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南宋江山,淪落半壁,嶽飛當時懷著一個怎樣悲切卻又無奈的心情寫下了這首震撼人心的《滿江紅》呢?嶽飛是一位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和抗金名將。他憑借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被譽為是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和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他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之一,他也是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然而英雄難遇聖君,滿懷抗金報國的嶽飛最終也難逃奸人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令人痛惜。

嶽飛作為中國古代曆史中的一員猛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已深深地震撼著中國各族人民的心。嶽飛在出師北伐、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之下所寫的壯懷激烈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然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一篇佳作。嶽飛率領的軍隊被稱做為“嶽家軍”,“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是民間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提到嶽飛就無法回避令世人所唾棄的秦檜,一句“其事莫須有”,就使一位忠臣良將的性命就此葬送。“靖廉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一段書寫出了嶽飛的淩雲壯誌,但他終生追求的夢想終究還是沒有實現。

嶽飛自北宋末年便從軍參加了征遼戰爭。南宋初他隨王彥在河北一帶抗金,後又參加了開封保衛戰。嶽飛隨軍南下後,在抗金戰爭中多次立功,一直到嶽飛率軍去伏擊北撤之金兵、收複建康府之時,此時的嶽飛已經經曆了大小200餘場戰役,因其英勇善戰而聲譽日高,很快就升任為獨當一麵的將領。30歲之時已經成為了守衛長江中遊的一名主帥。嶽飛一生所念念不忘的便是北伐中原、“還我河山”,他曾經書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豪詞——《滿江紅》,高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然而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卻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就在這要麽班師、要麽喪師的難以抉擇的形勢下,麵對著權臣用事的亂命之下,嶽飛為了保存這股抗金的實力,不得不忍痛而班師。“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這是嶽飛內心的憤怒,對朝廷絕望的呐喊。嶽飛的抗金戰鬥至此被迫中斷。嶽家軍班師之時,嶽飛心係百姓,痛惜百姓的疾苦。為了能夠保證平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嶽飛揚言次日渡河,金兀術嚇得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得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的人民群眾南遷至襄漢一帶,才撤離了中原。此後無奈的是金兀術不費吹灰之力,又重新占領了中原地區。這是多大的悲哀,朝廷的無能怎麽能對得起浴血奮戰的嶽家軍?

回到臨安的嶽飛非但不能因抗金立功領賞,反而立即陷入秦檜和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被誣告為“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他們對嶽飛刑審、拷打、逼供。然而牢獄之外的宋金政府卻正在策劃第二次和議,抗戰派居然成了雙方的眼中釘,金兀術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無奈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的嶽飛居然成了無能政府求和的籌碼,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嶽飛雖然被無情地殺害了,但是他那份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被磨滅的。嶽飛表達了被壓迫的民族的要求,堅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非常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嶽飛真不愧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嶽飛自20歲從軍開始,一直到39歲被害,他的一生戎馬倥傯,戰鬥在了抗金的最前線,並且時時不忘以恢複中原為己任。他所領導的“嶽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地打擊了南侵的金兵。有人曾經問嶽飛,天下何時才能夠太平,他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確,像嶽飛這樣的“既不蓄姬妾又不營私財”的作風正派的官員,在中國古代的社會裏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當時這種危機的情勢下,嶽飛越是廉潔正直,秦檜對他就越是忌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一代抗金名將最終不是犧牲在了他所忠誠和執著的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費盡心力保衛的朝廷之手,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之前,他在供狀上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8個大字。這是他心底最為悲憤的呼喊!不禁令後世之人對他產生了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從嶽飛的身上,我們讀出了一個愛國將領的悲哀,我們看到了他身上流淌著的滾滾熱血。精忠報國、浴血奮戰的十幾載卻換回了“莫須有”的罪名,實在令人心寒。嶽飛雖然死了,嶽飛的精神卻流傳千古;秦檜這個賣祖求榮的求和派雖然殺了嶽飛,卻遺臭萬年,令他的後人都無法抬起頭來,因他而恥。後人甚至在嶽飛廟中都會擺著低頭跪拜贖罪的秦檜,這確立了忠奸的鮮明對比,值得後人思索。這更警醒著後人永遠要像嶽飛一樣昂首挺胸做人,麵對祖國和集體的危難能夠大義凜然地舍棄自己的利益而顧全大局,嶽飛的精神會久久流傳於曆史的長河中,為人們所銘記。

嶽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幹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南宋·文天祥

嶽家軍的戰鬥實踐,證實了它的戰鬥力之特別強大。至於其所以特別強大的原因所在,固與嶽飛平素的操練和教閱分不開,而更加重要的,則是因為具備了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都具體反映出來,嶽飛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隊與人民大眾緊密聯係起來;從而還具體反映出來,嶽飛確實是一個卓犖不群的戰略家和軍事家。

——鄧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