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裝裝糊塗、說說糊塗話還是很有好處的。在人生中,人們定會遇到許許多多令對方“難堪”的情境。對此,我們可以借助於“糊塗”,“忍讓”一下,不過於斤斤計較,暫時“吃點小虧”,做“退讓姿態”。這種“糊塗”可以給對方解圍,也能讓對方對你產生感激之情。
一家旅館招聘侍者,對麵試應聘者提的問題是:“有一天,當你走進客人的房間,發現一女子正在裸浴,你應該怎麽辦?”
應聘者爭先恐後地搶著回答。
有的說:“對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麵試官聽後,搖了搖頭。
有的說:“小姐,我什麽都沒有看見。”麵試官聽後沉默不語。
最後,有個應聘者說:“對不起,對不起先生。”結果,他被錄用了。
被錄用的應聘者巧妙地使用了糊塗的語言,使客人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同時也得到了麵試官的賞識。
在生活中,你經常會碰到一些不想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你可以巧妙地使用糊塗語言進行回答。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世界杯上和英格蘭球隊相遇時打入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手球”。傳聞,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鏡頭。
賽後,一位記者問他:“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他機敏地回答:“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是故意在裝糊塗。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那麽無疑承認了這場比賽的不公平性。但是,如果不承認,又有失風度。這妙不可言的“手球一半”與“頭球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度,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具有君子之風。
在與人交流時,使用糊塗語言是很重要的。在與人交談時,使用糊塗語言還有一個重要的用處,就是能夠給人台階下,使雙方皆大歡喜。
裝糊塗在人際相處上很重要。心胸開闊些,寬容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發生意見不一致,爭論一陣,分不出高低,便不必爭論了。沒有多少原則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爭個清楚明白呢?你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對方同樣認為自己正確,這樣,就應當裝糊塗,讓爭論在和平的氣氛中結束。
有時候,話說得過於明白真實,反而達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夠說得含糊一點兒,說不定會起到更好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糊塗語言有著廣泛的應用。碰到一些很尷尬的情景的時候,糊塗語言就能派上大用場。
遇事不自作聰明,學會給人麵子、留餘地。糊塗不是昏庸,而是為人處世豁達大度,拿得起,放得下。人們不要太執著,要學會想得開,看得開。該糊塗的時候就糊塗,隻有這樣才能把事情辦成功。
常言道:“大事清楚,小事糊塗。”對原則性問題,要清楚,處理要有準則,而對生活中無原則性的小事,不必認真計較。
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一個“難得糊塗”的條幅,條幅下麵還有一段小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自然,這裏講的“糊塗”是指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修養,意在要明白事理,胸懷開闊,寬以待人。
對於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許多糾紛與小事,在雙方感情好時常常被忽略,而感情不好就會被放大,搞得劍拔弩張。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情常常帶有盲目性、衝動性和時間性,聰明的人在處理這類糾紛時常采用“不置可否”“聽其自然”的方法,也稱為“冷卻法”。人們的感情衝動常會因時間的消逝而冷靜下來,此時再看這些糾紛是何等的不值得,矛盾也會隨之化解。倘若過分熱衷於搞清誰是誰非,一味地斤斤計較,或隻顧發泄心中的憤恨,則無異於“火上澆油”,反而會激化矛盾。
在處理某些感情衝突時,在適當的情況下,“糊塗”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你處於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時,“糊塗”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它會幫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甚至逾越難以想象的鴻溝。這是因為,“糊塗”也是樂觀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人間自然會多一些快樂。處處搶先、事事占便宜的人多半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一切事隻要自己問心無愧,不曾主動地去與人為敵就可以安心了。如果一味局限於別人的看法,會活得很累。
宋朝宰相韓琪,以品行端正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因為有膽量被人稱許過。可是,他處理的事情都得到了眾人的好評,得到了大家的敬重。與之相反的是,《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做人可謂精明,依仗賈母寵愛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壓,最後令眾人生厭,鬱鬱而死。可見,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能精明過頭。
做人精明露骨,則是一種小聰明。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聰明全部都寫在臉上,需要的時候做到揣著聰明裝糊塗,才是真正的聰明,才能在社會上很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