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了“周郎”之美稱。周瑜精通於軍事,同時又善於音律,江東向來都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指揮的赤壁之戰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然而周瑜雖有大才,可惜心胸卻狹窄。所謂“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躁動之心的真實寫照。因為諸葛亮的相貌偉岸和經天緯地之才,引起了周瑜嫉妒之心,當諸葛亮一句“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直戳到周瑜的心髒,使周瑜口吐鮮血,抑鬱成疾,直到死都不能瞑目。身為一位將才未能死於戰場,反倒敗給了自己心緒的躁亂與妒忌,不得不令人深感惋惜。

周瑜這個名字,雖談不上是家喻戶曉,但至少是名揚中外。但是終歸是人無完人,“既生瑜,何生亮”,這無疑也暴露了他的性格上的缺陷。周瑜也算是一代梟雄,論智謀,他和諸葛亮不相伯仲,但他才華橫溢、智計百出卻無容人的胸懷,他未曾去對自己躁動的心態加以抑製,反而縱其發展。為將者要有廣闊的胸襟,而他的胸襟著實太小,因而留給後人一個小肚雞腸的印象。諸葛臥龍三氣周公瑾,周瑜妒才,他不能容忍別人超越他。也正是他的心胸太狹隘,所以是他自己把自己給氣死的。“既生瑜,何生亮?”狹隘的心態使得他在36歲的大好年華吐血而亡。

圍繞周瑜與諸葛亮的較量,便有了“諸葛臥龍三氣周公瑾”的傳說。據說孔明智激周瑜,周瑜和諸葛亮約定,由東吳先去攻打南郡,這結果是周瑜身中毒箭,強忍傷勢將計就計引出南郡守軍大敗曹仁,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周瑜當時便氣得金瘡崩裂。此謂第一氣。再者,便是現在俗語“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由來,當時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想以替孫小妹招婚的名義來誆劉備到江東然後將其殺掉。然而不料結果卻是劉備根據孔明的錦囊妙計成功地娶到了孫夫人。周瑜又欲用聲色去迷惑劉備,想使劉備長期的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從而喪失掉雄心。諸葛亮又使用妙計使得劉備能夠安然地返回到荊州,並且在此其中還讓周瑜中了埋伏。當士兵譏諷周瑜說道:“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被氣得吐血。再次,劉備向東吳借取了荊襄九郡,以圖謀發展和更加地壯大自己,然而東吳卻因怕日後對自己構成威脅,曾經多次去要求歸還荊州。劉備與孔明以攻取了西川之後必還荊州為由,卻又遲遲不肯去攻取。周瑜氣急敗壞,想出了過道荊州去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因為攻取西川必經荊襄,周瑜實則是為了攻取荊州。諸葛亮識破他的想法,從而使得周瑜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複發,大呼三聲:“既生瑜,何生亮。”沒回到柴桑,就在巴丘一命嗚呼了。

周瑜絕對不是一個才華上亞於諸葛孔明的人,假如他的心態可以擺正,而不是妒忌和斤斤計較別人比自己強的地方,也不會英年早逝,相信還會有如同赤壁之戰這樣傳奇的戰役發生,相信他的智計百出也會流傳許多在民間。周瑜在他36歲之時一病不起,曆史記住了他韶華盛年的模樣:“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可能並不是一件憾事。然而周瑜縱有大才,可惜卻是心胸狹窄。諸葛亮卻是相貌偉岸,又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周瑜所生的嫉妒之心,是他心中的病根,是他無法端正自己心態的結果,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態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由此可見,心態就如同是一匹脫韁了的野馬,既可以馳騁萬裏,同樣也可以踐踏莊稼,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用熟練的技巧去馴服、去壓抑。心態就如一股流水,它既能夠滋潤禾苗,也同樣能夠顛倒毀滅一切,這都說明需要我們用成熟的人格去為之引流。當年的李世民能夠以其寬容的心態去接納直言敢諫的魏征,君臣攜手共同開創了名揚古今的“貞觀之治”。而曹操卻以其“寧負於人”的偏激錯誤的心態獲得了千古的罵名。由此觀之,心態能夠左右一個社會人的社會際遇。擁有良好的心態便是決定於一顆寬容偉岸的心,決定於有一個成熟的思想。它是心靈的愈傷劑,能夠為你撫平心靈上所遭受的傷痕。同時它也是生活中的調味劑,使你的生活中充滿了甜蜜和美好。而偏激就如同周瑜的不良心態,猶如心靈上的鏽跡斑斑,這種特殊的“鏽”的傳染力極強,它會讓一個人的心靈逐漸鏽死,從而使你變成一個麻木沒有知覺的人,也從而使得我們自己的生活變得乏味,並且充滿著仇恨和自私。

通過曆史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個傳奇的曆史人物,我們在欣賞到他的才華與光輝事跡的同時,更不能忽略了這樣一個曆史人物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從了解和學習中揚長避短。我們應該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當看到別人的才華優於自己之時,並不應該產生妒忌的心理,永遠謹記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名言警訓,更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像周瑜一般因妒喪命,實在可惜了一身的才華。

公瑾卓爾,逸誌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叁分於赤壁。惜其齡促,誌未可量。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麵。桓桓魏武,外讬霸跡。誌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袁宏《三國名臣讚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誌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南宋·陳亮《史論酌古論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