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別提……
現如今她與七王爺的事兒,在眾人看來,實在違背常理。
原本,類似於七王爺與沈扶搖這樣的事兒,一旦引起了旁人的好奇,那麽都是兩個人一起承擔輿論。
可到了七王爺和沈扶搖這……
旁人不敢說七王爺的是非,就隻好逮著沈扶搖一個人了。
“你聽說了嗎?北定侯府的那個沈侯夫人,得了一塊‘貞節’牌匾!”
“聽說了!還聽說啊,過了正月十五以後,宮裏頭就要為她在護城河旁建一座貞節牌坊!”
“嘖嘖嘖,這沈侯夫人,也不知上輩子是積了多少福。這一輩子,才能如此榮耀!
一個小小的商宦之女,嫁入了如此高的門楣,成了誥命夫人不說。就連夫君死了,還能得個貞節牌坊!
那貞節牌坊豈是隨隨便便就能得的?即便是她的婆婆小莊侯夫人和她那祖母王侯夫人,也都沒得這一份殊榮啊。”
“可不是嗎?要我說啊,沈家的人這回得燒高香咯!”
“燒什麽高香?我要是沈家老爺和沈家夫人,那定是要躲在府中,閉門不出的。
沈家說是積福,實則是倒黴吧?沈家老爺和沈家夫人就得了這麽一個女兒,結果那女兒還將名聲兒毀到如此地步!可真真是丟臉丟到祖宗那頭去了。”
“如此一說,倒也有理!這京都之中,誰不知曉沈侯夫人待嫁之時的那點事兒?終日拋頭露麵的,一看就不是好姑娘。
本以為她嫁入了侯府以後,能安分一些。卻沒曾想,還是一樣出來經商。名聲兒本來就那樣了,人家北定侯府和沈府都不說話,咱們這些人也就隻能看看熱鬧。
結果呢?報應來了吧?死了丈夫,成了寡/婦了吧?所以啊,做人要懂得惜福,不能太張揚。”
“死了丈夫算什麽?這世上,死了丈夫的人何止她沈氏一個?光是京都,寡/婦的數量就數不勝數。隻是那麽多的寡/婦中,就她的事兒多。
旁人死了丈夫,就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生怕被人說三道四。她倒好,跟沒事兒的人一樣,還勾/搭上了皇上的兒子。
貞節牌坊?她也配?要我看啊,宮裏頭給她貞節牌坊,無非是想警告她,讓她記住自己的身份,莫要再與七王爺糾/纏!”
“可不是嗎?就這樣一個不守婦道的女子,哪裏配得貞節牌坊?況且,那貞節牌坊還要建在護城河旁!
也好在死人不會說話,也不知世事兒。要不然啊,那位侯爺指不定就要從地底下爬起來,尋七王爺和沈扶搖這對奸/夫/**/婦算賬了。”
京都裏,各式各樣的人多得是。
對於七王爺與沈扶搖這事兒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其中,有人鄙夷沈扶搖,說沈扶搖的難聽話。自然,也就有人為沈扶搖打抱不平。
“喲,這幾位爺說話可真夠刻薄的!若不是親眼所見,我還以為幾位爺是個飽經挫折,不得夫君疼愛的深宅怨婦呢。如若不然,怎麽能說出這麽不堪入耳的話來?
什麽奸/夫/**/婦?什麽不守婦道?你可是親眼瞧見了,那沈侯夫人與七王爺發生過什麽?”
在一旁說三道四,明裏暗裏說沈扶搖不好的,皆是男子。
而站出來為沈扶搖說話的,反而還是幾個婦人。
“可不是嗎?從七王爺和沈侯夫人的傳言傳出來到現在,好像說的都是七王爺如何糾/纏沈侯夫人吧?沈侯夫人對七王爺,那可是一點兒心思都沒有的!
七王爺入宮去鬧,去北定侯府裏走動,那都是七王爺自己的事兒。沈侯夫人一個女子,能做什麽?
你們哪隻眼睛瞧見沈侯夫人勾/搭七王爺了?又哪隻眼睛瞧見,沈侯夫人與七王爺有私/情了?”
“哼!婦道人家懂什麽?那叫欲擒故縱!”
男人們不服氣兒自己被女人們駁了麵子,吩咐冷哼道:“沈侯夫人是沒明著接受七王爺的愛意,可她也沒拒接啊!你們女人,最愛用的不就是這欲擒故縱的招嗎?偏巧啊,我們男人還受用得很!”
“哈哈哈,兄台所言極是。”
“欲擒故縱,這是個好招數。看來那沈侯夫人,也是個‘性情中人’啊!哈哈哈。”
眾人一邊兒說著,一邊兒肆無忌憚地大笑。
同在茶樓裏喝茶的女人們,無一不皺起眉來。
“瞧著幾位爺衣著光鮮亮麗,看著是大戶人家出身。可這說起話來,怎麽就那麽刺耳呢?
什麽欲擒故縱?難不成,我們女子不喜歡的人和東西,想要離得遠遠的,也是一種把戲不成?”
“是啊!在男人的眼裏啊,女人好像怎麽做都不對。明明是七王爺死活糾/纏沈侯夫人不放,可最後,卻成了沈侯夫人的不是,當真可笑!”
“那又如何?不管那沈侯夫人對七王爺是不是有意,有沒有欲擒故縱。她出來拋頭露麵,總是錯的吧?
既然知道自己已經嫁入侯府,是莫家的寡/婦。那麽就該老老實實待在屋子裏繡繡花,孝敬公婆!瞎出來**個什麽勁兒?
她若不出門,七王爺能認識她?能瞧上她?能有這後頭七七八八的事兒?”
那幾個男子是鐵了心要將沈扶搖的名聲兒弄臭,說起話來絲毫不曾顧忌:“自己不守婦道,就別怕旁人說三道四。”
“你們……”
“怎麽?我們還說錯了不成?倒是你們這幾個小娘子,平白無故幫沈侯夫人說什麽好話?難不成,你們要以沈侯夫人為表率,也……”
“哈哈哈……”
眾人一聽,立即哄笑滿堂,極為尷尬。
緊接著,就再無人敢為沈扶搖出頭了。
是啊。
縱使有人肯為沈扶搖說話,那也是寥寥幾個。
且那幾個人,也都是女子。
雖然多少能理解沈扶搖的不易,但到底與沈扶搖沒什麽交情。
懂事兒的人遇到了思想齷蹉的人,就仿佛是秀才遇到兵。不管有多少的理,那都是說不清楚的。
茶樓的滿堂哄笑,隻是京都中,關於七王爺與沈扶搖言論的一幕。
除去茶樓,旁的地兒,笑話沈扶搖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