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擾攘的世界 第99節 戰爭浪潮

1914年的6月28日是個星期天,在這個不幸的星期天發生的事情並沒有馬上激發出惡果來。

到了第二天,一群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開始在市區搶掠毆打塞爾維亞人,迅速地激起了有“團結或死亡”(黑手黨)組織的塞爾維亞人的反擊。主動襲擊者迅速地陷入困境,奧匈帝國駐波黑司令官兼軍政長官波蒂奧克雷將軍立即命令軍隊進入市區並控製了局勢。在這場規模並不大的騷亂中,有50多人受傷,一名克羅地亞襲擊者身亡。

事情並不這麽簡單……

6月29日,得到消息的各國紛紛向維也納發去電報。德國皇帝威廉公開地在電報裏表示“奧地利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盟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成為強有力的後盾。”美國總統威爾遜則“代表美國人民和政府表示慰問和吊唁,並致以總統本人的哀悼和深切的同情。”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政府電文後麵附加了一條,英國宮廷將誌哀一周,表示對大公的深切懷念。俄羅斯已經喪失了權力的沙皇則表示他的宮廷將誌哀口天。同一天,來自東方的大中華帝國政府的電報則向世界表示“強烈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大中華帝國將一如既往地秉承維護和與國際道義。”相差半小時,北京又向維也納拍發了更親切一些的電報,在表示哀思的同時表示“支持奧匈皇室的合理主張”。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約瑟夫皇帝在6月28日、29日有發動戰爭的意願。相反地,在薩拉熱窩民族騷亂後,奧匈帝國政府出於穩定當地居民情緒,促進波黑的最終融合與合並的考慮,讓財政大臣萊昂·馮·比林斯基向騷亂中受傷和遭受財產損失的塞爾維亞人作出撥款賠償。不幸的謀殺事件和地方性的騷亂事件似乎就要平息下去,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可是,事實上奧匈帝國駐波黑的軍政長官波蒂奧克雷將軍粗暴地抵製了政府的賠償行動。在將軍地主持下,很快經過對謀殺者的審問後,矛頭對準了塞爾維亞王國政府。而“塞爾維亞人謀殺了皇儲”的證據和結論也很快在維也納出現,但是,奧匈帝國外交部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保持了緘默。而在維也納以及其他的區。報紙和某些政府機構卻在鼓動反塞爾維亞地民族情緒,在維也納的街頭出現了這樣的廣告牌——“所有的塞爾維亞人都必定滅亡!”

約瑟夫皇帝沒有參加大公夫婦的葬禮就回到了夏季別墅城堡,這跟1889年前皇儲魯道夫開槍殺死口歲的情婦後自殺的葬禮顯然有很大的區別。另外,這個國家還有一些人為大公夫婦的死而高興不已。外交大臣萊奧博爾德·馮·貝爾希多爾德伯爵和奧匈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德男爵就是其中關鍵性的人物。外交大臣一直抱有消滅塞爾維亞人的心思……而參謀總長則早在1908年就慫恿老邁的皇帝打一場對塞爾維亞的“預防性戰爭”。皇儲被謀殺一事。給他們實現主張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不過。他們要發動戰爭就要得到皇帝的同意,要得到皇帝的同意最少要得到盟國的保證。因為塞爾維亞人跟俄羅斯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在1912——1913年,俄國表現出來的,對巴爾幹的興趣不得不讓兩人去慎重考慮。結果是,攻擊塞爾維亞肯定會引來俄國的抗議,但是有德國鉗製俄國的話,那個還在恢複期的北極熊一定不會加入戰爭。

1914年7月5日。在奧匈帝國外交大臣的再次要求下。德國皇帝和總理鄭重表示將完全支持友邦的行動。而事實上。德國皇帝在下這個保證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臨近。他對海軍上將蒂爾皮茨說:“我不相信會有嚴重的戰爭發生。俄國不會站在軾君者那一邊,而英國、法國、俄國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事實上,德國皇帝輕率的表態是以“德國的全部資源為擔保向戰爭開了一張空白的、隨時可以填寫的支票。”

外交部在行動,總參謀長康拉德將軍也沒有閑著,他先後幾次去影響弗蘭西斯·約瑟夫皇帝陛下,直到德國的保證送到皇帝手中時,老皇帝的和平感才被三元君主國的遠景取代,他對將軍說:“現在,我們已經不能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的戰爭。”

7月23日下午六時整,奧匈帝國駐塞爾維亞使節向該國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

北京頤和園。

又是滿滿的一屋子人,隻不過這次的氣氛很特別,這裏的人象是要見到等待已久的夢中情人前一秒種時一樣。激動、興奮、期盼、不安、惶恐,幾乎所有可以用於形容情緒的詞匯都可以安在辦公室裏某一個人身上。

國防軍軍事情報局局長李莽中將捧著手上厚厚的文件給與會眾人匯報著,而今天參加會議的,則增加了一位女性成員——皇後司徒燕。

“……奧地利給塞爾維亞48小時的答複時間,而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而且不容許談判。我們認為,塞爾維亞絕對不可能完全接受奧地利的要求,那實際上是讓塞爾維亞成為奧地利的屬國。不過,奧匈軍隊已經在開始迫不及待地動員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戰爭將不再因為那紙最後通牒的結果和而停止腳步。換句話說,就是最後通牒和期限是幌子,奧匈帝國軍隊必然入侵塞爾維亞。今天,俄國已經發電報到維也納告之奧匈政府,入侵行動必然會引發俄國軍隊的動員。”

李莽匯報完後行了個軍禮坐了下來,人們也屏息等待著決定性的講話。

龍劍銘並不輕鬆,直到現在,也就是大家等待著他說話的時候,他還在考慮俄國目前的情況能不能象自己計劃中那樣去承擔任務。曆史,已經改變了,他不能用他知道的、已經發生在另外一個時空的那些事件來套這個世界即將發生的事件。不過,他很快就想到了最有可能性的答案。於是他站了起來,習慣性地走了兩步後掃視了全場。道:“現在的關鍵不是奧匈而是俄國,再其次是我們。俄國政府給維也納地電報既然已經發出去了,那麽我們就應該給俄國人一點表示,讓他們完全地放心東邊。能夠在未來的戰爭中向西、向南全力以赴。金融危機給了協約國以打擊。那麽在這個時候英法是肯定缺乏底氣卻又矛盾地渴望戰爭。戰爭,不可避免了。現在我們要明確的是嚴格保持表麵的中立。積極地影響雙方開戰。我想,外交部可以明確地支持奧匈地最後通牒內容,給同盟國吃下這最後一個定心丸。戰爭一打響,帝國就宣布完全中立並沿遠東鐵路給予俄國一定地援助。交戰雙方,我們的國防軍都要秘密派遣軍事觀察員,不偏不倚地掌握戰爭進程。我們等待了11年的戰爭。機會絕對不能從我們手裏錯過!”

“陛下。目前奧匈和德國在外交上努力把奧塞問題限製在地區性糾紛和可能發生的地區性戰爭之內。英法似乎也同意他們的這種做法,戰爭似乎還需要添加一把火才能打響。”外交大臣唐紹儀一等龍劍銘說完了加了個建議。

龍劍銘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激動。微笑了一下道:“俄國人應該很清楚帝國的立場了,沒有必要再多次一舉。他們能夠給維也納發那樣的電報,證明了維特政府已經有了對帝國動向地清醒認識。隻要俄國足夠強勢,戰爭就必然擴大。這一段時間,我們需要強調地就是中立和和平,就是闡述我們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第一要務地立場。可以這樣告訴世界,即使歐洲爆發戰爭,那也是歐洲人的戰爭。至於在下麵怎麽做,我想外交部的計劃已經很詳細了。諸位,不要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事情的發展完全在帝國的控製之下,世界大戰必然爆發,就在下個月!”

龍劍銘能夠明白眾人的心思,其實他也有患得患失的情緒。經營了這麽長時間就是為了等待這樣一個機會,隻有這樣一個機會才能使大中華帝國快速地走向強大。現在,機會就要從預測、從計劃變成現實存在的東西了,恐怕心理素質再好的人也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仔細地打量了又打量這個世界和自己,惟恐出現了什麽砒漏。

皇帝的信心立即感染了所有的人,連“戰爭必然在下個月爆發”的話都聽到,還有什麽可以擔心的呢?各自按照各自部門早已經擬訂好的計劃行事就成了!……

此時的歐洲的權力者們並不象北京那個神秘的辦公室裏的人們那樣,能夠非常清醒地看到事實真相,能夠把握局勢發展的脈搏,甚至能夠猜測到結局。各國皇室、政府、外交人員們在忙碌著,還在試圖用政治的、和平的手法來調解戰爭危機。盡管,幾乎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成員國中,都有一種想開戰解決一切矛盾的衝動,但是理智在告訴這些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們,戰爭的魔盒一打開,誰也不知道世界將要在戰爭中走向何方?他們,同樣存在一種更嚴重的患得患失心理,同樣需要克製住自己的情緒,盡量地避免戰爭。可是,潮流所向,浪潮洶湧,戰爭已經蓄勢十年甚至更長一些時間了,戰爭的洪水巨浪隻需要一個小小豁口就可以摧垮最理智的人的理智!從而席卷歐洲甚至席卷全世界!

歐洲長期的軍事、政治、經濟對立和長期的亞戰爭——軍備競賽,在金融危機、巴爾幹危機的挑逗下,讓人們在不情願戰爭、不想擴大戰爭的心態下走向戰爭……

1914年7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向維也納和柏林建議,提出由英、德、法、意四國來調停奧塞不和。拍林很幹脆地、沒有給爵士任何顏麵地拒絕了。德國人用奧塞爭端是該兩國的事務為由把英國外交大臣的提議直接扔進了廢紙萎。

7月27日,格雷再次向拍林提出調停建議。這個時候的德國皇帝也許想到戰爭會擴大,會造成英德之間的殘酷較量,因此讓他的政府總理貝特曼霍爾韋格與盟友商量。奧匈帝國沒有馬上答複。

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7月29日,奧匈帝國外交大臣才答複德國總理說:“我為沒有考慮格雷爵士的建議而遺憾,因為事態的發展已經壓迫奧地利必須走向戰爭。”這個馬後炮顯然是不起作用的,對盟國的一個所謂的交代,但是,外交大臣萊奧博爾德·馮·貝爾希多爾德伯爵和康拉德將軍實質上根本就沒有考慮那個建議的打算。在德國皇帝和政府總理的保證下,他們已經把渴望了很久的戰爭視為必須。真正令人遺憾的是,這兩位奧地利人在四日,在對塞爾維亞宣戰後的第二天,仍然天真的認為俄國會在德國的鉗製下無所作為。為了讓他們老邁的皇帝在宣戰書上簽字,兩人甚至編造了謊言說“塞爾維亞軍隊已經開始向奧匈軍隊進攻。”

兩個野心勃勃而無知的人就這樣利用謀殺事件把整個歐洲甚至整個地球推進了戰爭的旋禍。

就在奧地利人答複他們的盟友的同時,俄國宣布總動員。這樣,一切力圖使奧塞爭端局部化的努力成為泡影。

7月31日,拍林忠實而勇敢地承擔起了盟友的義務。德國政府打電報到莫斯科(政府所在地)和聖彼得堡(沙皇所在地),要求俄國在口小時以內撤消總動員令,停止一切對奧匈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每項戰爭措施,並告之拍林。

俄國外交大臣克柳申科立即回複德國:12小時的時間太短,但是俄國保證隻要繼續談判,軍隊就不會越過邊境。

德國的關鍵人物們立即研究了俄國的答複。軍隊總參謀長馮·毛奇將軍堅持認為:難得的機會和有利的形勢可以用來進行戰爭打擊。他認為法國的軍事形勢和經濟形勢是困難的,俄國在沒有英法的資助下是沒有信心進行戰爭的。他相信,1914年進行戰爭對德國最有利,他保證《史利芬計劃》會給協約國以決定性的打擊並快速取得勝利。而德國外交大臣戈特利布·馮·雅戈則認為俄國在虛張聲勢,認為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強硬立場能夠逼迫俄國最後就範。

不想要戰爭的德國皇帝威廉最終還是被政府和軍隊首腦說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