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樂業與佛法的結合
嬌妹對吳為念念不忘溝通世俗宗教兩通橋梁萌生好奇,她了解到佛家帶發修行,短期出家,亦有出家在家一說,便對吳為笑道,你隻是讀讀書而已,卻並沒有去那邊走一趟,沒有出家人那種體驗,並不知裏麵的究竟,如何可以溝通?
吳為道,世界三大宗教都認為人是人性與神性的統一體。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隻要對這種內在的本性有所認知,明心見性,即心是佛。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則認為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位一體,神性本體應依附於人性本體之上。在伊斯蘭教中,真賜是真主先天賜予人的,人皆有之,從而可體認真主。儒教也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肯定了人性與神性的統一。從我自己的親身體驗看,堅持自悟反省總會給帶來驚喜的自我發現,幫助自己實現完美的自我控製,盡可能減少人生差錯過失,減少乃至避免人生風險。我所理解的在世俗與宗教之間搭建相通的橋梁,就是謀求有沒有別的途徑,使人明心見性,可以實現清淨心,不必象佛教那樣脫俗去修行。以修行的態度對待職場人生,實現淨化提升。佛教也主張有出家在家修行一說,隻是在家修行的阻力會更大一些,如果有出家那樣的信心那樣強的定力來進行在家修行,也完全可以達到世俗聖僧的高度。我的體驗是,把心思放到職業上,找到適合自己所做的,作為自己終身寄托。不必去刻意另求其他。樂業作為永恒的成功之道,不朽的人生之路,樂業做到極致,也可以幫助人成為完人,使人表現出與萬事萬物相知相近相親相諧的靈性,各種遭際命運都會成為修行的機緣。具有感悟萬事萬物性理的能力。人能夠努力成為高級的智能體,與全知全能上帝的標準也就想去不遠了。
嬌妹笑道,這可是新論,如果人人都能這樣認識樂業,世間將是另一番景象。我想把斑竹情打造成人生的航母巨艦,也算是樂業吧。
吳為道,關鍵是你自己體驗這樣做適合自己,令自己心安就是了。我兒子曾經對我說,他感覺特別適合他的工作,就在前邊等著他呢。
嬌妹笑道。那可真是子承父業啊。你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職業感覺如何?
吳為道,我感覺特別適合我,自由自在,講課如何講寫文章發表不必經過單位領導簽字批準、同事們投票表決,自己悟出來的一些道理可以隨時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
嬌妹道,我看到用戶穿上我親手設計的服裝特別喜愛的樣子,我內心充滿了喜悅。
吳為道,佛教講自度度人,基督教講愛人如己。我們通過職業能夠做到悅己悅人,從道理上是相通的。樂業就是搭建世俗與宗教相通的橋梁。
我參加一個會議,與宗教局的局長剛巧坐同桌,便好奇地問他。宗教在中國發展得怎麽樣?他說,全世界六十億人,有十億人不信教,中國十三億人。不信教的基本上都在中國。我聽了回到家中,好奇地翻閱世界地圖冊,果然看到世界絕大數國家人都信教。隻有中國、朝鮮、越南極少數幾個國家不信教。不信教不等於沒有受到教育洗禮。孔子的教育,也有一道程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的理解,佛教講善心,基督教講愛心,儒教講的是正心,正心就是擔當。擔當,以柔弱之軀、筋骨之力,有小擔當大擔當。擔當精神又可以繁衍出勇敢、犧牲、包容。我們中國人陷入困境之中,並不是逃避困境,常常會激發出抗爭精神,以此改變命運。
理想人格,與我們通常描述的現實具體人所表現的人格傾向不同,這裏隻能大致粗略地描述它的輪廓。理想人格,應該是一種複雜的結晶體,潔淨而透明,讓人容易看清理解接近甚至親近,它又是變幻莫測的,才能使它獲得生態的適應性;它的結晶透射出識別力、敏感性,使它明智免於陷入茫然;它是開放的、大度的,能夠兼收並蓄,采集吸納優良材質經過磨練洗禮熔鑄成內在的資質,使它堅而不脆、潔而不嬌、縱而有節、柔而不滑;它剛柔並濟的品質,使它能夠在各種擠壓之中能有個性的自由舒展,並能在那種暢意的舒展中不失擔當;它是結晶體,卻有一種與萬事萬物相通相諧相近相親的靈性善性,令人感受到它的親和性和溫馨適意;它雖然孤懸於人世卻又從不感到孤單孤苦,所以它有耐苦性,使它能夠從容應對人生人世的任何苦難。理想人格,自然應有理想期待的熱度、冶煉燃燒的**,散發著生機盎然的生命特性。
嬌妹道,你的意思是,宗教幫助人認識自己的心性,象你所說,幫助人去實現完美的自我控製?
吳為道,關鍵在悟。所謂橋梁不過是形象說法而已,隻要悟出清淨心,也就是佛心,在家出家都可以。不在形式。
嬌妹道,難道你悟得了清淨心?你是怎麽得悟的?能不能講出來讓我分享啊?
吳為道,可以,隻是我能不能說的明白。我曾經有過一次奇異的經曆,促使我從人的心角度思考,回思自己的心路曆程,有些心思不好,想象阿q那樣刪除,卻極難。那個心路過程,有時遇到一些場麵感到很痛苦,在痛苦中反省內心,體驗到修心的給自己帶來的喜悅,逐漸堅定了修心的信心。現在想用佛法檢測自己的內心。
嬌妹道,你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非常好了,如果能得到佛的加持會更好的。
他道,我理解,加持是不是給力的意思?
嬌妹道,也可以那麽理解。你的悟性那麽好,用你那個悟性去悟佛,也肯定會有得的。你遇事怎麽想的,也歸納出許多規則,對你自己修心是不是也挺有效的?
吳為道,我也象佛教裏講的,有些悟佛的人談論修心的經驗。抓住念頭不放,好的要固守,壞的要想法舍棄掉。我覺得奇怪的是,佛法裏講清淨心,清淨心是非常幹淨的,可不可以理解成什麽心什麽念頭也沒有了?那就連愛心善心也沒了?
嬌妹道,那可理解錯了。我理解,佛教裏講的清淨心是有針對性的,是針對貪嗔癡來說的,怎麽會把愛心善念也修持掉了呢。佛者講發大慈悲,釋迦牟尼的翻譯過來就是生清淨心的意思,是把貪嗔癡除滅。
她又問道,你說的樂業也是修心之法怎麽理解?你在講的過程中,有沒有把你精神痛苦的體驗也講出來啊,如果沒有那個體驗過程,別人聽了怎麽會相信呢,以為你是照搬別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親身所悟,尤其是經曆滄桑曲折人生所悟。
吳為道。我對樂業的理解,業不過是修心的介質,媒介,載體。磚瓦塊一花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修心的介質,能把業當成修持的對象,一心悟業,容易把自己所從事的那個職業悟出門道悟通。能做好做成功,成功了也養心怡心,心境好了可以幫助自己淨心悟業。修心和執業相得益彰共生互濟。與何種介質相遇結合生樂,也是因緣和合。世間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緣生而起、緣散而滅。離開因緣和合,萬事萬物皆空。以因緣和合視角看世間,連“我”的存在都是因為我所處的因緣才有了“我”,沒有了我所處的那些因緣,連“我”都不存在了,因“我”而促成了浩大無邊的因緣和合之網。每個人身上都結合著不同的因緣和合之網,構成了各自不同的命運。在因緣和合之網中,人是自由了,也是受拴束的,又是奴仆。想一想,因緣和合凝結著如此眾多的因子,對生命才倍加珍惜可貴,珍惜的態度由珍惜因緣擴及組成因緣的萬千因子,化奴仆意識而為隨順自然。
我自己總結出雙為,既為道也為人。
她說,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具體說說。
吳為道,為道,就是專業要有高度,為人就是修身養性,給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環境。這影響到我為人處世的風格。
嬌妹道,你這樣的理解,就是把佛法變成了世間法。
吳為道,我想起祖師說,難度,自己是以淨心從業,也得到有的同事的理解,說了卻也有不解的,問我做事圖的是什麽?
嬌妹問道,你在從業過程中,很自然會發現周圍的同事們有貪嗔癡,怎麽辦?
吳為道,理解,必要的迎合,限製。
她說,我知道你心裏想的。
吳為道,我那時在單位沒評上先進,想提拔不成,收入低,寫文章想發表不成,很不能腳下裂出一道地縫鑽進去,發表了又沒稿費。怎麽想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善於向周圍人學習渾身都是長處。把精力集中到人生正麵,做事,想法把事情做好,讓人們看了滿意。課講好文章寫好。文章即便沒發表也沒什麽,九泉之下能瞑目,能給社會貢獻出來的竭盡所能貢獻出來了,即便一事無成也心安。
她笑道,你學這個學那個學為什麽不學佛悟佛啊。學佛悟佛管根本。你這其實行的就是佛道,修行,把職場變成道場。邊做邊修,勤做勤修。人生修無止境。心裏再浮現出什麽不良念頭,刪除滅除成為易事。
吳為道,我理解,心與慧不同,還有管心的,能管心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人心易變難拴束,佛陀耶穌教人如何管住內心。
嬌妹道,你這樣理解對頭。你對你樂業,也要借鑒佛法,佛法也是世間法,不必非要出家,在家同樣可以修行,這樣就可以擴大佛法受眾麵啊。佛法講從念頭處修。
吳為道,我理解的修行,可以有許多種道路方法的,關鍵是否誠心誠意。他的意思很明顯,不想讓她出家修行。
她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卻道,我隻怕沒有你那個定力。
他道,我也有心煩意亂的時候,腦袋如同炸裂一般。
嬌妹道,那樣的時刻,你是怎麽穩定心神的。
他道,我還是把心思落到崗位上了。想法從眼前能做的事情上開始,這樣一想,很快就平和下來了。把心思用到職業上,也有收伏降伏己心的作用。落到職業上總會容易找到應做能做不難做的事情來。有許多成功人士講授成功經驗,聽了以後,覺得並沒有什麽難處,聽起來讓人感覺很簡單,甚至自己也那樣做過,遺憾的是沒有堅持,堅持了沒有宣傳出去。
嬌妹道。你的樂業還有降伏心性的作用,也符合許多人的日常經驗,我能想象到一些人發狠式的幹活,轉移消解煩惱,活幹完了煩惱又出現了,與那個借酒消愁愁更愁很相似,還不是根本的降伏方法。
吳為道,我理解的佛法,重在發心。也就是發願。佛陀的願力可謂弘大宏偉。勇智聽我講阿q,發笑,說一個農村出身的青年在這個台上講話,又說從佛法標準衡量。我講的太淺,但從世俗角度很深。那種安慰法與佛法的安慰有什麽不同?
她笑道,你那是沒有去根,病根沒有除掉。煩惱心還會不斷生出來。
他不免問道,佛者受到別人欺負,怎麽安慰自己?
她笑道。聖經裏講,他打你左臉,你把右臉也伸過去讓他打。
吳為問道,佛者會不會問,你為什麽打我?還是一概饒恕?
她笑道,你說的那個欠心,償還了就沒了,愛心卻不然,愛你不商量,跟你對我如何沒關係。有人說這是高明的功利主義。你總是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卻不領情不道謝,你還是一個勁兒做下去,總會有打動他的時候。這樣的想法還是沒離開煩惱的根。佛者不圖回報。
吳為又問道,做事沒有什麽期待,做了就是做了,難道做好做壞他也不管麽?
她道,你把佛者想象成什麽樣子了,佛者怎麽會如此低俗不堪。佛者會變著法不厭其煩地普度眾生。佛者也講事半功倍。佛教本身也在進化,禪宗的頓悟,如果不悟,心裏裝著多少清規戒律也是無用。頓悟是同日積月累的修持比較。
他道,世間法這個提法很好,我想搭建的橋梁,佛教講世間法,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關鍵要有清淨心。出家容易保持清淨心,在家可是不容易吧,不隻是心裏,出家有戒律,在家有世俗的雜務煩累,出家有供養,而且富僧,供養的方式很現代化,手機電腦上網樣樣通,我不知道裏麵有沒有在家人那些考核方式啊,比如招攬多少供養,象招商引資那樣,對出家人也進行考核。
她笑道,你這個想法太有意思了,那和世俗還有什麽分別。不過,貧僧的修行方式,在如今的社會尤其在我們中國,恐怕難有市場。在印度,出家人要討飯吃,傳到中國,說傳教人不就是老師嗎,應該尊敬才是,才有了供養,而且供養也要符合時尚的要求。靈驗,佛法裏也講,修行為什麽得到好報,說你沒搞明白,心不誠,修行的路子方法不對,搞錯了。福報不受,你的樂業講好運連連,好處多多,在這一點上,與佛法就有分別了。如果你沒有福報,就很難堅持了,有功利心在支配著你。心裏也難真清淨下來。假如佛祖轉世會怎麽看待樂業。他自然一看就明白怎麽回事。和他的世間法是否一致。
吳為道,我也有心讓樂業主張經受佛法檢驗。我從基督教那裏,看到想在世間行法難度太大。我給你講母親的故事,那裏麵出現了對上帝的信仰與愛情的尖銳衝突。接著,他又講述了母親的故事。
然後又道,我覺得,修行之樂,修行帶來的清淨和喜悅,是世俗成功的喜悅所難達到的,人們對成功總是附加太多的東西,取得的成功越大,附加的想法越多,成功以後反而帶來更多的煩惱。心裏怎麽能清淨下來?放不下啊。
她說道,我覺得,法喜與世俗成功的喜悅確實不同,那是把什麽功名利祿都放下的感覺,無比的輕鬆,與世俗那種成功的附加和強烈的期待完全不同。佛法也講善巧方便,事半功倍,事情沒做成,怎麽成全人啊?這樣放任自流,根本不符合佛法精神。佛法的理解,世間職業也都是成就人的方式方法,當然要努力做好。
她又說,佛界裏我最喜歡歡喜佛,看到歡喜佛我就想到你,你經過艱難的自我淨化洗禮,發現你修成的樂業法與佛法是相通的。
吳為與嬌妹的一番對話,他的精神世界彷佛經受了佛法的洗禮,實現了樂業法與佛法的嫁接,完成了一次最具意義的改版升級,化為雄渾的綿綿不絕的內力,正呼之欲出。他感受著自己已經從沉溺於俗樂的狀態中超越出來,彷佛置身於浸潤著浩浩綿綿的海洋中,從心中走過的一個個人物,無不喜笑歡顏,再看萬事萬物皆喜,他也驚奇自己的心境怎麽會發生如此的改變。再看嬌妹,變成了歡喜的神態,望著他微笑祥和,簡直是觀音菩薩法身再現。
愛意化為願力,化敵為友,化友為親,化親為一體,化有化道,化有化的機緣善巧。
略知佛法,世道如人心原本清淨一體,再觀世道人心,覺得未受汙染的世道人心清澈無比,可親可愛可喜,受到汙染的世道人心變得令人可恨可厭可憎,又如同被汙染的江河湖海,湧動著自然的過濾淨化,世道人心非得經過大力化之複歸於風清氣正,還可親可愛可喜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