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是盛唐時期享有盛譽的一位著名詩人。在他的文學成就中以七絕詩尤為出色,時人評價說甚至可以與李白的詩作相媲美,也因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就其文學貢獻上來講,王昌齡的詩作流暢通脫,高昂向上,因此深受後人推崇。從王昌齡的詩中我們更能夠領略到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精神,除此之外還深深蘊含了他對下層人民的關懷,體現了一個詩人的寬大視野和博大胸懷。然而才華熠熠的王昌齡的一生卻是坎坷多難的,為官的種種不順使他身心疲憊。他的內心是悲愴的、躁亂的,作為詩人的他也隻能把他的情感寄托於文字之中,然而這溢於言表的才華卻又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王昌齡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所作的詩句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將七絕推向了高峰,故被人尊稱為“七絕聖手”。他的詩作多是抒寫戰士的愛國立功還有思念家鄉的複雜心緒。王昌齡的才華就展現在了他詩歌創作上,語言圓潤蘊藉,此外音調上的婉轉和諧更是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為許多人所欽羨。正因如此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都被推為邊塞之名作,其中以《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這些才華使他贏得了誌同道合人的認可,使他得到了廣大文人的推崇,更使他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和傳誦,但是正因為他的才華,才遭奸人所妒,無奈一命嗚呼,實為可惜。

王昌齡早年貧賤,以從事農耕來生活,即將到了不惑之年時才剛剛中了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他的一生都是屈居於下僚,其中有兩次遭貶,輾轉遊離度日,也可以粗略地說在他30年仕途生涯中,就有20年遭遷謫。宦海的失意並沒有影響到他文壇的得意,王昌齡算得上是盛唐詩壇中的一位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他被稱作“詩家天子王昌齡”。這源自於他詩名早著,所以王昌齡與當時很多頗負盛名的詩人交遊頗多,交誼也很深厚,比如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跟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人也都有交誼。文壇上頗負盛名的他最終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都沒能保住,離任而去,遷回了亳州之時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所記載的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裏,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揭開了王昌齡遇害的原因竟然是遭人妒忌。許多史學家認為:“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與名氣,他認為在當時天下大亂之際,可以為所欲為:王昌齡隻是一被貶謫小官吏,朝廷自顧不暇,還有誰來問津他的死活?於是悲劇發生了——一代詩傑人頭落地。”

王昌齡一生的命運是如此不濟,不惑之年剛剛得誌,期間又兩次遭貶,過著輾轉遊離的生活。他在文學方麵頗有名氣,卻又因才華橫溢遭到妒忌而喪命,更何況詩人之死也鮮為人知,唯有留下的墨跡才能為後人所感所知。當人們知道了王昌齡是死於非命,死於權勢的忌才,或者是糾糾武夫對於知識分子的輕蔑而隨意枉殺詩人之時,所有人都為之深感氣憤。然而好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草菅人命的閭丘曉更是逃脫不了罪行,當時在任的宰相兼河南節度使的張鎬,在王昌齡冤死後不久就為他報了仇。但是那又能怎樣?閭丘曉扼殺了詩人的生命,也毀滅了更多的絕非凡品的詩篇。

才華橫溢的王昌齡真可謂是生不逢時,生於戰亂動**的年代,並且鬱鬱不得誌,懷有忠肝義膽的報國之心卻報國無門。他內心的躁亂唯有借助他的才華展現在了他的詩作中,他的詩是用感情所澆築、才華所裝潢,他的詩可以令人潸然淚下,亦可使人心振奮。他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是盛唐詩壇的冉冉明星,他的才華並不會因為他仕途的不幸而受到絲毫的影響,反而複雜的感情更使他的詩句倍感沉重且意味深長。然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尊重這樣的一位靈魂的塑造者的,他有被人所欣賞、所敬佩的一麵,便會有被妒忌、被暗算的可能,王昌齡就倒在了自己所恃之才上。閭丘曉注定要被世人所唾棄,因為他殺掉的不僅僅是一個詩人,而是絕非凡品的詩篇。

倘若王昌齡生活在一個社會風氣淳樸的和平年代,他是否依然還能寫出那樣**氣回腸的邊塞詩作呢?倘若他能夠被統治者所賞識得以重用,功名利祿一應俱全,他還會不會成為世人所敬仰的“七絕聖手”,會不會依舊有著那樣的才情為世人所稱頌,會不會有那麽多閑暇的時間工於寫作呢?當然曆史沒有假設,王昌齡的一生光輝值得我們後人所銘記,作為後人的我們也應該秉著一顆平靜的心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當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應該避免閭丘曉類似的小人出現在自己的身旁。

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