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燕王府。

朱棣坐在高大的虎皮長椅上一動不動,神情頗有些落寞,自從送走了蕭琴和道衍二人,他便覺得心中空****的,剛才二人的言語讓他本來還心存僥幸的心理霎時間**然無存,他歎了口氣,心道:“我固不願對抗朝廷,可朝廷若是執意相逼呢?我該怎麽辦呢?“想到這些他有些心煩意亂的隨手拿起了榻上的一本《孫子兵法》,忽然”嘩“的一聲,一個常常的黃布一般的東西被帶落在地,“咚”的一聲,被打開。

他楞了一笑,回過神來,朝地上望了去,但見燈光下,一道聖旨安然躺在了地上,朱紅的大字在紅色的燭光下迅速的映入了他的眼簾: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長者則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標為皇大子,諸王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為秦王,為晉王,棣為燕王,棣為吳王,楨為楚王,榑為齊王,梓為潭王,杞為趙王,檀為魯王,從孫守謙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置相傅官屬及諸儀已有定製,於戲,奉天平亂,實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茲詔示,鹹使聞知。“

朱棣看到最後高大的身軀微微一震,一絲記憶不由得回到了十一歲那年…………。

那是他十一歲的事情,洪武三年四月初七,這是朱棣難以忘懷的一天。

這一天朱元璋在大殿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作為朱元璋十一個兒子當中的一個,朱棣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期間朱元璋見到這麽多兒子很高興,一幹兄弟為了討好父王都違心的說了不少奉承了話,一時間,將朱元璋逗得極為高興,席間眾人歡聲笑語,觥籌交錯,一片其樂融融之象。一陣酒飽飯足後,朱元璋對諸子笑道:“朕昔日東征西討,戎馬半生,如今天下初定,本該安享晚年,無奈殘元勢力妄想入住我中原,企圖奪回昔日江山!為此朕深感憂心!”

朱棣當時坐在朱元璋的右側,聞言見父王臉帶憂色,急忙起身笑道:“父王雄才偉略,以而立之年逐韃虜,除暴亂,拯救天下萬民於水火之中,區區殘餘勢力父王何須掛懷!”頓了頓又道:“如今兒臣以長大成人,皆能替父王分憂解難了!區區殘元勢力,兒臣和諸位哥哥一定他日一定替父王解決掉!“

“好,說的好,說得好!“朱元璋連說了幾句話,忽然哈哈一陣大笑,道:”今日就依棣兒所言!“說著又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場上諸王均知帝位無望,能做一番藩王也不錯,這會兒聽朱元璋如此說來,頓時人人紛紛露出喜色,場邊的一眾內官和侍衛也紛紛搖旗呐喊,把聲勢造的十足。

就這樣,分封藩王這件大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次日,冊封儀式正式開始,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冊封儀式極為隆重,參加典禮的隻是秦王、晉王、燕王、吳王五個年紀較大的王爺,對於這個冊封儀式,朱棣見多了早已見怪不怪了。

朱元璋為了顯示對諸子的濃重,將冊封儀式放在明故宮的主殿——奉天殿舉行。當天,大殿內被清掃得分外幹淨,鋪上了紅地毯,掛上了彩燈。一派喜慶的氣氛。朱元璋身披龍袍,神態莊嚴,在奉天殿的寶座上坐好,司辰官報告時辰已到,太子朱標當先,帶著五個弟弟在殿外跪下,向朱元璋行跪拜大禮。

朱元璋心情大好,把幾位皇子均誇獎了一番,方才發放諸子的詔書,朱棣從朱元璋手中接過自己的詔書,見詔書上寫滿了朱紅大字: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並簡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爾為燕王,永鎮北平,豈易事哉!朕起農民,與群雄並驅,艱苦百端,誌在奉天地,享神祇。張皇師旅,伐罪吊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今爾有國,當恪敬守禮,祀其宗社山川,謹兵衛,恤下民,必盡其道,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對這麽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當然要發一個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注:朱元璋共有26 個兒子,除長子朱標早死及幼子朱楠無封地外,其他24子均彼分封王爵,賜予國號。其中,燕、寧、遼、穀、代、晉、慶、秦、肅九王均立國塞上,駐守在東北、北方和西方邊疆,莫不敷險狹,控要害,經常奉命領兵出外作戰或巡閱邊睡,被稱為塞王。內地則有齊、魯、趙、周、沈、伊、唐、郢、楚、湘、蜀、潭、岷諸王分布於江、淮、河、漢、川等地區,內 資夾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