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是戰國末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名將,他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在趙國服侍了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君王,經曆了大約50多年的戎馬生涯,他南征北戰,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趙國的興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悼襄王時期,雖然廉頗忠君報國之情有增無減,一片誠心,然而他卻處在了“君王懼、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難環境之中。當他“奔魏大梁”之後卻依舊心係趙國,當趙國受困於秦國之時,廉頗以“一飯鬥來,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是在奸人的曲解之下,廉頗最終未能如願重新馳騁於沙場而鬱鬱而終。
廉頗是一位忠君愛國、善改錯誤的曆史人物,千百年來“負荊請罪”的故事依舊流傳,從而也使得他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瑕不掩玉的名將、一位有著獨特個性的優秀軍事家,深受古今中外人們的無限崇敬和愛戴。由於他對奸佞小人的嫉惡如仇,耿直的性格使他在不經意間為自己政治上的沉沒埋下了禍根,廉頗在其進入晚年的時候被迫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遭到小人的詆毀離間而奔走於他國的廉頗陷入了深深的痛楚和失望之中,滿心希望再次能夠委以重任,卻不想到死都沒有盼到那一天。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係。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這並非隻是他個人的不幸與悲哀,也更是國家的損失。
趙惠文王在位時,正值藺相如的青年時期,那時候他與藺相如一起創下了不少的曆史佳話。最有名的就當屬廉頗“負荊請罪”的“將相和”了,雖然這件事上暴露了一些廉頗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在眾人口中廣為流傳,兩人從此結為了刎頸之交,生死與共。也正是由於廉頗和藺相如交和,才能夠使得趙國內部上下團結一致,都能夠盡心報國,也由此使得趙國能夠一度強盛,成為了東方諸侯阻擋住秦國東進的一座有力的屏障,秦國也在此後的10年之間未敢攻趙。
到孝成王時,長平之戰中秦國使用了反間計,使得孝成王認為廉頗怯戰,並強行罷免了廉頗,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而代之,最終長平之戰以失敗告終,40餘萬趙兵被坑殺。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將近50萬的精銳部隊,此後國力大大地削弱。於是秦國借此時機又發動了邯鄲之戰,然而在以廉頗為首的眾官兵的浴血奮戰下和廣大趙國百姓的支持下,最終取得勝利。此後又有燕軍來犯,廉頗主戰大獲全勝,使得趙國在七國之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趙國的實力,並且鍛煉了趙國的將領。在孝成王末年,廉頗又帶兵攻取了魏地繁陽,從而說明趙國國力逐漸開始恢複。直到了悼襄王即位之後,襄王十分昏庸,聽信了當時奸臣郭開的一些讒言而解除了忠臣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了廉頗。廉頗也因為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後,離開趙國投奔了魏國大梁。此後當趙國多次為秦國所困時,襄王再次想到了廉頗,派人去探是否可用,使者被奸人所收買,曲解廉頗意味深長願再次為國盡忠的含義,使得廉頗最終也未能達成心願,由此鬱鬱寡歡,不久便與世長辭。
在關於廉頗的戰例記載之中,他幾乎沒有一次失敗的記錄,可以說廉頗就是一個戰神。然而蓋世的英雄遇上昏庸無道的昏君和奸佞的小人,這不僅使廉頗個人受到打擊,連國家的穩定都受到了破壞,比如說長平之戰的悲慘結局。這也就充分地證實了廉頗的“人在陣地在,人去軍隊亡”的一個客觀的事實,從而使廉頗名列中國著名成功軍事家的行列之中,相比於行列中其他人而毫不遜色。
廉頗不僅有著軍事家威猛過人的勇氣和十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的優良品德也表現在多個方麵。他本身具有著政治家的品德風範,他可以以國事為重,在關鍵的時刻能夠勇於挑起重擔,更敢於戰鬥,特別是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然而可悲的是趙國的國君卻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趙孝成王之後,主子昏庸,奸佞當道,逼得良才出走,客死他鄉,邊塞良將飲恨喋血,不能戰死沙場,卻屈死在昏君佞臣的手裏,最終導致亡國。廉頗也為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別人眼中熠熠生輝的才能卻不能被君主所賞識,立下了汗馬功勞卻還是被猜忌和防備。廉頗的內心必然受盡了煎熬,躁亂與憤懣堆積了他整顆心髒。懷才不遇既是廉頗個人的悲哀,更是國家的不幸。有一篇古風寫出了當時趙君的昏庸:“可歎趙地多瘦土,良木稀疏謬木稠。白雲山石鎖虞卿,沙邱宮牆困主父。紙上談兵誤世稷,夢裏聞琴植禍梏。相如豪氣成故事,廉頗長戟生楚鏽。越奢遺言難矯枉,李牧冤魂不瞑目。廟堂有蟲蠹棟梁,邊塞無將守疆土。拍案寄語太史公,筆伐奸佞力未透。徜使靈台雄主在,西秦帝業肯成否?”趙國的敗落不免惹人深思。
古人雲:“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廉頗的現象便是一麵鏡子,廉頗文化的研究對於今天來講同樣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當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視時,並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就此放棄了對夢想的執著,還是應該依舊保持著良好的心態,去挖掘自身更深或是更廣的潛力。此外,妒忌是人們進步的敵人,我們應該在第一時間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像廉頗一樣敢於承認和改正,這才能使我們的人生越走越完美。
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係。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
——北宋·司馬光
秦敗於閼與,反攻魏幾。廉頗救幾,大敗秦師。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