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第42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一)

稍許,昏迷中感覺一身輕鬆起來,飄飄然竟下床向花園走去。花園裏的萬年青和一些常綠樹依舊綠油油的,好一種清香的感覺。偶一回頭,怎麽?自己似乎飄在空中,那間住過的屋子變得那麽小,穿著白衣服的醫生和護士也都變得那麽小,就像一些小玩具人,還在圍著病床忙碌著。病**也躺著一個小人,一動也不動,真好笑!噫,病**的那個小人怎麽就像是自己呢?管他的,天色似乎己經晚了,劉湘又飄飄然向前走去。喲,這裏還站著一個人,認識,認識,這不是範海廷嗎,你怎麽在這裏,你不是到顧墨三那裏去了嗎?我待你也不薄呀。那範紹增也不答話,竟嘿嘿一陣冷笑,嘣出一句:“你也有今日!”說了之後,轉身就走。啊,遠處隱約還有兩個人,正對著自己指指劃劃的。你看,範海廷也走到他們那裏去了,啊,現在看清楚了,那是委員長和戴雨農。那個戴雨農,從前兩年在重慶行營裏麵搞了一個“渝三課”開始,他的那幫人專和我過不去,沒少找我的麻煩。怎麽他們一個二個都鐵青著臉,劉湘正欲上前招呼,三個人都變成獰笑的麵孔,隱隱約約又都消失不見了。

前邊天色己經泛亮,劉湘循著亮光往前走。喲,雙親大人也在這裏,好多年不見麵了,還是那麽慈祥的老樣子。劉湘忙上前作揖道:“國事危艱,兒子忠孝不能兩全,來日若得解甲歸田,再來伺奉雙親。”又向母親道:“去年春已將母宅遷至平武縣南壩鳳凰山。此地乃川中上乘之處,想必母親必自有體會。另外,兒已捐贈南壩三千元和書笈數千冊,拜托地方作南壩辦學基金,將來孩童無數,母親不至寂寞。”父親答道:“我兒軍務在身,快去善加照料,自己好自為之,不必惦記我們了。”隱隱約約,又不見了。

前邊愈近光亮,隱約還有一在群人在默默向同一方向走。劉湘快步趕上前去,原來都是自己日思夜念老部下們,灰軍裝,登草鞋,毫無喧嘯吵鬧之狀,不抬頭、不說話地朝前邊走。後麵一個身材高大之人,劉湘一看背影就知道,那是愛將饒國華。劉湘趕緊兩步走上前,拍了拍那人的肩頭,喊了一聲;“弼臣”,那人猛一回頭,果然是饒國華。呀,怎麽滿麵是血,一幅痛苦狀!饒國華一見劉湘,大吃一驚,忙說:“甫帥,怎麽來到這裏!這裏不是你來的地方,趕快回去!”說完對準劉湘當胸就是一記猛掌。劉湘“哎喲”一聲往後便倒,頓時感覺全身生疼,胃子尤其痛得像有人用刀在亂戳。他想睜開眼睛,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也隻睜開了一絲縫,周圍白茫茫一片,燈光刺得眼睛好難受!原來自己正躺在醫院的病**,迷迷糊糊看見一些穿白衣服的人站在四周,在這迷糊中聽見一個聲音在說:“血管己經硬化,輸不進血了。”唉,也不知他們在說誰,也不管他們在說誰了,眼皮子好沉重,還是休息一下再說,劉湘又閉上了眼睛。這時,他感覺到黑暗正悄悄地侵襲上來,自己的整個身軀,似乎正慢慢融化進那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第二天,一九三八年元月二十日,下午八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二級上將劉湘停止了呼吸,終年四十八歲。

劉湘終於死了。委員長一陣輕鬆,當天就連夜召集張群、顧祝同、陳誠商量對策。第二天就發布了一條命令:撤消第七戰區。

委員長真是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了結了胸中一塊心病。從此,數十萬川軍將士再也沒有自己公認的統帥和能在國家最高層的代言人。同時,在這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大舞台上,數十萬川軍將士再也沒有集中作戰的區域、發揮獨擋一麵的作用和在自己的戰區內創造出更能震憾***的豐功偉業。在委員長悉心安排下,己經奉調出川的和即將調出川的部隊都被分散到不同的戰區,失去了當主角的地位,成了幾乎永遠是隻有犧牲、沒有功勞、難得榮譽、無論流多少鮮血和汗水也隻能成為烘托別人的配角。也正因為這樣,在八年的抗戰中,川軍數十萬將士的流血犧牲和不屈不撓的前赴後繼,就更加難能可貴和偉大了。

劉湘終於死了。這時的委員長真是對劉湘慷慨極了,二月八日,委員長特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以“川故主席劉湘兼綰軍符,曆膺疆寄,翊讚中樞,忠貞自矢。去歲領師抗日,不幸齎誌遽歿,勳在黨國,宜有特典以昭矜式。擬請由常會決議,轉函國府,予以國葬”。並按成例,由二級上將追贈陸軍一級上將。

真是“皇恩浩**,天威隆盛”,可是不管是站在委員長一邊的人,還對委員長取距離的人,都沒有誰把這個褒揚之儀當成回事。大家都知道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籠絡人心而己,並不是委員長的本意。

但民間還是自有公論。劉湘在漢口不明不白地死了,川中軍民一片嘩然。川中社會更流傳一幅“對聯”,開初是惹人駐足圍觀,指點其間。後來便流傳開來,頗代表民意。這幅“對聯”是:

痛悼劉湘千古

高呼委員長萬歲

在這幅“對聯”中,下聯句首的“高呼”對上聯的“痛悼”;句尾的“萬歲”對“千古”。令人奇怪的是,唯有下聯中間的“委員長”和上聯的“劉湘”不成對仗。於是,行家點出其中寓意:是“委員長”“對”不起“劉湘”啊!

劉湘之死是當時轟動世界的一樁大事,劉湘的死因更是數十年來使人迷惘的事,因為其中的確有令人深究的問題。

有幾個當時有大人物都認為劉湘是被蔣介石害死的。

一個是唐生智,他在全國文史資料選輯中撰文說,蔣介石害死了劉湘。

一個是馮玉祥,他說:“我懷疑劉湘是蔣介石謀害死的。”

還有一些同情劉湘的人、劉湘的部屬等,比如親自參加了劉湘遺體入殮、查看過遺體的潘文華也持這樣的懷疑。

當然,他們的說法隻是“懷疑”,這種懷疑的基礎在於他們同蔣介石多年的交往中得出的蔣介石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政治品格;在於蔣介石確有暗殺政治對手的前科和先例;在己經將劉湘控製起來的情況下,深諳權場玄機的蔣介石決不可能“放虎歸山”,必欲將劉湘置於死地而後快。因此,蔣介石是有思想基礎、有動機、有前科、有需要、有機會,而且機不可失。人人都知道,趁病勢沉重的時候下手,便是易於掩人耳目的絕佳機會。這樣,懷疑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還有比懷疑更進一步的根據。

但是,劉湘確實被抹黑了,至少是在相當一部分範圍內。

劉湘一死,劉氏集團便迅速被瓦解,那些始作俑者所傳播的輿論流傳開來。此後,當人們提到劉湘之死時,總有人刻意地把劉湘之死同韓複榘之死聯係起來捆綁在一起,以韓複榘來抹黑劉湘。其實,劉湘和韓複榘完全是不同的兩碼事。

韓複榘被槍斃,公開的罪名是撣自放棄山東,不戰而逃數百裏。韓複榘為保存實力,將大片河山揖手相送,的確是罪不容赦。但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委員長為了剪除異己,消滅地方實力派的手段。抗日戰爭期間不戰而退的人何止一個韓複榘!包括委員長在內,東北三個省,不戰而退,不就是委員長指使張學良幹出來的嗎?再說韓複榘是保存實力逃跑,不是降日,不是當漢奸。如果他要當漢奸的話,又何必想跑到湖北省西北的襄樊去同劉湘聯手呢?後來,韓複榘的罪名逐漸演變成了“降日”,至少在輿論上是如此。韓複榘被槍斃了,劉湘死了;劉湘死於元月二十日,韓複榘被槍斃於元月二十四日,幾乎是同時。而且他們之間又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和聯係,於是劉湘也就成了罪人!這一點,連馮玉祥也不同意,他說:“韓根本未準備投日,倘若他打算投降日本,絕不會把家眷財產都運到後方郾城一帶;況且韓與劉(指劉湘)的聯絡人是郭春濤,春濤決不會幹出賣國勾當。”

劉湘為此背了很久的黑鍋。直到一九八四年,台灣中華日報還刊載了一名叫趙友培先生的一篇“***抗戰史詩”,這篇“史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來指抗日戰爭中的劉湘;

“擁兵以自雄劉湘領川軍 但謀保實力 不肯出精兵

……

劉湘懷異誌不肯出夔門 槍斃韓複榘 劉氏大吃驚

抗令不出兵自知罪孽深 傍徨難決定 憂心如火焚

由此竟嚇色斯疾有斯人”

趙氏這一“史詩”不僅是在侮蔑劉湘,而且簡直是在侮蔑四川的抗戰軍民!號稱“史詩”卻對史實恣意歪曲,連劉湘和韓複榘的死期也相互顛倒,其傳訛之至,無以複加!這“史詩”一發表,立即在台灣的川籍人士中掀起軒然大波,驟激公憤。有人打電話指責報社,有人主張提起訴訟,一時間沸沸揚揚,不可收拾。後來趙氏也知犯了眾怒,於是致函戴高翔(因趙曾同戴同學),承認自己有耳聞代替目擊之誤,請戴高翔代向各位川籍同鄉致歉。之後,川康渝同鄉會又為之寫文辨正,分送台灣黨政有關史政機關,並在台灣中華日報中刊出,方才平息了事。

趙氏聲稱“耳聞代替目擊”,那麽,是在何方所聞?何時所聞?這首“史詩”發表於一九八四年,這種以訛傳訛之事顯然己經有數十年繁衍的土壤。後來之所以在台灣有大量的川籍人士站出來為劉湘正名,是因為委員長己經“仙逝”,如果委員長還健在,恐怕也沒有誰敢站出來“犯顏諫上”了。

趙氏的“史詩”在川籍人士中激起公憤,群起挺身而出。那麽,在非川籍人士中呢?在台灣對劉湘形象尚且如此,那麽,在全國範圍內呢?

在全國《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四輯上,有這樣一篇文章“記劉湘、韓複榘、宋哲元聯日反蔣的失敗”,文章由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供稿。文章作者是曾任過宋哲元所率的第一集團軍參謀長的張樾亭。

該文的大標題聳人聽聞,讓人一看便是劉湘罪大惡極,成了“聯日”三人集團之首。

其實,這篇文章是極不負責任的,文章名不符實,根本沒有列舉出劉湘有“聯日”的證據。文章中說“從劉湘、韓複榘、宋哲元與蔣介石的矛盾看,這三人在當時確有聯合倒蔣的共同基礎,這是一方麵。再從和日寇方麵的關係來看,除劉湘與日人勾結情形我不明了外,韓複榘、宋哲元怕受蔣介石的陰謀暗算,都同日本人有所聯係,想夾日人以自重。”

文章從劉、韓、宋有“共同基礎”和其中韓、宋二人“都同日本人有所聯係”出發,就推測了劉湘也同日本人有聯係。

文章又說,一九三七年冬,劉湘在漢口時“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辦公室對我說:‘韓複榘密派代表(我問是誰,宋說暫不談)來說:劉湘令川軍封閉入川之路,不讓蔣介石及其部隊進川。韓本人率部撤據南陽、襄樊、漢中一帶。希望我們撤守潼關以西,聯合通電和日倒蔣。’”

這個通電和日倒蔣的計劃,完全是聽宋哲元所說的韓複榘派來的代表的話,難免各自多有誇大其辭之嫌,顯然依據難得稱為充分。而且當時劉湘正被軟禁在漢口的萬國醫院中,行動尚且不自由,如何能和日倒蔣?再則劉湘欲和日倒蔣又何必將川軍精銳盡數派往前線作戰?四川位居全國的大後方,劉湘又如何要去和日?該文中還有一些說法均與事實不符,書前麵也都有敘述,此外就不再重複了。

本文雖然文題不符,但其影響麵卻很廣。文章標題所標明的結論被好些人在他們的書和文中引用,起到了輿論導向的作用。

抹黑劉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抹黑了川軍,抹黑了數十萬在前方浴血奮戰、陳屍沙場的川軍將士。這樣的輿論多少年來都讓在抗戰前線的川軍背上了保存實力的嘖嘖之聲和勇於私戰、怯於公戰的壞名聲,實在難稱公平。