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夜明珠,乃東海明珠,是夜明珠中的上品。”

熹妃娘娘看了夜明珠一眼,道:“言哥兒媳婦有孕在身,有孕者夜裏起身最是頻繁。本宮就將這顆夜明珠贈予你,也不枉費它的用處。”

說罷,又指著送子觀音,衝著沈扶搖道:“湛哥兒媳婦,閨名可是‘扶搖直上’的‘扶搖’?”

“回熹妃娘娘話,正是。”

“嗯,倒是個好名字兒。”

熹妃娘娘點了點頭,柔聲兒道:“說來,本宮倒不期盼著你能扶搖直上。隻是,願你能早日給大夥兒帶來好消息,為湛哥兒生下嫡子。”

言畢,又道:“這尊送子觀音,是當年本宮初嫁給皇上時,太後娘娘親賜之物。據說這送子觀音,是太後娘娘苦求來的。隻要誠心供奉,定能早日懷上孩兒。

今日,本宮將這尊送子觀音贈於你。也望,能把當年的好運氣兒,一道轉贈到你身上。”

沈扶搖見熹妃娘娘竟當著眾人的麵兒,如此催生,臉蛋兒不免紅了起來。

這……

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在侯府裏被太夫人催生也便罷了。

如今入了宮,竟還被頭一次見麵的熹妃娘娘催生。

生孩子這種事情,是需要兩個人合作的好吧?

她一個人……

怎麽可能生得出來嘛!

雖說沈扶搖心中別扭,也極其不願接下這份‘見麵禮’。

可眼下這種情況,似乎也別無他法了。

“是。”

她朝熹妃娘娘行禮謝恩,乖巧道:“扶搖謝熹妃娘娘賞賜。”

“我記得,這尊送子觀音,當年可給熹妃娘娘帶來了極好的福氣兒。”

太夫人一開始瞧見熹妃娘娘準備的兩份‘見麵禮’時,還曾誤會了熹妃娘娘。

以為,那尊送子觀音,是要贈予已有身孕的付四小姐。

卻沒想到,是她自己想岔了。

如今見送子觀音轉到了沈扶搖的手,熹妃娘娘更是幫著自己催莫止湛夫婦生孩子。

心下,不免鬆了口氣兒。

“熹妃娘娘最初嫁給皇上時,也跟扶搖你一樣,將近一年都沒有好消息。可後來啊,太後娘娘親賜了這尊送子觀音。

熹妃娘娘視若珍寶,仔細供奉,每日參拜。不出三月,便有了身孕。懷胎十月,雖辛苦了些,但卻無病無痛。臨盆時,也極為順利,一舉得男。”

說罷,太夫人又深深看了莫止湛夫婦一眼,道:“不僅如此,這三皇子殿下的身子骨啊,也極為健壯。從小到大沒生過大病,更不喜哭鬧,可算是讓熹妃娘娘得了個好兒子。

如今熹妃娘娘將這等吉祥有福氣兒的好東西給了你們星辰閣,你們可莫要讓熹妃娘娘失望才是。”

“話就是如此說的呢。”

大夫人劉氏方才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故而許久不敢吭聲兒。

如今好不容易逮住了機會兒,自然是要巴結巴結的:“這般好的福氣兒,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熹妃娘娘肯將這福氣兒給了湛哥兒媳婦,亦是因為疼愛湛哥兒夫婦。”

“熹妃娘娘疼愛我們湛哥兒,又不是頭一天的事兒了,大嫂怎麽好像才知道似的?”

莊眉寧淡淡瞥了大夫人劉氏一眼,便又將目光投向了莫止湛與沈扶搖:“今日雖是熹妃娘娘的生辰,但說句不見外的話,亦也是家宴。

當年,熹妃娘娘嫁給當今聖上時,聖上身邊兒還有別的娘娘小主。可自從得到了太後娘娘賜的這尊送子觀音後,僅僅才過了三個月,便懷上了三皇子殿下。

扶搖啊,湛哥兒如今尚未納妾。星辰閣裏,隻你一人服侍。想來,自是用不了三個月,便能讓大夥兒聽到好消息了。”

大夫人劉氏與二夫人莊眉寧,素來是不對付的。

可不管平日裏如何,一到了關鍵時刻,這兩人似乎總能瞬間達成共識,形成統一戰線。

再加上,這‘催生’話題,乃熹妃娘娘和太夫人先提起的。故而,不管大夫人劉氏與莊眉寧的話有多刺耳,沈扶搖都隻能聽著。

“熹妃娘娘福澤恩厚,又深得皇上寵愛,有子嗣乃是早晚的事兒。”

沈扶搖接下送子觀音,乖巧應了莊眉寧的話:“扶搖謝熹妃娘娘賞賜,回去以後定虔誠求子,日夜供奉。但,若說到福氣兒,扶搖自是不敢跟熹妃娘娘相較的。”

說罷,又皮笑肉不笑地朝莫止湛望去。

那擠眉弄眼的,可不就是讓莫止湛出言救她麽?

開玩笑呢吧。

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兒,又不是她沈扶搖一個人能決定的!

若這事兒能一人完成,沈扶搖生上他十個八個都不成問題!也好堵堵那眾人的嘴,好讓她們少嘮叨。

要不然啊,這話裏話外,總將她說得無地自容。就仿佛她沈扶搖身子出了什麽毛病一樣,冤是不冤?

再者……

平日裏在府中催催也便罷了。

如今入了宮,還是免不得被念叨。

成!

叨叨便叨叨吧,莫名還出來一個三個月的期限……

三個月,她上哪兒去給莫家添個孩子?到路邊兒撿,到河裏撈,不都還得碰運氣兒?

莫止湛瞧著沈扶搖這般模樣兒,竟覺得有些好笑。

若是以往,他必定不會將這些話放在心上。甚至,可以不加以理會。

這麽多年,他不都是這麽過來的嗎?

以前尚未成親時,太夫人和熹妃娘娘每每催婚,他的心裏都能做到毫無波動。如今所遭遇的,不過是跟以前一樣的事兒,又有什麽可上心的?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牽扯到了沈扶搖。

瞧著沈扶搖擠眉弄眼的樣子,看似委屈,又似憤怒,著實可愛得緊。

“姑母是當今熹妃,自然福澤恩厚。”

莫止湛在桌下輕輕握住了沈扶搖的手,指尖敲打著她的手背,安撫道:“可你我能結為夫妻,也是另一種福氣。”

說罷,又朝著熹妃娘娘道:“是侄子不孝,終日忙於公務,倒冷落了扶搖,也惹得長輩們擔憂。竟使得大夥兒在姑母的生辰宴上,操心起了我們晚輩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