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所寫的《陳情表》流傳於後世,被傳頌為孝道的典範。古人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可謂是感人肺腑。然而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的李密,在陳情一表的背後也掩蓋著不願違心出仕的心境。李密以一個亡國之臣的姿態對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顧忌,況且司馬氏以屠殺篡奪得取天下,初仕蜀漢的李密對已故的河山更是念念不忘,再仕西晉使他內心一時之間難以接受,他的內心躁亂而糾結,最終以祖母年邁體衰的理由安然地換回了自由之身。
亂世出能臣,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自幼便境遇不佳,與祖母相依為命,因故對祖母十分孝順,更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李密才華橫溢,尤以文學見長,曾任蜀漢尚書郎。然而好景不長,蜀漢滅於西晉。成了亡國之臣的李密心中倍感痛惜,更為司馬氏殘暴地奪取政權深感鄙夷,一時之間李密躁亂的心緒難以收拾。而西晉的統治階級因籠絡人才,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李密百感交集,既不想違心出任,亦不能因此被降罪而無法奉養祖母,於是便有了稱頌於古今的《陳情表》。他的才華溢於言表且動之以情,司馬氏最終為其真情所打動點頭允諾,李密以他的智慧換得了幾年自由。
李密自幼家境不佳,剛出生6個月便喪父,4歲母親又被逼改嫁,他是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的。雖在年少的時候體弱多病,但是他卻特別好學。那時候他從師於譙周先生,從而博覽群書,“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中人之智慧,潤物細無聲地培養了李密的文學才華與能言善辯的機智。幼年的困頓對於李密是壞事也是好事,便有了“卻也並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掛礙的男兒”的結論。成年的李密當過蜀漢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並且曾經多次出使東吳,他迅捷的辯才展露無遺。然而好景不長,滅蜀之戰,漢中被破,出降,蜀漢滅亡,李密便也成了亡國之臣。征西將軍鄧艾急於穩定人心,招降納叛,欲聘李密為主簿,李密自是力辭不受,因為鄧艾集團的驕橫早已讓他膽寒。鄧艾剛到成都之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後晉武帝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幾次,郡縣不斷地催促。然而當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風燭殘年,更亦有不願出仕另事君主的心思,於是他上表以祖母年邁為由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為後人所熟識的《陳情表》,它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流傳,影響深遠。雖然李密在他祖母百年之後還是履行了承諾出仕為官,但是這也表明了李密的重情重義、不慕富貴的正直秉性,他以他的智慧與才能,更以自己的肺腑孝心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後世人讀李密的《陳情表》,大都隻能看到李密的盡孝之心。當然百善孝為先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主題,李密的孝行,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將石頭刻出了水的姿勢。也正是“先盡孝,後盡忠”感人肺腑的語句使得司馬氏為其真情所打動而落淚,非但沒有追究他違抗聖命的罪過,反而為其孝敬之情所動容,由此可以看出李密的才華不是浪得虛名的。審視過這段曆史的人才會懂得李密身為一個亡國之臣的心境是多麽淒慘,他曾盡心事於蜀漢,亡國的打擊,以及新主肆意的殺戮在李密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揮灑的濃愁,他本就無心出仕事於西晉。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其中有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極大地使晉武帝感到舒心,從而消散了李密對出仕一再推脫的積怨。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在孝道與國忠之間,在親情與君臣之情之間,李密曲折但又哀怨,《陳情表》達成了一種“無咎”的圓通態勢,並且讓自己那種不願出仕的真實想法隱匿其中。這豈止是“千古散文絕唱”,實乃一個人子研苦膽為墨的“黑書”。李密是充滿智慧的,當然他所書寫的《陳情表》也是句句肺腑真言,動之以情的。但是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讓自己避開抗旨的死罪的危險,還能讓君王的鐵石心腸受到深深的感動,這並不僅僅是他文筆的魔力,更是他那高超的令人深思的處世智慧。
透過李密,我們首先要看到他身上的種種品質。他身上有兩種“心”是我們做人所要基本懷有的:第一就是感人肺腑的孝心,孝道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真情所在。第二便是忠心,李密的本心是不事二主的,迫於威逼,更考慮到年邁的祖母因而沒有以身殉國,但是他內在的氣節是高尚的,值得我們後人所稱讚的。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同一件事情兩個資曆不同的人去做便會得到兩種結果,稱心的結果總是需要在辦事的風格和訴求的語言上有一些異於常人的智慧。如果沒有人生的智慧,人的才能也就分不出三六九等了,所以學識和經驗的積累是亙古不變的成長途徑。因為人生需要智慧,生命貴於成長。
曆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