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知人所愛,投人所好,是曹操讚賞的一種生存本領。人的生存,大概有兩種主要的定位,一是那種不甘久居人下,而要做自己事業的人,這種人先用“投入法”,然後再用“成己法”作為自己的生存手段,曹操屬此種。一是出於某種現實的考慮,就是要把自己變成奉獻心力替別人做事的人。把自己定位為後者的人,一定要注意擇人。擇人是一件複雜的智力活動,直接影響成敗。
郭嘉原為袁紹賓客,聰明絕頂,富於思考,袁紹非常看重他。但郭嘉在和袁紹相處數十日後,便對袁紹的謀臣辛評和大老郭圖表示:
“奉獻心智替別人做事的人,最要緊的是懂得選擇主人;選對主人後,才能全力以赴,建立功名。袁公雖禮賢下士,卻不懂得用人及驅使人的要領,好使謀略卻又不懂得當機立斷,這樣的領袖在亂世中很難獲得成功,即使想雄霸一方都不太容易。我打算立刻離開這裏,去尋找真正值得我扶助的主人。”
辛評和郭圖表示:“袁氏四世三公,有恩德於天下,早獲得北方各州鎮大小軍團擁戴,是當今首席雄主,除了他,還會有誰稱得上值得扶助的主人呢?你到底想去哪裏啊?”
郭嘉知道郭圖等無法領會他言中的深意,乃單獨離去。
經由荀攸介紹,曹操在與郭嘉共論當前天下大勢後,非常高興地表示:“他日幫助我成大功、立大業的,就是這個人了。”
郭嘉在見到曹操以後,也很高興地對別人說:“這才是真正值得我扶助的主人呢!”
曹操雖為一員武官——典軍校尉,但當天下大亂、董卓進洛陽擅權的時候,則給他帶來了重新給人生定位的新契機。
董卓在控製獻帝,權利炙手可熱的時候,想籠絡曹操,這對曹操的選擇就是一個考驗。董卓對曹操的才幹,久有所聞,他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並與其共商大事,想把曹操收為心腹。但曹操對董卓的為人是了解的,先前他反對召外將進京,就是看到了董卓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又有政治野心的人。董卓到洛陽後的所作所為,曹操更是親眼所見,他料定董卓無非是逞一時之勢,終將要落得眾叛親離,歸於失敗的下場。像董卓這樣的人,不僅不能與其同流合汙,而且要創造條件打敗他。於是,曹操在這年的九月,偷偷地離開洛陽,走上了公開反對董卓的道路。
曹操正在構思其人生大計劃!
曹操不受董卓之昭,一是他有遠見,料定董卓之輩隻能得勢一時。二是他有大的抱負,不是輕易地被人看重和使用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有朝一日使用別人。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以有病為由,辭去了朝廷任命他為東郡太守的官職,在家閑居。然而以他的聲望、人品和才華,是難以讓他清靜的。一年以後,冀州刺史王芬就派人拿著密信找到了他,原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策士許攸、陳善的兒子陳逸、道教法師襄楷、沛國人周族等,密謀政變,打算趁漢靈帝北巡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舊宅之機,用武力挾持靈帝,誅除宦官,為陳善等人報仇。然後,廢掉靈帝,另立合肥侯為帝。他們決定拉曹操入夥。因為曹操有正義感,有號召力。所以派人給曹操送來了密信。
曹操讀罷密信後,心情很不平靜。他仔細考慮之後,覺得此事不妥,給王芬等人回信明確表示反對。
曹操從當時主客觀條件上來說,王芬等人確實不具備像當年商朝掌權者伊尹放逐太甲、西漢大將軍霍光廢立昌邑王劉賀的情勢,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王芬等人是由地方發動的政變,無法一開始便控製朝政,就是一時取得成功,也容易受到中央集合力量的圍剿。像西漢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那樣大的規模最後都失敗了。王芬等人以一個冀州之地,想搞成這樣一件大事,當然是屬於輕舉妄動的冒險行為。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同曹操所料,王芬沒有取得成功,落了個舉家自殺的結局。
在對待王芬政變這一重大政治事件上,曹操對靈帝沒有采取“愚忠”的態度,去告發他們。王芬等人敢於去拉曹操入夥,也是對他的心態有所了解。曹操不是不想改善朝政,如果通過廢立皇帝能有利於國家,取得積極效果,這也是他所希望的。但是,沒有一定把握的冒險盲動,是他所不取的。
董卓、王芬是兩個都想拉攏曹操入夥的人,曹操對他二人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可見曹操的足智多謀。而曹操反對王芬等行廢立之事,也說明了他處大事斷大疑當不能徒見往者之易,而未見當今之難的獨到之見,以及做大事不能急於求成而要待條件具備,方可行非常之舉。
袁紹是繼董卓、王芬之後又一個想拉攏曹操入夥的人。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為了有利於發展自己的勢力,以獻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關山阻塞,不知是否還活著為由,同冀州牧韓馥一起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並私刻了皇帝的金印,派畢瑜去見劉虞,勸他稱帝,並說這是上天的意旨。同時前來征求曹操的意見,企圖獲得曹操的支持。曹操問明來意,明確表示反對,說:
“董卓的罪行,國人盡知。我們會合大眾,興舉義兵,遠近無不響應,這是因為我們的行動是正義的。現在皇帝年紀幼小,被奸臣董卓控製著,還沒有像昌邑王那樣的破壞漢家製度的過錯,如果一旦加以廢除,天下有誰能夠心安呢?諸君北麵,我自西麵!”
古代皇帝南麵而坐,臣僚麵北朝見皇帝。劉虞是幽州牧,幽州又剛好在北方,因此這裏的“北麵”語含雙關。“西麵”,指向西討伐董卓,迎回獻帝。諸君自去向劉虞稱臣,我自去西討董卓,表現了曹操同袁紹等人分道揚鑣的決心。董卓暴行令人發指,國人共憤,討伐董卓確實是人心所向,應當全力以赴。獻帝雖然毫無建樹,但他畢竟是國家的象征,又被董卓挾持著,如果一旦廢掉,另行易人,必然造成更大的混亂,局麵將更加難於收拾。所以曹操的意見,不僅表現了他的膽識,也是從大局著眼的。
東漢時讖緯迷信盛行,一些人利用讖緯大造符瑞,妄測吉凶,甚至以此證明某某得到天命,應當即位登基。袁紹、韓馥也玩弄了這套把戲。當時剛好有四顆星星在屬二十八宿的箕宿和尾宿之間匯聚。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麵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叫分野,箕、尾的分野剛好是燕地,即幽州。於是韓馥說神人將在燕地產生,實際是說劉虞應當稱帝。又說濟陰有一個男子叫王定的得到一塊玉印,印上刻著“虞為天子”四個字。一次,袁紹得到一塊玉印,因當時隻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玉製作,袁紹認為奇貨可居,就故意拿到曹操麵前炫耀,誰知曹操不以為然,大笑著說:
“我不相信你這一套!”
袁紹感到大煞風景。袁紹見曹操不聽自己擺布,很不滿意,於是私下派人去見曹操,企圖說服曹操歸附自己。來人見了曹操,說:
“現在袁公勢力正盛,兵力最強,兩個兒子也已經長大成人。天下英雄,有誰能夠超過袁公呢?”
曹操聽了,沒有吭聲。但從此對袁紹更加心懷不滿,並產生了伺機消滅袁紹的想法。
由此不難看出,曹操對待拉攏他的人的對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