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宮內,劉參一臉沮喪的坐在大殿之上,梁希跪在地上,慎起也沉默不語,空氣中彌漫著壓抑的氣息。
“大王,成大事者必曆經磨難,一次失敗不足掛懷。”慎起打破沉默,安慰劉參道。
“是本王太心急了,如果能多給本王一段時間,或許能訓練出更多的刺客。”劉參自責道,又對梁希道:“你起來吧,這件事不怪你。”
梁希緩緩站起身,沉吟道:“我們也曾想過失敗的可能,但朝廷的反應實在讓人看不懂。”
“梁大人所謂的看不懂,是指的什麽?”慎起問道。
“按理說,兵器上有如此明顯的標識,朝廷為什麽不懷疑是吳王派出的刺客呢?”
慎起歎了口氣:“這是我的失誤。”
“慎兄什麽意思?”梁希有些不解。
“但凡栽贓陷害,太過明顯反而讓人生疑。據可靠消息,皇上已經斷定此事不是吳王所為。”
“之前你怎麽沒想到?”梁希沒好氣道。
“妹妹提醒我的,她也是後來才知道這些細節。”
“慎夫人?母親果然心思更細密。”劉參插話道。
“那我們是不是再策劃一起?這次隻是功虧一簣,下次必定成功。”梁希道。
“不行。同樣的事情再做第二遍毫無意義,反而暴露了我們。況且,經曆了這次事件,太子的戒備必然加強,行刺難上加難。”
“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麽做呢?母親可有什麽好建議?”劉參問道。
“我妹妹以為,既然動不了太子,為什麽不能動皇後呢?”
“竇皇後?她幾乎從不出宮,怎麽刺殺?難道衝進未央宮不成?”
“不,不,刺殺太低級了,咱們應該玩點高級的。”慎起陰笑道。
“看來慎先生已經有了主意。”
“大王還記得故代王妃嗎?”
劉參眼前一亮:“你是說在故代王妃身上做文章?”
慎起點頭道:“當年,竇漪房被呂後分配到當今皇上身邊時,皇上已經有了正妃,還有四個嫡子。可是為什麽故代王妃和他的四個兒子,也就是大王的四個哥哥短短數年內,全都離奇病逝呢?大王不覺得太奇怪了嗎?”
劉參恨恨道:“本王對這件事早就有所懷疑,我的生母曾是故代王妃的婢女,後來也被竇皇後折磨致死。隻是當年的宮女,全都被送出了宮,一點線索都沒有啊。沒有證據,僅憑猜測,父皇是不會相信我的。”
“誰說沒有證據,就看大王願不願意找。”慎起神秘道。
“你能找到證據?”劉參有些意外。
“故代王妃就是證據!”
“慎先生此話何意?”
慎起走到劉參身邊,又叫過梁希,湊在兩人身邊耳語一番。
劉參和梁希大喜,梁希更是讚不絕口:“慎兄真有鬼神莫測之大才!”
“不,這是我妹妹出的主意,我隻是轉述而已。”
時值深秋,未央宮內落木蕭蕭,平添了幾分蕭瑟之氣,但漢文帝的心情卻似乎進入了春天。前不久,他頒發了一道詔書,讓天下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薦能直言極諫者,他要親自策問。策問中,他得到了兩個人才,一是晁錯,二是竇嬰。
晁錯此前擔任太子家令,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漢文帝多有采納。此番,晁錯的策論力拔頭籌,漢文帝將其提拔為中大夫。
竇嬰是竇皇後娘家的侄子,和劉啟年紀相當,為人急公好義,深得士人之心,文才口辯均是一流。權衡之下,漢文帝將竇嬰任命為吳國國相,一來是拉近和吳王的關係,二來也含有監視之意。
出發之前,竇嬰特意向竇皇後辭行。竇皇後拉著竇嬰的手道:“你呀,是竇家子弟中最有才華的,千萬要珍惜這次曆練的機會。”
“侄兒感謝皇上和皇後的提拔之恩。”竇嬰躬身道。
“你知道皇上為什麽要派你擔任吳國國相嗎?”竇皇後問道。
“侄兒不知,還請皇後明示。”
“唉,啟兒行事魯莽,失手打死了吳王太子,吳王心裏肯定有氣。你到了吳國之後,一定要維護好和吳王的關係,以後萬一他和朝廷產生齟齬,你也能和他說得上話,替啟兒分擔一些。”
“侄兒明白了,侄兒定不負皇上和皇後所托。”
這一天,漢文帝和太子劉啟、中大夫晁錯等人商議約束諸侯王的律法。漢文帝雖然讚同晁錯的主張,卻始終很猶豫,不敢全部施行。
正當晁錯慷慨陳詞時,趙同稟告丞相張蒼請求覲見。漢文帝似有解脫之意,說道:“讓他進來吧。”
張蒼疾步而入,跪倒於地:“稟陛下,臣剛接到代王的一道奏章,不敢擅作決定,請陛下定奪。”
“平身吧。代王?他有什麽事?”
“代王奏言,故代王妃和四個兒子的陵墓因雨水衝刷,多次發生滑坡,骸骨恐暴露於野,請求另擇善地,重新安葬。”
“故代王妃?這件事必須得重視。難道就不能修葺嗎?非要移葬?”
“代王是如此說的,臣沒有現場勘查,不敢妄下結論。”
漢文帝想了想,道:“你先下去,待朕想想,再回複你。”
“是,陛下。”
長信宮內,聽完漢文帝的匯報,薄太後問道:“皇上想要怎麽處置呢?”
“朕以為,故代王妃下葬已近二十年,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大動幹戈,移葬恐驚動亡靈。”
“當年,故代王妃下葬時,你還隻是代王,墳塋製度都頗為簡陋,這些年來,也疏於維護,想必有些殘破。不管如何,她畢竟曾是你的正妻,還為你生下了四個兒子。老身以為,還是應該對他們母子厚葬。如今,你是皇帝,萬一他們暴屍荒野,豈不有傷皇家臉麵?”
“母後教訓得是。敢問母後,移葬的禮節是否可以按照皇後規格?”
“不可。沒有社稷大功,豈能假以重器?夫婦之義,發乎情止乎禮。還是按照王妃的禮製安葬吧,但她的四個兒子應以皇子之禮安葬。”
“是,母後,朕這就撥款,讓參兒負責移葬。”
俗話說,死者為大,輕動骸骨是大忌。如果移葬必不可免,需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工作,絕不能讓骸骨長期暴露於世人麵前。
為了做好這次移葬,漢文帝特意撥款五千金,還派出皇家堪輿師確定新的陵寢所在地。陵寢確定之後,先要將陵寢內部設施全部建好,萬事俱備之後,才能正式移葬,確保骸骨能快速入土為安。
對於這件事,代王劉參是無比重視,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從是年秋天開始動工,預計到明年清明才能正式移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