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東漢末年著名將領,他從劉備起兵開始便追隨於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關羽的人品也是值得人們稱頌的,當時曹操縱虎歸山,成全了關羽之義,難能可貴,然而關羽報恩後去,進退雍容,也教人心折不已。當時關羽明言“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可謂光明正大、不諱。當關羽殺死了顏良之後,曹操對他厚加賞賜,然而關羽卻“盡封所賜,拜書告辭”,可謂磊落坦**,更是恩怨分明。然而人無完人,關羽的身上有著不少的缺陷,他的自負的個人英雄主義,使他不聽他人之言,躁動的心緒使他變得偏執不堪,加上用人的不當最終導致了他“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同死,讓人不勝欷歔。
關羽的一生忠義無雙,被中國人稱為“關公”。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奉為武聖。在文武廟中,他與孔子並祀,可見關公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多麽完美的形象。關公已經成了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是忠義的化身。他經曆代朝廷褒封,在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然而縱觀曆史和一些典著,也不難發現關於關羽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未經神話渲染的關羽也有著常人的一些躁動和自負。“大意失荊州”並不是不留神就把荊州丟了,照《資治通鑒》的史實上看,關羽的失敗來源於他一係列的失誤,他性格上的主要缺陷也暴露無遺。
就當時的政治時局,在外交方麵,其與東吳的戰略聯盟夥伴關係是蜀漢集團最為重要的資本之一。而當孫權向關羽求親,要為他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之時,關羽卻一口回絕,而且還詬罵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更是讓孫權氣上加氣。而當時正值關羽北伐,大破曹操的手下於禁,並且接收了他的部隊,糧草不足時居然跑到了孫權的領區去搶糧。在此之前,劉備借荊州而不還已經鬧得是不愉快了,以湘水為界來平分荊州才使得雙方得以和解,這時候關羽還跨湘水而開孫權的糧倉就食,也就無疑等於是撕毀了和約,孫權自然也就找到了出兵的合理借口,遂即全軍出動,給了關羽那致命一擊。而最致命的當屬關羽用人不當,他沒有把大本營托付給最有才幹的人。關羽把基地留給了糜芳與傅士仁,此二人能力不足,因此供應前方軍需常常不能及時,張口即來的關羽總是大罵著“等我班師,軍法伺候”,兩人遂生叛變之心。從而也成全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呂蒙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荊州,又一仗不打就擊潰關羽大軍。可以說關羽是英雄主義過強的一個人,關羽也隻是一個很好的將領,而在他的身邊也都是一些聽命行事的人,所以他也才會把重要的後方基地留給了兩個蠢材,並且大軍在外,也不曾看到有哪位謀略之士能夠為他出謀劃策,由此可見的是,關羽的軍事行動幾乎就僅僅是他一人去掌握的。關羽的“大意”不僅斷送了他們父子的性命,同樣為劉備的整個政權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麵結果。首先劉備從四川起兵東征企圖為關羽報仇,不想卻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慘敗於夷陵。其次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大軍所設計的戰略是:“雄據荊、益二州,外連東吳,內修政治,然後兩道北伐,統一中原,恢複漢室。”然而不想最後卻因為關羽那致命的、所謂的“大意”,“隆中對”的戰略破壞殆盡,兩道的北伐成了六出祁山,蜀漢的大業也終於無法完成,實在令人惋惜。
柏楊所做出的評論是非常好的:“當年的漢高祖劉邦能夠把基地關中留給蕭何去駐守,而劉秀也能夠把基地河內留給寇恂來主持,梟雄曹操亦能夠把許縣屯田交付給棗祗,由此可見有指揮才能的人都會把基地托付給軍隊中最有才幹、最能勝任的人,用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與兵源,卻隻有關羽任命兩個自己最不信任的蠢材去守基地。”在關羽的大軍之中所有的光彩無疑都是定格在他本人騎著赤兔馬、揮著青龍偃月刀就能戰無不勝的光輝的時候,在關羽的自負和大英雄主義的映襯之下,別人的價值都體現不出來,其他人又能如何被激勵?如何去甘願效忠呢?
在當時雖然對故主的忠誠依舊是東漢士風的一種外在的展現,但是關羽所能展現出來的博大精神卻格外光明正大,絕非像同一時期的一些忠於故主的行為。這可以說關羽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崇高的人格特質的,這是一種內塑的天性,而非因外在的風氣所能夠導致的。孟子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疑關羽就是這樣的一位敢作敢為的大丈夫。然而關羽之所以會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個性的驕矜不容人,且缺乏一個成型的圓滑的政治手腕來處理荊州的問題,最後他在外兩麵受敵,又遭受到了內部下屬的無情反叛,最後隻能是不得不敗。據說當時劉備稱帝,封了五虎上將,其中有一個像老兵一樣的人物黃忠,當時的關羽就恥於與他並列而大發雷霆,差一點不肯受封,由此可見他是如何自負的。他甚至連孫權都不看在眼裏,而自比為虎,比喻孫權為犬,這點就能把關羽的浮躁徹底地顯露出來了。
身為後人的我們以史為鑒,可知興衰。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應該小視別人,而大視自己;反之,縱使一個人再有如何的才幹,也都不會有好的下場,這就有如關羽。傳媒介質中時常報道著某某著名的企業家、某某傑出的青年、某某名星、某某行業的大王突然栽下馬來的可悲的消息,在當我們分析其“走麥城”的原因之時,往往都是如出一轍的說法:受某某思想的影響,經受不住某某的**,或者是把握不住自己,於是鋌而走險。我覺得,這樣分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失於膚淺,或者說這說得很不全麵。對名人馬失前蹄,隻分析其個人的因素,沒有分析其環境影響的因素。很多的人除了驕傲以外,都是人們給捧殺的。由此更應該給我們現代人以啟示,不能為浮躁的內心改變了我們為人的目標和初衷,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赤麵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三國演義》
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淩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呂蒙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