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九月份的時候,她不見天日且百無聊賴的生活中,終於透進了些許波瀾。從京城來的信件中提及,三皇子李佑以謀反罪名,被李純賜死。
趙寶音吃了一驚,詢問身邊女官。但沒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
“謀反?是什麽時候謀反的呢?又是怎麽謀反的呢?”她最後問道。
有人思量著回答:“聽說,是一年前在木蘭圍場的事,被查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天底下這種事情不足為奇,為了當皇帝,殺了兄弟殺了老子……”
“木蘭圍場?”趙寶音擰著眉頭,莫名沉思起來。
很快,十一月,皇帝昭告天下——一年前木蘭圍場之行,李佑蓄意弑君,拉攏了幾個佞臣想要趁亂射殺皇帝。
趙淑儀對此有所察覺,才拿著弓弩將他射下來了。
“您明明知道,陷害七皇子的人是德妃與太子,為什麽要讓三皇子來背這個黑鍋呢?”三皇子自裁的那天,貴妃高氏一個人站在建章宮的大殿裏頭,麵帶恐懼地問李純。
李純搖頭道:“我也沒有辦法,隻是因為李修的才華在李佑之上,更適合做天子。李佑不如李修,所以他適合被犧牲。”
“但李佑是您的兒子啊。”貴妃顫抖著,她握緊了五皇子的手。
“我的兒子們都是些可怕的人,總要有人死的。”李純麵色漠然:“李佑難道沒有犯過死罪嗎?他對太子都做過什麽你忘了嗎?他不值得憐憫。”
在李佑和太子的交鋒中,李佑最終一敗塗地,歸根結底還是他不夠聰明,思慮不夠周全。太子在設計想要暗殺李佑的同時,沒有忘記除三皇子之外的另一位強勁的皇位競爭者——那就是七皇子。
他一直明白,李仹和趙淑儀母子,在皇帝心裏占有很特殊的位置。
在李佑之後,最有可能對他產生威脅的人,就是他的七弟弟。
所以他必須同時解決掉這兩個麻煩。
而李佑就沒有這麽聰明了。
他成了父親為了保護七皇子的犧牲品。
木蘭圍場事件最終以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落下帷幕。參與爭儲的朝臣們有著作為政治家天然的嗅覺,他們沒有糾結三皇子是怎麽謀反的、為什麽會謀反,他們隻是清醒地意識到——太子贏了。
李純沒有將過繼出去的七皇子迎回來。他甚至再下了一道旨意,革了七皇子的黃帶子,這意味著李仹永遠都是誠王的兒子。
倒是陽朔十五年元月,聖旨送去千裏之外的寧古塔,複了趙氏的名位。
再過一月,皇帝以“中宮無主”為由,立趙淑儀為皇後。
***
趙寶音就在遙遠而惡劣的寧古塔,接受了立後的聖旨,由著一大群京城趕過來的宮人為她正服。
她問左右:“七皇子呢?他也被迎回宮了嗎?”
對她絕對忠誠的柳嬤嬤道:“其實皇上並不喜歡七皇子。皇上說了,七皇子是個克父母的命,他不配做皇帝的兒子。您知道嗎,因為您的事情,皇上恨上了七皇子。”
趙寶音靜默,她想這應該是一樁好事。李仹再也不會被卷入爭儲的風波當中了。
趙寶音被迎回宮的那天,京城萬人空巷,因為堂堂皇後從流放之地被接回來是很罕見的事。百姓中有傳聞說趙皇後是個美豔的女人,好些人衝出來想看一看趙皇後的儀容,看看是不是傾國傾城的樣子。
趙寶音其實不算絕美,二十四歲風華正茂時的樣子,是比不上秦暮箏二十幾歲的姿色的。她坐在碩大的鸞轎當中,當然不可能讓百姓們看到真容,直到儀仗緩緩駛入皇宮,她被宮人扶下來,腳踩在了軟綿綿的、厚重無比的紅色裘皮上頭。
奢華貴重的裘皮從這裏鋪到了建章宮的殿門。
高貴妃領著眾人跪了,趙寶音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覺,她從沒經曆過這麽恢弘的場麵,她甚至怕自己一步踏錯,鬧了笑話。
她謹慎地邁出第一步,腳還沒有落下,有一個男人站在她麵前擋住了光,對她說:
“真抱歉,我差點把你弄丟了。”
***
後記
孝賢皇後過世五年後,後妃趙氏被冊立為繼後。
趙氏雖然不比貴妃、德妃,資曆也不算淺了。她侍奉皇帝十年,生有一個皇子,在三皇子謀反時救駕有功。
又因為七皇子被逐出宮出繼誠親王,沒有爭儲憂患,朝臣們在她成為繼後時並沒有過多地攻擊她——要知道,若是貴妃為後,成為嫡子的五皇子肯定是太子的心腹大患。若德妃為後,太子黨水漲船高,說不定會威脅到在位的李純。賢妃裴氏的娘家權勢滔天,卻還有個六皇子呢。
後人還評論道,李純不愧是大周一朝數得上的明君,他立繼後這個決策真的很英明。
那個時候的趙寶音二十四歲,皇帝李純四十五歲。
趙寶音後來知道了,李純將她送去寧古塔,是為了保護她。那段日子,李純忙著給李佑扣上謀反的帽子,趙寶音處於風雨的旋渦,把她遠遠地送走肯定比呆在宮裏安全。李純沒有把七皇子一塊送走,其實就是心裏恨著七皇子,不願意給他最周全的庇護。七皇子闖的禍差點害他娘沒了命。
李純雖恨,到底沒敢真把七皇子扔了不管,他要是出什麽事最後受苦的還是趙寶音。他把七皇子交給宜昭媛照料,宜昭媛一貫很疼愛李仹,真沒讓他吃到一丁點苦頭。
不過,趙寶音做出來的事真把李純氣得不輕,李純累死累活地要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趙寶音這邊費盡心機地要去死。趙寶音真的要吞珠子的時候,李純腦子裏有根弦被劇烈地撥動了一下子。他突然意識到,他不能失去趙寶音。
他的潛意識,以一種最為激烈、無可抵抗的方式告訴他,他一直都愛她。
他將她立為皇後。如願以償地,時隔五年,他再次緊緊地抓住了她的手。
再也不會弄丟你了,趙寶音。
***
年僅二十四歲的趙寶音就這麽迎來了母儀天下的人生,她本人和她的娘家親人、身邊的嬪妃姐妹、還有對她不懷好意的某些朝臣黨羽們,都對此表示目瞪口呆。
皇帝李純對她寵溺到有求必應,從寧古塔將她接回來看到她手上長了個凍瘡,都心疼地摟著她哭,說自己實在是沒有辦法,沒辦法做到讓她不受到一丁點的傷害。彼時剛做了皇後的趙寶音還膈應陽朔十一年、十二年的事兒,後來李純一日一日地哄著,不出一月竟就給放下了。
尤其這一年端午節,李純親手搗了南宮香,壓在禮盒的最後一層作為皇後的賜禮贈與她。她直到兩天後才將這份不起眼的禮物翻出來,吃驚地看到這一塊形製並不完美的南宮香是由李純兩個多月每日五百杵,一點一點搗出來的。包著香料的紙張上寫有一句話:“那一年的龍涎香,你也一定很辛苦吧。”
趙寶音悄然落淚,原來他都是記得的,他一直都沒有丟掉自己。
她想,不能對一個皇帝太過苛求。李純深愛過王妙華,但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他愛過,但已放下。
李純對她好的是沒話說,不過皇後這份職業當真頗為辛苦。就跟當年的王妙華一樣,她骨子裏有點懶,真心很不願意每天深埋在賬本和人事的群山中。皇後是個責任重大、事物繁忙的工作,她再也沒時間種花,沒時間和貴妃她們搓骨牌,一年365天無休,十小時工作製,還要經常加班。
如今的她雖然性子穩重了,但不得不說,她在管理和財務方麵的天賦不如王妙華,這導致她幹活慢,工作時間更長。她經常算錯賬,經常不知道如何處理妃子們、皇子們之間的日常糾紛。雖然皇後的待遇高,但她寧願去當趙嬪,當個純粹的吉祥物不需要工作。
這一點上她就和李純的價值觀不一樣,李純深深認為當皇帝當皇後是一種使命,是正統,是人生追求。他覺得自己心愛的女人就得是皇後,不能是小妾,大周朝的法律很清楚啊夫妻才是一體,小妾是奴才沒資格得到丈夫的愛。
趙寶音的皇後之路,就是一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心累。
李純這邊,關於“少年天子”的風波一直都有,李佑雖然死了,但濟真大師那句話給太子帶來的麻煩源源不斷。很多朝臣都擔心李純會早死,不少人罵太子不孝。李修這個太子當得也辛苦。這種現象持續到了陽朔十五年的年末,這一年,餘婕妤懷孕了,隔年生了八皇子。
八皇子是時隔七年蹦出來的孩子,張婕妤的九公主出生後皇宮裏就沒有新生兒了,李純也四十好幾,皇室中人認為李純多半不能再有了。於是八皇子的出生震驚朝野,被視為極大的祥瑞,也令很多人對李純的身體燃起了信心。他們覺得皇上還年富力強,一切都好得很,離死還差很遠吧?
當然就算不會病死,也不能排除被刺殺的可能。
不管怎麽說,皇上早逝的危機緩解了一大半。
這時候,太子已然十四歲了,在朝中掌管戶部,十分能幹。下頭幾個弟弟也都半大不小,五皇子都十一歲了。
高貴妃是個聰明的女人,她有自己一套人生觀。當她的娘家攛掇她去爭個儲位時,她一口回絕,並壓下了朝中所有蠢蠢欲動的勢力。與此同時,她還幫著太子平息“少年天子”的流言,博得了德妃不少好感。到陽朔十七年,五皇子被看做太子黨,如此年紀更小的六皇子一點都不成威脅。
李純看著五皇子漸漸地長大,縱然五皇子母子很識相,他心裏還是隱隱擔憂。很正常,一個四五十歲的皇帝,兒子們都大了,這個階段必將麵臨爭儲的最大風波。李修又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兒,他眼裏容不得沙子,任何威脅都喜歡掐滅在萌芽中。
不能怪李修狠,也不能怪德妃馮媛冷酷無情,在“木蘭圍場”事件中對有過姐妹之交的趙寶音下死手。當皇帝這種事,風險最高回報最大,誰能不為其瘋狂?
李純就很擔心,他覺得七皇子的存在就是趙寶音的危險。就算出繼了,就算明麵上沒有皇位繼承權了,但他對趙寶音的寵愛天下人都看在眼裏。德妃和太子會擔心——憑著趙皇後在皇上心裏的地位,隻要趙皇後願意,她的兒子重新回宮成為儲君還不是皇帝一道聖旨的事兒?
事實上德妃的確有這種擔心。
這麽又過了幾年,到陽朔十九年。
李純以年邁體弱為由,禪位於太子。
李修母子終於如願以償。德妃終於不需要再擔心“皇位會被別人搶走”了。
太上皇李純領著趙太後去了淮安行宮,頤養天年,日子過得悠哉。曾有心腹問過李純,既然這麽喜歡趙氏,怎麽不幹脆廢了李修,把七皇子捧上皇位呢?李純搖頭道他倒是想,不過七皇子的論語和策論比廢太子李仁都差,整天帶著仆人們去各地旅遊,以撰寫遊記聞名天下。江山真心不能交給這種主兒。
李純覺得,自己這輩子的使命終於完成了,所有的擔憂和麻煩也全部解決了,就像做完了功課一樣,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先前擔心趙寶音被德妃弄死,現在李修和德妃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心滿意足了,就再不會為難趙寶音。李純有時候也有遺憾,當皇帝雖然累,但大權在握的感覺很爽,他還沒過夠癮。
後來想想當太上皇也不錯了,要弄到最後把趙寶音變成王妙華第二,就像當初秦氏整死了王妙華那樣讓德妃整死了趙寶音,那他才是真的要瘋了。
李純和趙寶音的日子都過得很爽,尤其是趙寶音,她不到三十歲就當了太後,從此責任義務沒有,權利享受一堆。“隻享受待遇”的掛名官職那是多少人的夢想?反正她來到了天堂。
對比之下倒是新皇李修過得苦哈哈。他頭上有太上皇壓著,名為皇帝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李純肯放權給他,但廣大群眾裏還是有很多是李純的鐵杆粉,這群人表示李純活著一天他們就隻效忠李純。李修這個皇帝當得不倫不類,卻也沒法子。他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李純身體一直不錯,他不知老爹會活到八十幾歲,要是再讓他當四十年太子他也是要瘋。
李純的禪位,野史傳言說是因為趙皇後這個紅顏禍水,不過正史裏頭他被誇成了一朵花,說他在位十九年勵精圖治,又不求回報與名利,在老年精力不濟的時候,把皇位讓給了兒子。這個節操和品德真偉大。
陽朔一朝的故事,就這麽結束了。陽朔帝發妻王氏,追封孝賢皇太後;繼皇後趙氏,史稱孝貞皇太後;德妃馮氏,敕封孝睿皇太後;貴妃高氏,隨五皇子至定陶封地,稱定陶太後;賢妃裴氏,隨六皇子至中山封地,稱中山太後;餘嬪隨八皇子至河間,稱河間太後。
餘下沒有兒子的嬪妃,都住進了怡寧宮吃齋念佛,的確是很無聊的。她們倒是想跟著太上皇去淮安,然而太上皇李純表示他和趙太後兩個人很快活,你們就別來添亂了。不過,太妃這職業除了寂寞別的都好說,待遇又高,宅女靜太妃對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滿意的。
另外那宜太妃,因著跟被出繼的七皇子比較親,七皇子此時還未長大成人,她受皇帝旨意搬出宮去住進了誠親王府。宜太妃對著李仹的生母趙太後千恩萬謝,她一個沒兒子的最後還賺成親王府老太君,她想上輩子肯定幹了很多好事。
年輕氣盛的趙寶音每天都喜歡坐在豪華版金鑾轎子裏頭,放下簾子遊**在淮安城的大街小巷。她在想,是不是該去開個金銀鋪子?或者開個綢緞鋪子?哦算了,買個魚塘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