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看到那些事情了嗎?那麽也關注一下事情的另一麵吧。不要再給自己尋找煩惱,盡量過一種單純的生活。有人對你做了錯事嗎?那隻是在害他自己。你遭遇了什麽事情嗎?不必介意,你經曆的一切自始至終都是為你安排的,是適合你的,那是宇宙分配給你的命運。
——摘自《沉思錄》
忍耐是成功過程中必要的手段,有時候,在同等條件下,成功不是比誰的智力高而是看誰的忍耐力更強,縱觀古今,莫非如此。法國19世紀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丘吉爾也說:要忍耐,失敗時尤需忍耐。忍耐是成功的前提,更是一種難得而必要的才能,我必須磨煉自己去獲得它。可以說,沒有忍耐,就不會有成功。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汙辱司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選擇駐紮在了五丈原。因為之前與諸葛亮交戰過幾次,總是吃虧,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所以,他就幹脆請魏明帝下命令,讓將士們堅守營寨,不準出戰。諸葛亮最怕司馬懿采取拖延戰術,久不出兵。他就接二連三地派人給司馬懿下戰書,約他出來對陣。司馬懿拿穩了主意,就是不迎戰。諸葛亮又讓士兵到魏軍的軍營前麵挑戰,什麽“膽小鬼”,“沒皮沒臉”的直罵。罵著罵著,果然把魏軍將士罵火了。他們找到司馬懿要求去跟蜀軍拚命。司馬懿怎麽也不答應。後來,諸葛亮使了一招狠的,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並遞信說:“你如果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點男子氣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戰。”司馬懿的左右看後,非常氣憤,紛紛請戰,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死,司馬懿輕輕鬆鬆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曆史上,關於“忍耐成就事業”的例子數不勝數。孔子克己複禮是一種忍耐,所以,至今他的思想還在世界上散發著理性的光輝;劉邦在取得基本勝利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這也是一種忍耐,所以他終成就一代光武帝業;劉備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也是忍耐,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巧借聞雷來掩飾,正因為劉備的韜光養晦,所以日後才有三足鼎立的局麵。但是,項羽卻因為急躁,而最終飲恨烏江。
諺語雲:“萬事皆因忙中錯,好人半自苦中來。”要成就一件事情,須觀察時機,等待因緣,急不得的。對於做大事者來說,忍辱負重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負重拚搏更是一種本領。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成就大業者莫非如此。
有人認為和顏悅色、忍讓無爭、寬恕容忍以及從不惡言厲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徑,殊不知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慧的人。有人更以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認過錯及接受責罰便是懦夫,事實上,在衡量自身條件尚無絕對必勝把握的時候,暫時的忍辱負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認錯,往往是怕負責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忍受是一種瀟灑。容納非議。如果一個人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那麽他一定活得很累。因此,當我們遇到什麽事情而剛剛產生憤怒時,一定要把壞情緒遏製在萌芽狀態,千萬不要讓它爆發,否則就會造成不良後果甚至會導致自身的毀滅。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動不動就暴跳如雷。許多本來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時之憤而告失敗,事後後悔為時已晚。
忍耐就要像《沉思錄》裏所寫的那樣:不要再給自己尋找煩惱,盡量過一種單純的生活。有人對你做了錯事嗎?那隻是在害他自己。你遭遇了什麽事情嗎?不必介意,你經曆的一切自始至終都是為你安排的,是適合你的,那是宇宙分配給你的命運。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它為人生的信條,那你的生活就會瀟灑很多,也會愜意很多。
受苦忍耐是一種承擔、一種處理、一種等候,也是對因緣法的認識。許多事業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敗後,愈挫愈勇,最後取得成功。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艱難困苦當中忍耐、涵養,一旦時機成熟,必然水到渠成。處理人際關係如此,處理家庭關係亦如此,隻要能克製自己的憤怒而保持微笑,就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