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是我國古代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之為“兵仙”、“戰神”。可以說古時候的“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楚漢之時人說他“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然而人無完人,韓信由於性格和個人品質上的一些弱點,幾次在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躁動而聽信讒言,加之在政治上的嚴重失誤,最終死於非命,並被誅滅三族。一代名將,死非其所,令人扼腕歎息。當然如韓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他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這對於他最終的遭遇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

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又一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是用兵靈活。韓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一位將領,他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出作品。同時韓信也是一位謀略家,他在漢拜將時的分析言論,成為了日後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全軍的統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其中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方麵的理論家,同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證明了韓信是一個有才識和天賦的將領,但是正是這些成就也使得韓信自身的性格缺陷暴露無遺,浮躁的心境使他不斷地邀功,更變得越來越目中無人,並且動了大逆不道反叛的念頭,這些舉動無疑會將政治上並不成熟的韓信引入絕境。

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政治上卻是十分幼稚的且缺乏政治主見。當韓信引兵東進擊齊之時,明明得知謀士酈食其已遊說齊國歸漢,然而韓信為了邀功,聽信了辯士蒯通的讒言渡河攻齊,這樣一來必然造成了軍隊不必要的犧牲,且斷送了特使酈食其的性命,更使劉邦背上了背信棄義的惡名。這無疑會使君臣之間的關係有了陰影。當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歸楚時,韓信雖然以漢王對其有知遇之恩而回絕,但是當蒯通用相人術勸說韓信,挑撥其與漢王的關係時,他未直接自立為王,卻在漢王“滎陽之急”時討王封賞。對於類似於這種乘人之危、逼宮似的做法,君臣之間必然將會產生裂痕。當劉邦約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之時,二人並未如期南下,而是擴大了封地之後才出兵。這無疑進一步加深了裂痕。劉邦在勝利之後就馳入韓信的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改封其為楚王。然而此後的韓信依然不懂得稍作收斂,明知道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昧是劉邦當時正在追捕的逃犯,卻還是收留了他。當劉邦說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之時,韓信再次搖擺不定,最終賣友求榮,劉邦終於不能容忍韓信這個威脅便將其軟禁在身邊,貶他為侯。被貶之後的韓信深感內心不平衡,怨天尤人,稱病不去上朝,對同僚也毫無尊重可言,最終大家對他的同情也沒有了,在呂後和蕭何的計謀下喪命。

韓信沒有敗在戰場之上,卻著實敗給了自己,這並不能全怪統治者“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而是韓信的私心著實太重。他雖然是一個有功之臣,卻因為自己的功勞大而一味地縱容自己,並且趁人之危,逼宮似的邀功請賞,要求封王封地,這些過激的行為怎能讓一個君王安心?韓信因為軍事上的天賦使他很快成功,卻又因為這些功勞使他的心越來越浮躁,變成了一個孤傲甚至不把君王命令放在眼中的人,這樣的做法也有損於忠義。韓信在政治上的幼稚,是斷送他性命的根本原因。

在那個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的年代裏,在這些叱吒風雲的將領之中,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當屬一位世間奇男子——韓信。從軍事才能上說,韓信可謂是無人能敵的,他用他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爭得了江山。然而韓信又是愚鈍的,在政治上是極其幼稚的。他聽信奸人的蠱惑,如浮萍般搖擺不定,要求封王封地,包庇罪犯,這無疑一次又一次刺激著劉邦緊張的神經,一步又一步地觸及劉邦的底線,最終難逃一死。這樣的後果來自於韓信成事之後的躁亂與狂妄,貪圖於自身的權力和名望,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又對朝廷的同僚惡言相向,毫無尊重可言,狂妄自大的韓信終於使人們由對他的同情轉向對他的厭惡,在呂後與蕭何共同設計下一命嗚呼。一代名將,卻死非其所,實在是令人扼腕歎息。

審視韓信的一生,我們不僅充滿了歎息,他好不容易得到了明主的賞識,也衝破了層層的難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他在與君主、與群臣共處的幾年之中未能學會和人如何相處,而是一味地認為自己取得了巨大的功勞,甚至不把劉邦放在眼中,大事未成便開始邀功請賞。身為後人的我們也應該從中參悟出一些道理,當取得了一些成績之時不能開始驕傲和浮躁,這種情緒隻能使得我們失去對事物的判斷和辨別能力,做出一些難以挽回的錯事,可能會使原本得到的又統統喪失。這種情緒無疑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阻礙我們進一步成長。

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嚐與敵人血戰者。予放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詞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明·茅坤

觀信引兵法以自證其用兵之妙,且又著書三篇,序次諸家為三十五家,可見信平日學問本原。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嚐試者。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

——清·王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