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與頗負盛名的詩人陸遊有許多相似之處:辛棄疾也是始終把洗雪國恥與收複失地作為他自己想要畢生奮鬥的事業,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且條陳戰守之策,這充分地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沉的愛國熱忱。他一心想要為國盡忠,然而卻未能得誌,報國無門的躁動與彷徨,懷有才能卻不被人重視的他隻能把感情寄於詞中,他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與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他一生都在力主抗金。他的詞往往都能很輕易地流露出他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深深的愛國熱情,與此同時更是傾訴了辛棄疾自己壯誌難酬的悲憤與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的賣國態度頗多譴責。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
辛棄疾是文武兼備、出類拔萃的曠世奇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他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還與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由此他被後人評價為“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原名“坦夫”,他改名為“棄疾”的緣由是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由此可見辛棄疾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和他的胸懷大誌,然而他生於一個外族侵略、統治階層卻又軟弱無能的社會,這也就注定著辛棄疾有著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必然結果。他內心是悲愴的,辛棄疾縱然有著出色的才幹,亦是有著豪邁倔強的性格,此外更是懷有執著於北伐的熱情,然而這種種的品行卻難以使他這個血氣方剛的男兒能夠在當時嫉賢妒能、渾濁醜惡的官場之上擁有立足之地。
辛棄疾出生之時,北方便已經淪落於其他民族政權之下。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殘暴的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正因為這種種的親身經曆,使得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便早已立下了恢複中原和報國雪恥的誌向。21歲開始辛棄疾就參加了抗金的義軍,後又歸於南宋。最初在南宋為官之時,他並不了解朝廷的怯懦和畏縮,雖然官級不高,但是他還是針對時事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於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然而此時早已經不願意再參與戰事打仗的朝廷卻總是反映冷淡,即便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且廣為傳誦,但是並不為統治階層所肯定。而針對辛棄疾的實際才幹,把他派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擔任類似於轉運使、安撫使等一類的重要的地方官職,然而這些顯然與辛棄疾的那種抗金複國的理想大相徑庭。因此縱然辛棄疾可以幹得很出色,也深深地感到了歲月的流逝,更有對人生的短暫而壯誌難酬的慨歎,內心也更是越來越感到壓抑與痛苦。相比於理想,擺在眼前的現實對於辛棄疾卻是那麽地嚴酷。他雖然有著格外出色的才幹,但是對於他豪邁與倔強的性格更使他執著於北伐的熱情,更使他很難在當時畏縮且又圓滑,更使他在嫉賢妒能的醜陋官場上立足。辛棄疾在42歲之時最終受到了彈劾而被免職,於是乎他最終歸居於上饒。在他此後生活的20年間,辛棄疾除了有兩年出任福建提點刑獄以及福建安撫使之外,大部分的生活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和頗負盛名的陸遊一樣,同是南渡後一直堅決主張北伐恢複中原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心係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用以民為本的思想去看待北伐這一崇高的事業:“恢複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他有著超出於一般文人的軍事天賦,他提出了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曰無欲速,二曰宜審先後,三曰能任敗。”但是縱使這般的才華與決心,都未能在南宋的統治下得以重用,也未能看到光複祖國大好河山的那一幕,他內心是躁狂而抑鬱的,唯有歸居一方才能換得片刻的心中平靜。
“他年再遇劉使君,願為白袍虎將討逆賊”,這一句詩使得多少氣血方剛的男兒熱淚滾滾,不禁使我們暢想到已是滿頭白發的辛棄疾凝視著積滿灰塵的戰甲金槍,依舊遙想著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山河”的征戰歲月。這般的深情感懷,是辛棄疾在慨歎著希冀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夠遇到像蜀主劉備一般的賢君,那麽他必然甘願做那白袍虎將的趙子龍,去追隨舊主討伐篡漢逆賊曹氏。然而願望與現實的落差竟是如此之大,他的一生都未能大展鴻鵠之誌,抗金複國的遠大理想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遙遠,最後幻化成了美麗的泡沫。由是而來,便是滿心的痛楚湧出,躁動、抑鬱、無奈與悲涼。他也隻能眼不見心不煩地歸居一方,即便如此,相信到死他還依舊期盼著,那個能夠讓他完成複國這一心願的明主正在騰雲駕霧地向他走來。
令世人尊重的辛棄疾謝世早已800餘年。當我們重溫著那個神州破碎、英雄難覓的悲痛時代之時,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這樣一個氣節高尚的人的存在。由此之後的800年之間,中華民族的興亡依舊輪回而反複,她經曆了一次次的沉淪,而又同樣一次次地覺醒,無疑就是憑借著千百萬中國人骨子裏從未喪失過的這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崇高氣節。受世人敬仰的這種氣節清晰地流露在了800年前的字裏行間,我們不會忘記辛棄疾擁有著這樣的氣節,嶽飛擁有著如此的氣節,林則徐亦擁有著這樣的氣節。我們敬仰他們,我們的曆史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加地耐人尋味,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氣節的存在,才使得我們偉大的民族能夠在風浪之中撥開雲霧而繼續地前行。身為後人的我們也應該崇尚氣節,為更好的明天而付出自己畢生的心血。
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南宋·劉辰翁
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
——南宋·洪邁《稼軒記》
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南宋·劉克莊《辛稼軒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