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自小家庭貧寒,飽食人間滄桑,卻從小又是一個胸懷大誌、自立有為的強者。他刻苦自學,且更有虛心尊師求教之心。他以途人為師,“逢人質義”,但並不故步自封。他所創建的泰州學派,是我國學術史上第一個具有早期啟蒙色彩的學派,是早期進步思想的啟明星。他的學生多為下層群眾,他崇尚布衣之道,終生不仕。由於他非經院出身,一生文詞著述很少,但他口傳心授,使所傳授的知識“愚夫愚婦”都能明白易懂,成就了泰州學派的特色。他的思想接近於勞動人民,呼出了最底層百姓的心聲,被統治者視為“異端之尤”。
從一個粗識字的灶丁,到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個奇跡,家庭的貧寒並不能阻止一個人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理想的追逐。他有著刻苦自學的堅定耐力,學成後的他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那是他自學成材的切身體會。王艮好學心切且求知若渴,他敢於去衝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不遠千裏,去求學於名師,王艮所經曆的一生對泰州學派作出很大的貢獻,也開創了他所獨特的思想。“王艮所創建的極其富有平民色彩的理論,雖然不能夠摧垮專製的封建統治,亦無力去衝決封建倫理綱常的那些藩籬,但是他是閃爍著啟蒙色彩的理論。”他不與專製統治者合作,始終保持著與勞動人民的血肉聯係和一致性。
王艮出生於一個“灶丁”階級、世代為灶戶的家庭,“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11歲便輟學歸家,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隻能踏實地勞動,操持家務和在鹽場燒鹽,擔負起家庭生存的責任。家庭的貧寒使他喪失了求學的權利。迫於生活的壓力,王艮在生活道路的深刻的探索之中,想能夠通過醫道去謀求自己的生計和能夠去醫治社會,但最終沒把醫道作為他終生崇尚的事業。本為一個粗識字的灶丁的王艮,把理想堅定無悔地定在“做學問”上。當時的他文化基礎極差,他所居住的又是偏處在海濱的辟地,更重要的是並無名師指點,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發憤刻苦地自學,“默坐體道”、“閉關靜思”。這樣的苦心孤詣,踽踽獨行的刻苦學習精神,是奇突而又感人的。毫不誇張地說,王艮確實是一位很出色的“自學成材”者。王艮雖然有才華,但是一生都沒有出仕為官,以布衣之身傳道。他雖出身貧困,但卻沒有為高官厚祿所動。王艮一生都與下層人民保持一致,有著一股背棄正統文化教養的“異端”本色。
家境的貧寒,並沒有埋沒了他奮鬥的心。他生於貧苦的家庭,卻擁有躁動向前的堅定信念,更有著刻苦自學的耐心。學有所成之後,他並沒有貪圖高官厚祿,而是婉言謝絕朝廷高官的推薦。他堅持終身不仕,始終保持著與勞動人民的血肉聯係和一致性。王艮對當時的統治者表白說:“使仆父子安樂於治下,仍與二三子講明此學,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他創立的泰州學派,影響極大,精英輩出。他的躁動不僅表現在對學習學問的堅定信念上,更表現在他的思想上。他不拘泥於當時的統治思想,不為朝廷所利用,敢言敢語與朝廷背離的學說,始終站在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立場上,雖被當朝者稱為“異端”,但是卻本色依舊、毫不退縮,為後人所稱頌。
後人評價王艮:“創建的泰州學派,是我國學術史上第一個具有早期啟蒙色彩的學派。”“他所創建的富有平民色彩的理論,雖不能摧垮專製的封建統治,亦無力衝決封建倫理綱常的藩籬,但是他的閃爍著啟蒙色彩的理論,他以‘萬世師’自命的‘狂者’風格和鼓動家、傳道者的熱忱,以及從事平民教育、傳道講學而終身不入仕途的‘氣骨’,卻深得下層百姓的擁護,而且成為泰州學派的思想傳統。”
他的一生都在為他的目標而奮鬥。自幼家境的貧寒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不自信和自甘平庸,他內心是躁動的、**澎湃的,王艮的一些觀點,充分體現了社會較低階層的一些要求和平常人們的一些普遍的願望,充分地維護了勞苦大眾的利益。他的人民性的一些觀點,是具有反封建統治的進步意義的。在這一點上更能體會到他異於其他學問人的思想認識。
我們應該像王艮一樣,出生的環境、生長的環境是不能由自己決定的,但是自己成長的路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的。王艮的一生及其取得的輝煌成就,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注意自身的後天培養,以及堅忍的意誌和對自己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這方麵看,擁有一顆躁動追求的心,隻要不偏執,不走錯路,而且不甘於平庸,是行得通值得去做的。我們後人更應該秉承先人的經驗,吸取不好的教訓,沿著前人的足跡踏出一條新的道路,開辟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假若王艮沒有堅定地做學問,沒有堅決不為官,就不會有那些進步的親民思想,也不會有泰州學派,更不會給後人以啟示,中國的古代就會缺少了這樣一顆耀眼璀璨的明星。
王艮思想有接近勞動人民的一麵,他反映出廣大農民和小生產者的若幹願望和利益,但是有嚴重的弱點,就是對統治階級仍然存在幻想,宣揚階級調和論的觀點。……因此,不管他主觀願望如何,客觀上是起到麻痹勞動人民革命鬥誌的作用。
——楊榮國
泰州學派是明代後期的一個獨特學派。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出身平民,是一個平民思想家。
——張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