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好戲才開場

1944年12月30日,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張雨生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德國第三批訪華交流團一行,外交部歐洲司司長錢朝楠、工業與信息化部國際司司長舒炳和軍民結合司司長盛萬強、國防部部長唐仁輝等也出席之後舉行的中德友好交流會議,德國駐華大使弗雷德裏克、德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兼第三批交流團團長哈裏姆克、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技術總監科裏森特等在會中發表了意見。

此次會議,確立了中德雙方第三次技術交流合作框架,中方由工業與信息化部亞洲司、軍民結合司以及國防部後勤裝備司統籌負責,本著以德方交流訴求為主,靈活組織相關部門、企業、部隊,合理安排德方實地參觀、企業或軍隊技術交流,以互惠互利、共同合作為根本,圓滿完成中德第三次技術貿易合作。

按照雙方的初步安排計劃,德方希望能實地參觀考察共和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的部分軍工企業,考察我共和國新型陸軍裝備生產製造過程,對他們所關心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自行火炮、火箭炮等武器進行考察,而後還將對共和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噴氣式戰鬥機、戰術運輸機、戰略運輸機、遠程偵察機、通訊聯絡機等進行考察。

由於在中德第二次技術貿易合作中,德國方麵已經參觀了中船重工部分企業,還前往了大連船舶重工的大連造船廠對安裝了不依賴空氣推進係統(AIP)的潛艇生產進行了實地考察,對於已經擁有了國產化AIP潛艇,並且中小噸位水麵艦艇方麵,他們也自認為沒有必要從共和國引進現成技術,對於他們所關心的航空母艦,倒是很有興趣。

按理說,繼承了中國滬東造船集團、中國長江造船集團、南洋重工等之前共和國船舶三巨頭所有的實力,旗下的企業不乏實力雄厚之輩,比如有承擔著為共和國海軍建造戰列艦這一大型水麵艦艇的江南造船集團、還有建造共和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滬東造船集團,還有外高橋造船公司、廣州黃埔造船、廣西造船等大型造船企業,號稱共和國船舶工業老大的中船工業集團公司,就是德國人想要參觀的共和國航空母艦製造商,但德國人提出了參觀航母建造要求之時,共和國國防部委婉的拒絕了德國人的請求,畢竟滬東造船目前正在建造的可是共和國第一艘核動力的十萬噸級超級航空母艦,幾乎凝聚了共和國所有高精尖技術的該航母豈能是德國人所能參觀的?

總而言之,目前在戰爭中處於攻勢而且還形勢不錯的德國人明顯不急,他們用不著像之前的英國人向共和國求救般的緊急軍事裝備貿易,英國人在得到三百多萬噸的武器裝備物資後,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戰爭形勢,至少也能增強戰爭消耗能力,不過對於德國而言,已經向共和國做了兩次軍事技術生意的他們,此次前來的目的,已經不再是他們早已實現國產化,而且在戰爭中都得以嫻熟運用的普通裝備,而是一大批凝結了高精尖技術的先進作戰裝備,譬如目前都還安裝在德國海軍作戰艦隊各艘戰艦上的各型雷達設備,德國人是做夢都想能自行研製和生產,可惜的是,這些雷達設備光是拆解、反向研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主動上門的德國交流團此次前來,想要的就是高技術和高級裝備,除了上一次沒有買走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之外,在通訊、雷達、電子式計算機、麻風樹果實煉化等都成了想買走的香餑餑,當然他們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能從共和國海軍身上學到一定的航空母艦使用經驗,而能實現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的海軍軍官們登上共和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實習一段時間,但共和國方麵一時之間沒有給予回複,因此德國第三批交流團,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往返於共和國各大軍工企業,至於深入三軍部隊進行學習和交流,那還取決於國防部的態度。

12月31日,1944年的最後一天,在共和國的德國訪華交流團還並未開始他們的考察之旅,絕大多數成員都是第一次來華,因此在1944年最後的一天裏,德國訪華交流團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遊覽了八達嶺長城,正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中華人民用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的古代國防工程,氣勢磅礴的歡迎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

不過在這年末最後一天,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與北京時間相差13個小時的美國華盛頓,在北京已經是萬家燈火,繁華的大都市夜生活已經喧囂多時,美國華盛頓特區卻是風和日麗、陽光普照,在美國國會山莊,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了由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所組成的特別聯席會議,羅斯福於華盛頓時間上午9點30分,發表了一篇名為《為自由而戰》的氣勢磅礴的演講。

在此之前,羅斯福政府已經麵臨了相當之大的壓力,作為民主黨一員、同時又作為一個美國公民,這位偉大的美國總統自然處處想為美利堅利益最大化而考慮,民主黨始終認為當前加入戰爭並不利於美國未來發展,他們相信隻要向英國提供足夠多且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甚至可以在租借法案之外,向英國提供戰爭貸款,英國完全有能力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可實際情況是,德國空軍已經於12月26日也就是聖誕節的第二天,全麵加強了對英國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完成了對美英兩國“15號船隊”攔截的德國海軍作戰艦隊,已經開入了亞速爾群島附近,大肆破壞英國亞歐物資運輸航線,而在北大西洋,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新型潛艇服役,德國潛艇給大西洋運輸航線所帶來的破壞力與日俱增,而在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德國已經開始清除魚雷,為渡海作戰做準備。

英國本土防禦戰即將打響,而在美國這邊,民主黨依舊在高唱沒有美國參戰的反法西斯戰爭必勝論,作為政治對手的美國共和黨自然趁機大肆宣揚與之相悖的參戰言論,組織反法西斯示威遊行,宣講納粹主義的殘暴、鼓吹英國本土防禦作戰失利之後對於美國的種種壞處,一旦英國戰敗德國稱霸整個歐洲必將讓美國的歐洲利益損失慘重,更為主要的是,美國的政治重心始終是放在歐洲的,自稱為“大西洋國家”的美國不應允許法西斯主義橫行肆虐。

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鬥爭也牽涉到了美國國內諸多財團的利益博弈,戰爭絕對是最好的經濟催化劑,一旦美國參戰,資源豐富、工業強大的美國必將很大程度的扭轉同盟國的戰爭頹勢,龐大的戰爭物資消耗必將刺激戰時經濟的騰飛,代表廣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美國國內各大財團自然對加入戰爭一事是蠢蠢欲動。

曾今鼓吹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亞美集團從中作梗而差點功敗垂成,但好在美國各大財團及時與亞美集團達成默契,一起分享了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而如今,歐洲再次燃起了戰爭大火,財團們早已是按耐不住,他們無法像共和國那樣,與交戰雙方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但至少他們可以在英國身上做文章。

加入戰爭,是美國各大財團的利益訴求,在歐洲戰火紛飛之外,亞洲還有數個以共和國為中心的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尤其是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極大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極大增強了亞洲製造工業的實力,亞洲人除了在歐洲和美國爭搶戰爭訂單之外,還在世界其他中立地區和美國大搶市場,就連擁有一係列貿易保護政策的美國本土也遭受到了強大的“傾銷壓力”,在國際市場上,美國的產品缺乏競爭力,要想賺得足夠的利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美國參戰,用戰爭來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

共和黨試圖讓美國參戰、財團們希望加入戰爭,而美國民眾呢?事實上他們的態度並不重要,財團們的企業決定了美國的社會就業問題,財團的態度就決定了數以千萬產業工人的態度,更為關鍵的是,在12月27日,共和黨將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護航艦隊與德國海軍作戰艦隊交鋒,以損失兩艘輕型巡洋艦、五艘反潛驅逐艦的全軍覆沒而告終,當天美國的各地主流媒體就紛紛以“需要多少美利堅青年因護航犧牲?”、“中立的我們讓戰爭沒有爆發,但我們已經受到了侵略和威脅”。

美國為英國運輸物資而安排護航艦隊,到27日已經是多次損失,將近二十艘驅逐艦、數千名海軍官兵成為了護航的損失,遂行破交作戰的德國海軍,無論是潛艇還是水麵艦艇,早已將美國“中立國”的身份拋到了九霄雲外,每每和美國海軍護航軍艦遭遇,早已是“不是你是,就是我亡”的慘烈交戰,兩國之間早已有了無數的戰爭行為,將“中立國”三字改為“交戰國”,隻不過欠缺的是一個官方表態罷了。

在國內強大的參戰壓力之下,羅斯福也想中立下去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原本他還希望通過一係列的改革措施,縮短與共和國之間在科學、教育、工業製造等方麵的差距,以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實力,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頭銜,可現實情況已經不允許他再抱有這種想法了,如果身為總統的他不順應民意讓美國參戰,那麽在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聯席會議,或許討論的就不再是美國是否參戰問題,而是要彈劾他了。

於是乎,1944年下半年最大的事件終於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天誕生了,它的影響力超過了6月2日的朝鮮平壤罕見洪災,也超過了11月15日的美英兩國海軍大西洋海戰,12月11日的馬來半島三大種族衝突事件影響力也有所不如,美國加入同盟國、正式向美國參戰,其影響力之大主要是源自於此事件長遠的影響力,因為經濟實力、工業實力、軍事實力都是世界前列的美利堅加入同盟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注定要掀開新的一頁,它所能會帶來重磅事件還將會更多更多。

殊不知,就在羅斯福總統在國會通過的宣戰決定上簽字使它成為法律之後一分鍾,美國加入同盟國、正式向協約國成員國宣戰的這個消息立刻傳遍了全世界,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戰爭決議,讓美國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威爾遜總統決議讓美國對德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都是華盛頓時間的下午1點18分,而且簽署決議的地點同樣是在白宮入口門廊旁邊的一個小房間裏。

大約二十分鍾後,宣布美國進入戰爭狀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將自己關在了自己的辦公室裏,獨自一人的坐在橢圓形辦公桌前,淚眼婆娑的看著他桌上的座右銘——“這裏要負最後的責任”,嗚咽之間,他的腦海裏似乎已經開始浮現一幅幅慘烈的戰爭場麵,數以十萬、百萬的美國青年踏上了戰爭之路,在海洋、在陸地、在天空,在各個戰爭的工作崗位上,為了戰爭的勝利,流血、流汗。

腳踏在酥軟的藍色地毯,羅斯福看著地毯正中織著的美國總統的金徽圖案——“50顆星排列成圓形,環繞著一隻鷹”,不禁有些難過的搖了搖頭,回望辦公室後部兩側分別豎立著美國國旗和總統旗幟,還有正麵牆上掛著的身著戎裝威容凜然的華盛頓油畫像,“總統”二字所賦予的責任與使命,突然之間,讓他們感覺到後悔,相當的後悔,在苦惱與後悔間,唯有以淚洗麵,以提前為即將在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美利堅自由勇士們痛哭流涕。

美國是參戰了,而且德國、意大利等協約國也很快做出了宣戰反應,之前僅僅限於歐洲的戰火終於要蔓延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範圍要急速擴散開來,但亞洲卻依舊和平,而且還在1945年1月1日這一天,作祟東南亞多年的大英帝國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曆史長河中的過去式,正式脫離大英聯邦統治的馬來聯邦和新加坡於同一日宣布主權獨立。

獨立之後的馬來聯邦采用的是多民族共存製,廢除了以前英國殖民統治者強加在馬來人、印度人、華人身上的種種種族限製政策,並且新成立的政權將在共和國駐軍的保護之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完成基本的各級政府職權構建,將農業、商業、工業、軍事、交通等各行各業全麵向三大民族自由開放,文化自由、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等權力也將賦予到每一個聯邦公民身上。

新加坡的獨立是一個巧合,作為一個華人占據了總人口七成的地區,其獨立出來所成立的新國家很顯然將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政治、教育、經濟、國防等,新加坡必將向共和國靠攏,成為共和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一個橋頭堡已經成為必然的事實,雖然世界一些媒體指出新加坡的獨立或許是共和國領土擴張的前奏,共和國正以非武力的手段完成侵略擴張的目的,但這樣的聲音畢竟太弱了,很快消融在了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種消息浪潮中,世界輿論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日益喧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要說共和國有兼並新加坡甚至是馬來半島的消息,的確是空穴來風,按照共和國與新加坡、馬來聯邦的合作協議,以共和國為首的眾多亞洲國家都將在經濟方麵對兩國給予幫助,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根本展開共同合作,穩步推進地區的經濟發展,而為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共和國才從雲南省國民警備師和海南省國民警備師,抽調了部分軍力駐紮在馬來聯邦首都吉隆坡和新加坡樟宜。

另外,在1月1日這個共和國法定元旦節假日的第二天,在德國第三批訪華交流團正式踏上北去參觀之旅,準備參觀北方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哈爾濱重型設備製造公司參觀之時,在共和國首都,工業與信息化部正式頒布了“翔龍計劃”。

翔龍計劃是共和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它將由工業與信息化部組織實施,在秉承科教興國戰略基礎之上,這份計劃將旨在充分發揮共和國現有科技力量的優勢和潛力,將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增強共和國重要產業科技競爭力……

除此之外,就世界重要鋼鐵生產國的美國已經全麵實施戰爭動員,國際礦產資源和金屬材料供應出現大幅動**,作為世界最大資源進口國、最大金屬消耗國的共和國不得不及時出台應對政策,工業與信息化部首先做出調控的就是攸關國民經濟的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球團)、焦化、煉鐵、煉鋼、軋鋼、金屬製品及輔料等生產工序,在共和國重要產業改革之際,以中冶集團為首的共和國眾多高汙染、高能耗企業,轉移生產汙染、降低生產成本而前往了日本尋求合作,有力保證了鋼鐵產品結構、組織結構、技術裝備等不斷優化的同時,有效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但美國的參戰出現在了共和國鋼鐵工業產業改革圓滿成功之前的關鍵時期,為了避免鋼鐵工業的波動引起國民經濟的震**,工業與信息化部的調控政策可謂是及時雨。

歐洲的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屬製品,槍械、火炮、戰車、軍艦、彈藥以及民用貨運船舶等,交戰雙方都與共和國保持著良好的貿易關係,如今英國人賴以為生的民用貨運船隻,百分之九十都是由共和國的船舶企業負責製造,一艘五萬噸級的散裝貨輪平均建造周期已經被壓縮到了兩個月,共和國從北到南的造船企業都是在日夜不停建造,幾乎是每一天都有新船舶完成建造。

民用貨運船舶的建造需要用鋼鐵,出口到歐洲的其他武器裝備和民用生產物資也都需要鋼鐵,大量的社會公共工程的修建也需要鋼鐵、城市化的各種建設也要源源不斷的鋼鐵,從建築、機械、汽車,到交通、礦山、石油化工等,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預測1945年,共和國不僅需要滿足國內鋼鐵用量需求,還要向交戰國家出售大量鋼鐵,預計的7億噸需求量或許遠遠不夠。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鋼鐵消耗,工業與信息化部以鋼鐵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技術創新和產品技術改造為支撐,提高質量,擴大高性能鋼材品種,對國內實現減量化用鋼並推進節能降耗,優化鋼鐵工業區域布局、強化資源保障,對外則提高共和國鋼鐵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加快實現生產規模擴張、注重產品質量效益轉變。

高強高韌汽車用鋼、矽鋼片、船用耐蝕鋼、低溫壓力容器板、高速鐵路車輪及車軸鋼、高壓鍋爐管、400兆帕及以上高強度螺紋鋼筋等鋼鐵產品的生產規模務必擴大,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務必盡快淘汰,實現國內鋼鐵企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低於580千克標準煤,噸鋼耗新水量低於4.0立方米,噸鋼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9,噸鋼化學需氧量下降7,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97以上,鋼鐵生產基地轉移至國外的,則不加以限製。

在產品科研方麵,在建築業重點發展400兆帕及以上高強度螺紋鋼筋、抗震鋼筋等,在汽車業重點發展高強度汽車大梁板、高強度汽車板等,造船業重點發展高性能潛艇用鋼和民用耐腐蝕鋼,家電和電力業則重點發展綠色環保家電用鋼材和超臨界大口徑耐高壓管材,同時將兼顧核電工業需求的高性能鐵素體和奧氏體不鏽鋼、錳鎳鉬類合金鋼管等鋼鐵材料的發展。

以高潔淨冶煉技術、電渣熔鑄、真空冶金等特種冶煉技術和均質化、細晶化凝固技術,精準成分控製技術,控製成型技術,特種成型技術,精準熱處理技術等等一係列特種技術,完成高品質軸承鋼、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耐熱鋼、檔不鏽鋼、製造業用高檔齒輪鋼、航空航天零部件用特殊鋼、數控機床用特殊鋼、工程機械和軍事裝備用高強度高硬度合金結構鋼,高溫合金及特種合金材料等一係列材料的生產。

工業與信息化部的未雨綢繆是有道理的,隨著戰爭的繼續進行,美國這個自稱是“民主國家最大兵工廠”的國家也加入到了戰團,戰爭的規模和慘烈程度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麵對即將到來的大發戰爭橫財的機會,共和國的工業與信息化部有理由讓鋼鐵工業做好應變準備,畢竟其他產業大多都是以鋼鐵工業為基礎,沒有足夠的鋼鐵供應,製造不出來貨船、軍車、武器等等,就無法談及“發財致富”了。

既然白色人種要瘋狂的“自相殘殺”,身居亞洲的共和國就沒有道理不趁此機會狠賺一筆,因此在頒布鋼鐵工業調控政策之後,工業與信息化部又在共和國工業協會的幫助下,連續出台了能源、有色冶金、汽車、船舶、航空、軍工、電子等方麵的調控政策,在調控政策的刺激下,各行相關企業紛紛獲得了銀行的更大規模貸款以促進各企業加快產業改革完成步伐,爭取在戰爭物資消耗浪潮到來之際,具備相當的生產能力。

工業與信息化部出台的一係列政策很快成為了1945年的一連串重磅消息,有人甚至將這些政策和美國羅斯福總統頒布的美國戰時經濟動員政策相比較,發現並未參戰的共和國,似乎在各行業的動作,比美國的戰爭動員力度還要大,一時之間,一個新的頭銜又降落在了共和國的頭上,那就是“世界軍工廠”。

身為部長的王助在1月3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的時候,很大方的承認了共和國就是要做“世界的軍工廠”,並且共和國有信心履行好這個特殊的職責,因為作為一個有汽車年產量1300萬輛、鋼鐵年產量5億噸、年造船總噸位1800萬噸等能力的共和國,有足夠的實力完成好這一職責,至於如此強大的製造力,對納粹而言是否真的是助紂為虐,對犯法西事業而言是否是強大助力,工業與信息化部並未作出回應。。.。

更多手打全文字章節請到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