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盛唐時期的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可謂是憂國憂民,人格更是高尚。在他的一生中寫了詩1500多首,其詩藝之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並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熱愛生活,熱愛人民,更是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自然對朝廷的腐敗、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黑暗的現象都給予深刻的批評和揭露。他一生在仕途上未能得誌,內心的抑鬱和狂躁使他的詩多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盡管個人不斷地遭遇著不幸,但是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依舊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細微發展,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盡管杜甫在當朝並不為世人所知,但他的詩作卻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由盛轉衰,是一個由統一轉為分裂的時期。他親曆戰亂的禍害,備嚐生活的艱辛,正因為如此使他對社會現實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他在思想情感上更加接近人民,因此寫下了大量富有反映人民生活和現實主義精神的詩篇。杜甫多涉筆於社會的動**,他敢於寫出政治的黑暗,呼喚出人民的疾苦,可以說杜甫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所承受的種種的苦難,他的詩被公認為“詩史”。“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杜甫年輕時便樹立起的“濟時用世、輔弼君王”宏大的理想。然而他的一生卻始終未能得到重用,這無疑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躁亂、抑鬱壓抑著他的神經,然而空懷抱負的他到死都未能達成自己的希冀。

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之中,他是當時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杜甫的一生分為了4個時期:35歲之前便是他讀書和漫遊的時期,這也就正所謂“**齊趙間,裘馬頗清狂”。35~44歲是他困居長安時期,這一時期的他“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在長安應試,但是由於李林甫的政治目的,無人高中,最後杜甫勉強當上了一個掌管庫府鎖匙的小官。44~48歲是杜甫為官時期,這一階段安史之亂的爆發使杜甫不幸被俘,潛逃後任左拾遺,但由於忠言直諫,不幸遭貶。48~58歲是西南漂泊時期,這一時期的他貧困潦倒無所依靠。杜甫的一生是坎坷而不得誌的,他雖然才華橫溢且又胸懷大誌,但卻隻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未能被統治階級所重用。在文學地位上,雖然杜甫被後世稱作為“詩聖”,詩歌也被稱之為“詩史”,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可以說無論是窮與達,還是安與危,他都始終充滿著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與高度負責的使命感,更是抱著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去堅守所熱愛從事的事業的堅定信念。“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其氣至大至剛,其情至悲至痛;他抑鬱,他憤怒,他躁狂,他的悲切、他的大誌隻能通過他的語言迸射出來。杜甫的詩中有著對中興濟世的一種熱切,也是有著對淆亂乾坤的一種指斥,有著對橫行霸道的極度的憤慨,也有著對自己漂泊流離的悲傷,這亦是對生靈塗炭的悲憫,更有著對物力衰竭的無限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杜甫就是如此以他自己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加之以其畢生的精力和天才來創作出極其豐富深遠的詩歌,把單一個體的人格融入到了廣闊的人生之中,襟懷博大,至性至情。社會的混亂加之他的坎坷命運,使其詩作中獨具個性的意象,融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寄慨遙深,使杜甫的詩在唐代達到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受之於家庭的深刻影響,杜甫的儒家思想無疑是根深蒂固的。也由此青年時代的杜甫即“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樹立了匡時濟世的偉大抱負。其後的“安史之亂”更是強化了他拯溺扶危的憂患意識。盡管他有時悲憤且失望,嗟貧歎老,有時也會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偏安於恬靜閑適,但是杜甫還是“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愛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渝。“少陵有句皆憂國”,這正是杜詩的精髓之所在。當然,杜甫他不可能突破封建倫理綱常的繁亂藩籬,他的政治上的理想和愛國的精神也都不能不和忠君相聯係,因而對封建君王也難免存在著愚忠和美化之處。盡管難以捉摸的現實生活折磨了杜甫,但不得不說同時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地深入到了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極大的痛苦,也更是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他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杜甫所表現出的這種雄豪的性格,他的偉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和闊大的胸懷,使得杜甫在創作詩作之上傾向於推崇筆力雄強、氣象闊大之作,在創作實踐上更是追求著陽剛之美。10年困守的結果,使得杜甫蛻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由此才確定了杜甫此後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的方向。

縱觀杜甫的一生,無論是忠心報國還是詩詞創作,都令我們肅然起敬。古往今來和杜甫秉性相同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執著地奮鬥在他們所向往、所喜愛的事業上,並不是求名求顯,隻是心係他人,為了達成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意願,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甘於奉獻的精神,執著向前的意誌,自古至今都是一個品性優秀的人所必備的。身處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有著如杜甫一般憂國憂民的心,在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敢於和那些錯誤的、妨礙社會發展的凶惡勢力作鬥爭,心懷一顆安定的心,腳踏實地地求發展、甘奉獻。

城南韋杜湧川濱,工部千秋廟貌新。一代悲歌成國史,二南風化在騷人。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坡前鳥弄春。稷契平生空自許,誰知詞客有經綸。

——明·屈大均

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與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國愛君,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麵目也。

——清·葉燮

葉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