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他有著很多的身份,他不僅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曆史上的範蠡充滿著智慧與謀略,他有一顆心係天下的心,有著像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也有著高尚的品德。在他的一生中,他以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幫助勾踐滅掉吳國,但是在功成名就後卻毫無眷戀地退出了政治舞台,棄官務農、經商。總的來說,範蠡是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範蠡是充滿智慧的,他看透了他所服侍的勾踐是個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他並沒有對功名利祿有任何的貪戀,更沒有因為自己是有功之臣而邀功請賞。範蠡機智地出走,生命得以保全,而同是功臣的文種因留戀功名不肯罷手,卻死於非命。

範蠡是一個充滿著智慧與謀略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也就是由於他的傾情加入,才造就了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一段傳奇。他在吳國滅掉越國之後,隨著勾踐一起到吳國做俘虜,受盡了艱辛,但這都沒有影響他的智慧,他還是幫助勾踐複了國。但是也就是當越國滅掉吳國以後,他並沒有去享受榮華富貴,而是保持了自己的那份孤傲,然後懷著一顆平靜的心隱沒於鬧市之間,專心於經商,並很快富足於世,為後代的商人們樹立了一個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尊為“商聖”。他保全了自己,善始善終。可以說範蠡進退之間遊刃有餘,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能,適度地掌握著進退之間的步伐,進能助人興國,退能發家致富。而同是功臣的文種因好大喜功跟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人以“文種善圖始,範蠡能慮終”來展示範蠡的寬廣胸懷和迷人的智慧。

範蠡雖然出身貧賤,但卻博學多才,年少時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當時由於一些原因,勾踐戰敗,於是範蠡就給勾踐獻上計謀,讓他臥薪嚐膽,伺機複國。勾踐聽了範蠡的計謀,於是在以後的3年他就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忍以持誌,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他沒有任何怨言地去幫助勾踐複國,終於在一雪前恥之後,他發現勾踐並非是一個能夠長期侍奉的主子。他太工於心計,與他共享富貴其實是一種奢侈。所以範蠡就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在他離開之前給同是功臣的朋友文種寫了封信勸道:“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文種貪戀功利不肯相信,然而勾踐的一句“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證明了範蠡並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文種最終成為劍下之亡魂。在文種成為劍下亡魂之時,範蠡卻早已退去了官服,輕鬆自由地與西施泛舟在五湖四海之中,暢意他們的人生。範蠡一生曾3次由於經商成為巨富,但是卻又3次疏散家財,他自稱為陶朱公,並且成為了我國儒商的開山鼻祖。後來被世人稱讚:“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範蠡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懂得適時收手,懂得如何進退,這就是他高超的人生智慧的一種表現,也是他的不貪慕虛榮、不慕名利的性格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麽範蠡能夠遊刃有餘地活在那個亂世之中。當自己通過努力幫勾踐完成複國大業之後,他可以透徹地洞悉勾踐的為人秉性,他可以按捺住自己為功利而躁亂的心,在其他方麵開創一片新的天地,活得逍遙自在。三國人劉邵在《人物誌》中說:“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範蠡、張良是也。”他為官場中人樹立了光輝典範,更是被後世為官者奉為楷模。而文種卻恰恰相反,不能說文種貪婪,但是起碼是他把功利看得太過於重要,終於惹來了殺身之禍。相比起來,文種的結局就有些悲淒。權力之爭必定要有犧牲品,在古代有不少的文臣武將一直都逃不出這種命運的捉弄,他們一直在政治旋渦中苦苦掙紮,可最終也擺脫不了命運。其實他們逃不脫的不是命運,而是逃不脫自己內心的對於權力的向往,所以他們隻能犧牲。

範蠡果斷地走出了名利的牽絆,才讓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全;而文種走不出朝堂的**,對功名利祿心存幻想,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性命。為什麽兩個有著同樣的身份、有著共同的主子的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範蠡的這種結果,我們不能不說是因為他能夠洞察人事並能果斷作出決定的結果。在與勾踐的長期相處之中,他對勾踐的人品、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範蠡看出了勾踐是一個“大恩不報,大功不還”之人,故在大功告成、滅吳之後,他成功地克製了自己內心的渴求,毫不猶豫地急流勇退。範蠡這個人,不能否認地他不僅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的抱負,又擁有著道家的那種順勢而為的豁達的人生觀,他的這種儒道互補的狀態造就了他一生的成功,也讓他能夠瀟灑地行走在人世間,終其一生。而文種卻抱有希冀,對功名利祿拋舍不掉,更按捺不住邀功請賞的躁動之心。然而他的才情卻讓勾踐擔憂,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範蠡的一生映射給我們的道理是人的一生不應該隻圍繞利益而生存,應該有一種“舍得”的心理,舍、得,舍、得,有舍棄才會有得到、有收獲。所以我們不應該隻是把眼光拘泥於眼前的某些利益,而應該把心緒放得更加平和,保持一份穩定的心態,把路看得更加深遠一些。因為眼前的**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更有可能是海市蜃樓,進一步去索取、去獲得說不定就是死路一條,而退一步換個方向說不定就會欣賞到更加美好的風景。過盛的欲望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的永遠都是一個死神的形象,越是靠近它,就會離末路更進一步。

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範蠡、張良是也。

——魏朝·劉邵《人物誌》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唐·汪遵《五湖》史學家稱:“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