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何校長提出人格化教改思想
從阿枚這屆新生入學後,讓何校長看到了新的希望,使他前所未有地興奮起來,提出領軍人物提前到高中階段來進行,新生們果然也有不俗的表現,更進一步增強了他的信心。應試教育更多關注的智商早慧現象,天才少年,英才教育,他從學場狀元們的命運意識到,自己提出的領軍人物培養計劃,還是沒有脫離注重智育這個窠臼。對學生在道德方麵表現出的早慧早悟缺乏敏感,應對不力。何校長的思考漸漸集中到素質教育。素質具有時代內涵,他設想讓古人看到今日的人間景象會如何應對,今人放到古人的環境中又會有何作為。今古所對應的環境固然不同,作為人總有相通共同之處,作為今人要傳承發揚古人的優秀遺產,又應該有所創新,超越古人,古人有知也會欣慰。素質教育,其實是知識的內化,知識人格化,變成人的內在氣質、能力、本領、才華,閃耀放射出人格魅力。可當我們的學生們真正表現出高素質時,現行教育體製下所做出的反應又實在令人堪憂。
何校長看到阿輝能夠仔細研究狀元們的經驗,給同學們輔導如何應對考試,有多少校長會從教育角度進行這樣的反思。幾乎所有的中學,給老師的任務是很明確的,就是竭盡全力保障學生的升學率。升學應試,幾乎成了中學唯一的辦學指導思想,是學校所有工作中的貫穿一切的重點與核心。學校對老師工作的評價體係,也是以班級的考試成績為最重要的依據。所謂的名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最被廣泛認可的標誌就是他們學生中考或高考優良考試成績的記錄。老師們的任務明確而硬性,就是讓孩子們在每個學期每個階段的學科考試考出好成績,班級總分,平均分
。高分率,優秀率,及格率等等指標都要評比。學校就像一座製造分數的工廠。教師就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員。老師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盯著分數,圍繞著分數運轉著。製造出一個個帶有分數印記的格式化製品。可是,學生畢竟不是機器,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正常的孩子,哪一個不是天真爛漫,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幻想的人?一般的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不想學習的。學習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問題是,我們老師不想了解他們的想法,不關心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所在,不善於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我們要教授的學科知識上。我們當老師和家長的,並不真正關心孩子們的想法和興趣,不是考慮怎樣去滿足孩子們的天性,我們考慮的隻有我們的任務:把教科書上的知識給學生灌下去。分數至上,成績第一。老師們似乎都這麽認為,你學生呆在我的班級裏一天,你就得給我製造考試成績;一旦你畢業出了校門。哪怕你對這門知識恨之入骨,哪怕你一把火燒了這本書,哪怕你把我所教的知識忘得一幹二淨。那都跟我無關了。最終,學生們或許獲得了一些知識,但他們對這些知識沒有興趣,沒有愛,而是厭煩和仇視。隻要不考試,他們就絕不會想再碰這些東西。而以孩子們好奇求知的天性,他們本來是可以有興趣學習,甚至熱愛這些知識的。本來,他們中許多人也許會把某項知識作為他們的終生追求和愛好。教育也高度職場化了。學生的分數就意味著工資獎金,職稱。榮譽,地位。一句話。隻有學生出成績,才會有老師的一切。至於學生們讀書的辛苦,也是應該的,教育學生要堅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把學習知識當做是痛苦的事情,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知識要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內化過程的效果,取決於學生在接受吸納融合知識的過程是否伴隨著愉悅的體驗,否則會形成內化的障礙。
何校長的思緒又轉到他最不願意思考的方向上來。他曾經在大學工作過,卻安排他來中學當校長,很自然地他會用大學的眼光來看待中學,他感到眼前發生了一種很難糾正無法逆轉的錯位現象,象實驗中學這樣的學校,越來越多地集中了優秀的學苗,所教授的內容也在向著高難深的方向發展,應該大學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的壓縮到高中階段來進行,雖然,越來越多的碩士、博士進入高中任教,提升了師資素質,可是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教師們整體的實際能力,已經適應不了這一新的形勢,呈現出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勢頭,有些中學已經實行導師製,聘任大學教授一對一輔導尖子生。素質教育恰恰遇到的是師資本身存在的素質危機。古往今來,應該是名師出名校,而在我們的許多中學,卻演繹成了狀元出名校。
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何校長想,身為校長應該有所作為。多年的大學工作經曆,使他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他認為,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在於,教育家長於思想,教書匠精在教技。他通過觀察研究這些年一些學校教研教改方麵的經驗教訓,感到教育領域存在著過度職場化的傾向,造成智育與德育相互脫節,距離教育的宗旨越來越遠,這是有悖於教育規律要求的,加深了教育危機。他請吳為來校演講金庸作品提到的知見障、武學障,想到當今教育領域何嚐不存在教學障呢。忽然間,他跳出一個想法,智德應該合一,一種智德一體的教育思想油然而生,新學苗們的實踐已經在實現智德合一,作為教育者卻沒有及時跟進,實在是教育者的恥辱和悲哀,會留下遺憾甚至罵名。智德合一,把智育和德育甚至體育美育樂育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內涵式的教改教研新路子,他立刻為這一新奇的想法激動起來。智德合一,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合一體。怎樣實現,當然要在課堂上實現,要向課堂要效果。可是。在現行的教學體係中,智德教育是分開的。如何實現智育與德育的結合?於是上網搜尋,去圖書館查找資料,他漸漸地發現了新的結合點
。科學體係中的許多概念、原理、理論,發現、創建的過程,也是科學家的奮鬥史,其中蘊含著豐富而又珍貴的人格教育資源。課堂上老師們講授的每個知識點不都是侵潤著科學家們的心血智慧,是人格知識化了,看上去靜止的知識幻化出鮮活的生命。那些知識本身不就是科學家們道德成就的體現。凡是能夠在科研上取得成就的人,普遍地也都能經受住人格上的考驗。隻是我們的教育僅僅注意傳授知識,卻把知識含有的道德因素剝離掉了,使學生感覺知識是那樣的枯燥。許多學生有錯題本,可那些科學家們發現創建的過程,親身經曆的試錯過程不隻是艱難的甚至是有危險的,科學家們在科學探索道路上所表現出的精神高度、強度、熱度,要遠遠超過我們的學習精神,科學家堪稱是智德結合的典範、楷模。德育也同樣與智育脫節,變成空洞的條文式的說教。缺乏智慧智術的解讀,看起來體現道德高尚實際上卻弱智低能。教育實現智德合一,也是對老師們的全新挑戰。應該引導和鼓勵我們的老師們,在提升自身道德品位的同時,努力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藝術的再創造,實現智育和德育的完美結合,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審美體驗。何校長興奮起來,感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如何實踐,如何深入展開,他想。我們又許多好的想法,卻深入不下去。什麽原因呢,他為自己心中的疑問感到好笑。之所以深入不進去,道理很簡單,沒有人堅持不懈地去進行深入的努力。他覺得自己仿佛受到了一種強烈的感召,一種從沒有過的使命感驅使著他進行一番前所未有的努力。
何校長關注阿枚阿輝幾位同學的表現,啟發他進一步產生了高中教學改革人格化的新奇構想。人們對高考狀元命運的議論,也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他由此提出領軍人物培養計劃要提前到高中階段來進行,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想,領軍人物培養計劃還是太過於寬泛,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能。他讀偉人百傳,看到羅斯福母親在他小時實行純潔心靈計劃,想到要造就一代偉人,在人生成長的若幹階段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智慧,如果把高中階段學生擁有的巨大學習潛能引導到比較具體的成才方向上,教育成效一定會很可觀。現在高一打基礎,高二實行文理分科,總體上有合理性,但對領軍人物的培養還是顯得過於寬泛。對文體有特長的學生可以實行特殊教育,實際上就是培養文體方向的領軍人物。在學生未來去向的問題上,雖然太寬泛,但還是可以大致分出幾個大的方向,從政、經商、做學問,他想,高二階段的文理分科失在太寬,未來大學的分專業又太窄,在培養領軍人物上,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沒能得到充分體現,高考狀元們自身潛能的發揮和教育資源的優先配置沒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結合。他設問,既然文體特長生可以實行特殊教育,為什麽不可以對其他方向有潛質的學生實行特殊教育呢。他經過一番思考,構想出人格化的教育目標,人格化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麽類型的人。具體想法是,對有特殊潛質的學生分出三大類,按照公務員、職業經理人、學者三個方向,相應分出三個類型的班級,重點培養未來公共管理專家、商界巨子、科學家的苗子。從他的構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受了阿枚阿輝等學生的啟發。對三種類型的特殊班級,在現行高中課程體係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課程內部結構進行較大幅度調整,壓縮原有課程的學時,創新教學內容,體現課程特色,增加相應的專業含量。
何校長進一步想到,根據學生潛質和誌向,這種人化教改目標,會比領軍人物培養計劃更加具體和實用,按照這個人化目標培養人才,可以對教育資源進行嶄新的整合。何校長又進一步從阿枚阿輝等學生的行為傾向中。發現他們特別需要培育與他們的誌趣傾向相應的職業操守,以及相應的知識和能力訓練,而這樣複雜難度較大的教育要求。靠現行的教學安排是很難完成的,甚至可以說。脫離了他們的實際需要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違背創新的時代精神。他的思考已經開始上升到教育思想、教育體係的層麵。他意識到,人格化教育目標,是對傳統教育發起的重大挑戰。實行這樣的培養計劃,可以有針對性的地與社會相應部門實行聯合辦學,尤其是把部分家長的教育資源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正確地利用學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父輩資源,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能夠直接進入社會實踐。積累人脈,進入角色熟悉角色,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潛質得到最大限度開發。
何校長為自己的構想激動起來,他興奮地同有關教師進行探討,又與學生進行溝通,征求部分家長的意見,得到各個方麵的熱烈支持響應。他又召集社會上有關各方代表座談,在論證可行性時,他為了讓大家打消疑慮。提振信心,特別提出,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必須有人才做支撐,教育興則人才興、人才興則國家興,教育也要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
他說,中美在教育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他對大家講述了他同學的故事。他的同學在國內某大學工作,特別痛恨中國的現行教育,因為他有一個在這種教育中備受折磨的女兒,最折磨人的是背不完的標準答案。同學的女兒高三有機會赴美學習,美國教育使他和女兒大開眼界,感受到美式創造性教育的衝擊力。同學曾經認為女兒學習最容易的是美國曆史。區區不過200年的曆史,就那麽點東西。可以橫趟。結果,恰恰是最容易的美國曆史。令他大跌眼鏡。女兒去了僅十幾天便給他發來緊急求救郵件,作業題目竟然是公民權利研究論文,要求用3到5頁紙打印出來,至少要用網上、書籍三種以上資料來源,至少有5句引文。又有對比以下四人關於黑色美國的觀點,以後又接二連三地發來作業題目,有頗具思想性的美國南北戰爭的題目和一連串問題,還有一個會引起我們豐富聯想的題目,為什麽保護無辜會比懲罰有罪更加重要,出自於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站在法庭上為當時的英軍士兵辯護時提出的辯護理由。女兒說,她們也有教科書,老師上課卻從來不講,上課放錄像,講的都是書上沒有的,作業就是發給我們大量材料,然後回答問題或者找出重點。同學說,女兒去了美國並沒有象原本期望的那樣會減負,經常每晚隻睡四五個小時,有時甚至隻睡一小時,看起來教育改革的關鍵並不在於負擔,而在於負擔的是什麽。這僅僅是曆史課,真不知美國式的政治課又是如何教育的。同學又慚愧地對我說,我們都以為美國人倫意識淡漠,突然,女兒給他傳來郵件,令他大為感慨,作業是製作你的家譜,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同學說,幸虧奶奶健在是活的家譜,又經過一番打探好不容易製作完成了,一種家族曆史感油然而生。
何校長感慨道,我的同學不但過問女兒學習,還親自參與幫助女兒完成作業,而且通過作業對自己也是一種豐富和提升。我們現在都說,硬件上看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差無幾,差距主要體現在軟件上,軟件主要是文化,文化的根本在教育。通過這樣的對比,我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經過充分討論和論證,何校長提出正式教改報告上報省教育局,引起高度重視,隨即又被轉呈教育部。
剛巧,親手栽培張興的那位高層領導,從張興的成功政治實踐中,他也意識到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應該提前,國家梯次人才建設工程應該下移到高中階段,不久,教育部醞釀推出技能型與學術型分開的高考新模式,有關方麵又推出千名人才培養計劃,把特別優秀的高中生納入選拔培養範圍。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