫臏和尉繚等眾多的軍事家都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首屈一指。然而在這些功成名就的背後,有著孫武數不盡的悲酸痛楚,當他被吳王夫差聽信小人讒言而日漸疏遠時,當好友伍子胥因敢言直諫而遭遇刺死時,他內心怎麽會心如止水?定是萬般的躁動和悲哀,無奈之下他也隻能歸隱於山林,潛心去整理他早年的軍事主張,流傳於後世,令我們能夠經久地傳承下去。
孫武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曾經率領著吳國軍隊大破楚軍,一度占領了楚的國都,幾滅亡楚國。他的巨著《孫子兵法》遠遠超出了與他同時代的兵法著作,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所廣泛推崇,更是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身為後世的我們,被譽為“兵學聖典”而置於《武經七書》之首。然而當夫差自得於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不再重用功臣反而輕信小人之時,孫武心中百感交集,焦躁不安,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眼看著夫差鑽入了勾踐設下的圈套之中,大好的河山即將拱手讓人,悲憤的孫武心灰意冷地歸隱於山中了。
孫武從小就聰慧睿智,機敏過人,並且他十分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除此之外孫武還繼承了他的祖父和父親對軍事的偏好,自幼特別尚武。成年後的孫武在吳國行事,他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通過斬姬練兵很快得到了吳王的賞識。當時的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齊心協力的治理之下,內政和軍事上都大有起色。因此,吳王把他們兩個人視為左膀和右臂。闔閭在孫武和伍子胥共同輔佐的經國治軍下製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而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此後的幾年在爭霸戰爭中吳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開始了對越國的征戰。第一次對越作戰中闔閭受傷後不久便病死了,夫差子承父業,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佐下,夫差在會稽山大敗越王勾踐,完成了報仇雪恥的大業。勾踐頗有心機向吳屈辱求和,夫差卻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不想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在此之後,吳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終於爭得了霸主的地位。伴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逐漸開始自以為是,不再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也開始不太重視,反倒重用了奸臣伯嚭。終於臥膽嚐薪的勾踐用美人計把夫差迷惑得不可自拔,在奸臣的挑撥下,夫差製造借口逼死了伍子胥,並且扔到了江中不給安葬,一切盡收眼底的孫武看到了夫差的無藥可救,最終心灰意冷了,於是便躲進山林中開始了自己的軍事書籍的編著。
夫差把伍子胥置之死地,使孫武深刻地認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追隨闔閭和夫差征戰數十年的他心中怎能不淒涼,看見浴血奮戰換來的大好河山就要煙消雲散他又怎麽能夠不躁狂?伍子胥的死像是對他敲響了警鍾,他隻能收起他那份執著於為國盡忠盡力的心意,悄然地歸隱深山,根據自己長年累月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了他的兵法13篇,使這部著作更臻完善。
孫武的一生以伍子胥被殺為轉折分為了兩個時期。前期的孫武對吳國可謂是盡心盡力,他並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謀略家。他雖為一個大將軍,然而他並不是崇尚武力來求得自己的功成名就,他警告國君不能夠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後,以國家利益為尺度作出決策,可見他對吳國是用心用情去參政的。成就霸業後的夫差早已拋開了自己為君的準則,變得日益昏庸,沉迷於酒色,棄國家安寧於不顧,最終鑽入別人設好的圈套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孫武竭盡所能地規勸夫差,然而夫差早已色迷心竅,親小人而遠賢臣,到了伍子胥被夫差逼死,並且不予以安葬,這使同樣是功臣的孫武徹底絕望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伴君如伴虎倒不如歸隱於山林,從此孫武銷聲匿跡,留給後人的卻是價值連城的兵家瑰寶。
對於一個臣子來說,最大的幸事莫過於得到君主的賞識,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國家多做一些事情。然而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縱觀孫武的一生,他為吳國幾乎耗盡了畢生的心血,當他看到伍子胥的下場,他仿佛也同樣地看見了自己,他選擇歸隱於山林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總結,終於有了一部較為完善的《孫子兵法》為後人所傳承、所學習,而不是堅持著去撞夫差的南牆。這也同樣留給了我們後人一個啟示,或許轉身便有轉機,不用一味地糾結於一個方向,當我們換一種思維時,或許就可以換一種心境,就可以成就另一份更有意義的事業。
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毛澤東
2500多年前中國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對於研究該時代的戰爭是很有幫助的。
——利德爾·哈特
采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理,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
——大橋武夫
《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仍有其運用價值。
——霍吉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