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一位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傑出軍事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甚至他連自己真實的姓名都未曾留下,隻是因其曾經遭受陷害受過臏刑,兩塊膝蓋骨被砍掉,故史書上稱他為孫臏。孫臏內心是悲憤的,在孫臏自己眼中看得重於泰山的昔日同門情意,卻在龐涓的心中居然敵不過權力,敵不過功名利祿。他看見龐涓因為妒忌自己的才華唯恐動搖他的地位,竟對自己狠下毒手露出猙獰的麵孔,躁動的掙紮過後,他終於在精神上振作起來,成為了齊國軍事謀略上的支柱;而龐涓自然最後也成了孫臏的手下敗將,一命嗚呼。
在孫武死後100多年,又有了一個同樣有著軍事天賦和才華的孫臏。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但是孫臏的一生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殘,早年的他是那麽謹慎好學,處世厚道,交友甚篤,與龐涓相比可真謂是大有君子風。然而龐涓因妒生恨,對孫臏竟能做出那麽卑劣的行徑,使得孫臏痛心疾首,或許身體上留下的殘疾隻是外在的,而內心受到的傷痛才是致命的。痛苦、躁動的感情糾葛著他。他隱忍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終於在齊國大顯身手,又那麽巧合地在戰場上與龐涓成為對手,龐涓怎能敵得過孫臏的智慧,最終也是難逃一死。
孫臏是戰國中期的齊國人,少年孤苦的他年長之後和龐涓一起從師於鬼穀子去學習兵法,學習的當時就已經顯示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卻不料,他會因此而遭人暗算。後來的龐涓去為魏國服務,擔任了魏惠王的得力大將軍,但是他想到了孫臏便開始日益心生不安,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唯恐有朝一日他會在軍事上壓倒自己,於是便暗地裏派人請孫臏來。當孫臏去到了魏國之後,龐涓唯恐他比自己更有才幹,很是妒忌孫臏,於是就捏造了種種的罪名,根據當時魏國的法律用刑挖去了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且還在他的臉上刺上字,龐涓想用這樣的方法使得孫臏這輩子再也沒有辦法在人前露麵。但是孫臏卻又怎能甘心?他隻能隱忍著去裝瘋賣傻,等待著機會逃出龐涓的手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孫臏這才伺機以一個受過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會見了齊國的來使,向他遊說。一番交談過後,齊國的使者認為孫臏的才能奇異,於是就設法偷偷地載著孫臏回到了齊國。由此孫臏的生活才有了轉機,因為他超人的軍事天賦,很快在齊王那裏有了威望,他的軍事才能也由此得以實施。在戰場上相遇的孫臏和龐涓棋逢對手,“圍魏救趙”之戰中龐涓大軍全軍覆沒,並且生俘了龐涓。然而孫臏並沒有殺龐涓以報自己被其迫害致殘的深仇,而是念及情分,把他放回魏國。這雖然是違背了他自己“覆軍殺將”方是全勝的殲滅戰的思想,但是,孫臏寬宏大量的大將風度卻顯露無疑。這樣的胸襟在戰國當時殺人成風、戰爭經常的時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10餘年之後,兩軍再次交戰,孫臏用計,龐涓在劫難逃,最終在馬陵道兵敗自刎。由此這段恩怨作一了結。
早期的孫臏是善良毫無戒備之心的,在他遭到原本情同手足的同門師兄的迫害的時候,他內心的悲涼是難以言喻的。麵對薄情,更麵對身體上的殘疾,還有他那成就一番事業的理想,他迫使自己走出煩躁壓抑的情緒。然而他也是充滿智慧的,他也有著隱忍的性格,能夠巧妙地伺機從龐涓身邊逃走,最終能夠在齊王的身邊大有作為,成為了繼孫武以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當他生俘了龐涓之後,卻依舊能夠念著舊情放了他,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寬容,壓抑了多少的憤恨。但是對手畢竟是對手,龐涓最後的結果是他給自己挖下的陷阱,怪不得別人。
曆史上的孫臏的的確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深知忍字秘訣的一個人。當他麵對著命運的不公之時,麵對著所謂的“朋友”的誣陷之時,他仍舊能夠忍隱不發,潛心地等待著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一份驚人的耐力,同時更是要有著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孫臏雖然身體上有了殘疾,臉上也被刻了永遠也抹不去的痕跡,但是外在的一切缺陷根本不會掩蓋住他的智慧和光芒,他以他的才華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贏得了自己算得上輝煌的下半生。孫臏同樣也是一個寬容的人,當龐涓被他俘獲時,他並沒有伺機尋求報複,而是以一顆博大的心去把舊事釋懷,這又需要一份怎樣的容人之心,需要有多麽高的思想覺悟,這絕非一般的等閑之輩可以做到的。孫臏的隱忍,孫臏的智慧與才華,孫臏的寬廣胸懷,都為我們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我們後世應該學習的典範。
透過曆史的鏡子,在孫臏之後又有多少人身上有著孫臏的影子。有些人身處困境,但是總能有一顆堅定的心走過人生的泥濘;有些人雖然身體上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但是他們卻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所特有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使他們甚至能夠比常人更加熠熠生輝。當內心為某些事情而牽絆,斤斤計較而狂躁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人根本無法跨越自己、突破自我,那麽或許他們就將會被困難踩在腳底。而那些走出挫折、跨過挫敗感的人們,就會以一份新的麵貌迎接新的人生,從中找到新的歸宿,越來越靠近成功。
曾嫌勝己害賢人,鑽火明知速自焚。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
——唐五代·周曇《孫臏》
化友為敵,欺人人欺,妒嫉是這場戰爭(馬陵之戰)極具戲劇化的內涵所在。
——韋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